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秋七月,因建文帝朱允炆(明惠帝)削藩之事愈演愈烈,燕王朱棣在“黑袍妖僧”姚广孝的策划、辅弼下,毅然起兵抗命造反,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朱棣怎么打赢李景隆?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朱棣怎么打赢李景隆(李景隆两次被朱棣击败)

朱棣怎么打赢李景隆

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秋七月,因建文帝朱允炆(明惠帝)削藩之事愈演愈烈,燕王朱棣在“黑袍妖僧”姚广孝的策划、辅弼下,毅然起兵抗命造反。

靖难之役

为了师出有名,同时争取有利舆论,朱棣效仿其父朱元璋《皇明祖训》中所训示“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为幌子,将矛头对准建文帝师齐泰、黄子澄,斥责其为奸逆,须起兵讨伐锄奸。自称举兵为“靖难”。这就是明代历史上著名的朱氏皇室内部为争夺最高权力而爆发的内斗,史称“靖难之役 ”。

靖难”初期,建文帝朱允炆对北边频频传来的恶讯,还并不太在意,以为叔父朱棣以一藩镇之力对抗国家,实属自不量力,只是采取了一些常规的防范措施。他首先率群臣祭告太庙,削去朱棣宗籍,贬为庶人,然后任命长兴侯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率师讨伐燕军(亦称北军)。

朱元璋为子孙削棘 ,大肆诛戮功臣,庙堂为之一空,哪里还有统军之将?

朱允炆为何拜耿炳文为大将军?只因为经过朱元璋几番血洗,大明“文武尽矣”,假如徐达、常遇春、蓝玉、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朱文正等仍然健在,咋也轮不到风烛残年的“二流”将军耿炳文去挑大梁,朱允炆也是实在无人可用,这才让已经年届65岁的老将耿炳文重新披挂上阵,统兵北征。

耿炳文临危受命出师,大军号称30万,实际上只调集了13万兵马。能征善战、足智多谋的燕王朱棣深得岳父徐达真传,对老将耿炳文的用兵特点了如指掌。中秋之夜,在雄县,他乘南军(明政府军)疏于防备,发起突袭,将南军先头部队9000人马一举团灭,旋即攻破莫州。接着,他在滹沱河北岸设下埋伏,大破耿炳文亲率的南军主力。据史料记载,朱棣发起进攻时,明军惊慌失措,自相践踏,被踩死者不计其数。朱棣觉得耿炳文毕竟是一员百战宿将,虽因轻敌而连输两场,但麾下仍有近10万人马,也不容易彻底歼灭他,于是主动撤走。

老将耿炳文出师不利,大败亏输,黄子澄建议惠帝用李景隆代替耿炳文

耿炳文的败绩传回南京,惠帝异常懊悔。他召来谋臣齐泰、黄子澄问策,黄子澄说:“胜败兵家常事,不足深虑。臣以为曹国公李景隆,才堪大用,不如改任他来替代耿炳文”。

李景隆,字九江,南直隶盱眙人。其父李文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亦是大明开国功臣,封爵曹国公。后袭爵曹国公,授左军都督同知,太子太傅。

李景隆是典型的大明皇亲贵戚,根正苗红的“官二代”,靠父荫位高爵显,地位尊崇,其实是个没有真才实学的纨绔子弟。

朱允炆拜李景隆为大将军, 并调集驻防全国各地军队50万,进军河间府(今河北沧州),以报南军惨败之仇。

燕王朱棣听说明廷换将,竟然将帅印交给花花公子李景隆,喜不自禁地对儿子们(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说:“从前汉高祖用兵如神,还只能将兵十万。景隆竖子,寡谋骄纵,给他五十万众,岂非自取灭亡邪”?

北平之战,朱高炽浴血坚守,有勇有谋,大败兵多将广的李景隆

彼时,驻守辽东的明军正受命进攻已被朱棣控制的永平府(今河北唐山、秦皇岛),永平被包围,军情紧急。朱棣与麾下诸将商议,说:“我在这里,李景隆不敢来攻。我若率军去救永平,他定会乘虚而入来攻打北平。到那时我再回师增援北平,内外夹击,李景隆必败无疑”。诸将都觉得北平守军太少,防守空虚,不敢行此险招担心丢了大本营。朱棣则信心满满地说:“城中之众,以战则不足,以守则有余。我此去不只为救永平,还要引诱李景隆前来就擒,一举两得、一箭双雕之计耳”。

9月,朱棣依计率燕军主力前往救援永平。临行前再三告诫留守北平的大儿子朱高炽说:“李景隆杀来,只宜坚守,万不可出战”。大军出发前,燕王又故意撤去卢沟桥守兵,以诱敌深入。李景隆不知是计,又侦探到朱棣已经率军去救永平,料定北平空虚,果然于当年10月匆忙率大军直扑北平而来。南军浩荡经过卢沟桥时,不见一个守军,李不辨真伪,以喜不自胜的口吻对左右说:“不守此桥,我看他是无兵可调,无能为力了”。真以为燕王兵力不足,北平唾手可得,遂命大军直逼北平城下。

