陈寿(亦作长寿,233~297),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

陈寿到底是哪个朝代的(毁誉不一的陈寿生平)(1)

陈寿出生时,正值三国鼎立,战争频仍之际。其父曾为蜀将马谡的参军,街亭之战后,马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也连坐被髡。陈寿自幼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母为了把他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不惜花费巨资,在果山(现称西山)为他修建读书之所“万卷楼”,并聘请当地名儒担任塾师。陈寿不负双亲殷殷重望,尊师重道,好问善思,勤学不辍,学业不断精进。后主延熙年间,他以其淳朴敦厚的品行和优秀的学业,进入全国最高学府成都太学学习,师从蜀中硕儒,古史学家谯周。在太学里,陈寿勤奋研究先秦以来的各种典籍,常至夜深人静仍独对孤灯。谯周也十分器重这位敏而好学的弟子,常常不辞疲困伴他夜读,因材施教,答疑解惑。由于陈寿“聪警敏识,属文富艳。”因此,他备受太学师生的嘉赞,被喻为孔门七十二贤中工于文学的子游。满腹经纶和精深的史学、文学造诣,为他后来的仕途、著史生涯打坚实基础。但也铸就他卓尔不群、傲视权贵的性格,使他在宦海中沉滞难迁,几经沉浮。

陈寿以才学闻名,但一生坎坷,仕途多桀。后主延熙末年,陈寿应命担任卫将军姜维的主簿,后迁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时值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阿附。陈寿因为不肯逢迎黄皓,所以屡遭谴黜。正当陈寿仕途遇挫之际,他的父亲去世了。按当时封建礼俗,守丧期间,不能接近女色。然陈寿适逢有疾,不得已,令婢女调制药丸,不料被来客看见,传扬开去,遂遭彻底贬黜,直至入晋后,仍被沉废多年。幸有司空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升任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此间著成《诸葛亮集》二十四卷,奏于朝廷,受到晋武帝的高度赞赏,升任著作郎,领本郡中正。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蘧晋灭吴,中国复归一统,陈寿开始整理三国史事,著成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即久负盛名的《三国志》。《三国志》一经面世,立即受到时人的一致好评,陈寿也因此名声雀起。接着,张华荐举陈寿为中书郎,但当时权臣苟勖因嫉妒张华而不喜欢陈寿,而且陈寿的魏书“有失勖意,勖不欲其处内,”就暗中授意吏部派他为长广太守。陈寿便以母亲年老为借口,辞去了官职。镇南大将军杜预又表荐陈寿为黄门侍郎或散骑常侍。于是,朝廷任命他为治中侍御史,又因母亲丧事而去职。

陈寿到底是哪个朝代的(毁誉不一的陈寿生平)(2)

陈寿按其母亲遗言葬母于洛阳。结果又因“不以母归葬(四川祖茔)”而遭贬议。

至此,陈寿因父母丧事再次被废辱。沉废数年后,朝廷再次起用他为太子中庶子,但他没有就职。惠帝元康七年(297年),陈寿病卒,时年六十五岁。著作除<三国志》六十五卷存世外,其余《诸葛亮集》二十四卷、《益都耆旧传》十卷、《古国志》五十卷、《三国志》叙录一卷、《官司论》七卷以及《释讳》、《广国论》等皆已亡佚。

陈寿是以“良史”而名垂于史的。《三国志》面世后,时人皆“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博学多才的苟勖和张华对他更是赞赏有加,“以班固、史迁不足方也。”张华还认为“当以《晋书》相付耳。”南北朝时,北魏史学家崔浩和毛修之共同论学,也称陈寿“有古良史风”、“班史以来无及寿者”。南朝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也认为苟勖和张华将陈寿“比之于迁固,非妄誉也。”陈寿为世人所重大体若此。

当然,在一片赞誉声中,难免会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历史上对陈寿的指责,主要集中于四点。一是指责《三国志》尊魏为正统,帝魏不帝蜀;二是责难《三国志》曲笔太多,回护过甚;三是批评陈寿挟怨作史,对历史人物(特别是诸葛亮)评价不公;四是斥责陈寿作史索贿(即向丁仪和丁廪的儿子索米),缺乏史德。由于这几点指责牵涉甚广,每一点都能单拉出来做一专题,而且前人已经论述颇多,这里便不再赘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