朱高炽严尊父命,督率守军固守,因人手不足,就连城中的妇孺都被动员出来参战。李景隆统帅的南军,虽然多达50万,却号令不严,指挥不当。兵马虽多,但军纪涣散,将士胆怯畏死,瑟缩不敢向前。都督翟能骁勇善战 ,他父子三人率千余精锐骠骑, 猛攻北平张掖门。翟能一马当先,率军城下架云梯奋勇登城,守军力战不支,纷纷溃退,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但李景隆却嫉贤妒能,深怕翟能父子抢了头功,在前锋登上城门急需后援时,不仅不发兵进援,反而勒令暂缓进攻,遂使前功尽弃。

朱高炽获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连夜下令军民挑水上城,不停地水泼城墙,彼时天气奇寒,第二天清晨,高耸的城墙上挂满冰凌,成了一座滑溜溜的“冰墙”,南军望墙兴叹,失去了最佳攻城机会。

朱棣率军击退了围攻永平的辽东明军,又设计袭夺了另一边防重镇永宁卫(今内蒙赤峰),兼并了宁王朱权麾下的大批军队,其中就包括剽悍善战的蒙古“朵颜三卫 ”骑兵,实力大增,旋即挥师北平,与在城里苦苦支撑、浴血坚守的长子朱高炽里应外合,夹击攻城南军。燕军发起了全面反击,无谋无勇的李景隆哪里抵挡得住燕军如潮水般的进攻,恐惧万分的他竟然在没有通知各军的情况下独自成夜逃到山东德州。南军将士各自为战,打到天亮才发现主帅已经逃走,遂无心恋战,丢弃大量粮草辎重和军械器杖,纷纷溃降。

李景隆兵败北平的消息传回南京后,黄子澄担心牵连到自己,竟然暗暗匿住不报。他害怕承担举荐失误之责,竟然向建文帝谎奏,说李景隆在北平大获全胜,因天寒地冻难以继续进兵,暂时退往德州,待明年春暖花开时再战。

建文帝信以为真,大喜过望,不问青红皂白就封李景隆为太子太师。李景隆丢下军队自顾逃命,这本是杀头的大罪,不想却因祸得福,转危为安,对恩人黄子澄自然是感激不尽。

白沟河之战,李景隆再次大败亏输,阵亡者多达十几万,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建文二年(1400)四月,因燕军发展迅速 ,惠帝朱允炆再三催促李景隆出兵剿杀,李景隆逼不得已,不得不在德州誓师出征。这次,明军集结了60万大军,与朱棣的数万燕军于雄州白沟河(今河北雄安以北)展开大决战。这场惊天恶战,两军尽遣精锐,可谓不惜血本,只杀得地动山摇 ,天地昏惨,结果因李景隆不谙军事,占据绝对优势的明军又遭惨败。史载,白沟之战,明军被杀死、被践踏、跳河溺死者多达十几万,横尸百里,血流漂杵,惨烈异常。明军抛弃的军器辎重,堆积如山。李景隆再次仓惶逃遁德州,就连朱允炆御赐给他的玺绶(大将军印信)、斧钺(军权)也给丢弃不顾了。

朱棣乘势率燕军紧追不舍,将德州团团包围。李景隆惊慌失措,又弃德州,逃奔济南府。朱棣依然率军衔枚急追。李景隆只好仓促迎战。十余万明军残余还没布好阵,燕军便排山倒海般遮杀过来,惊魂未定的明军迅速崩溃,纷纷抱头鼠窜,或逃或降。

李景隆挂帅出征后遭到两次惨败,数十万大军大部被歼灭,作战物资的损失更是难于统计,竟然未遭任何惩罚

李景隆两次大败,数十万精锐几乎死伤殆尽, 损兵折将难以计数,军资器械的损失更是难以统计,事后因黄子澄竭力庇护,掩盖真相,欺瞒朱允炆,朱允炆被他坑惨,却只是将他召回听用,几乎没受到任何惩治。

建文四年(1402)五月,燕军过关斩将,向南节节推进。在淮南击溃盛庸部明军后,乘势渡过淮河,接连攻取扬州、高邮、通州(今南通)、泰州等江北重镇后,屯兵镇江,觊觎南京。

建文帝无兵可调,无将可遣,心知大势已去,只得派使者到北军大营前乞和。朱棣不理不睬,督军渡江直逼金陵城下。彼时朱棣的弟弟谷王朱橞和败军之将、曹国公李景隆正奉命率军把守金川门,他俩见朱棣已经兵临城下,便毫不犹豫地开门迎降,燕军兵不血刃,蜂拥进入虎踞龙盘的南京城。

朱棣靖难成功,成为明成祖。李景隆因迎立有功,被成祖封为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俸禄加倍,位居群臣之首。

李景隆像

{插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