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辈,小时候总说,我长大要当医生,老师,军人。最了不起的就是科学家,那时候科学家三个字,就是孩子们最高梦想。现在……呵呵,都只想当明星了吧。哪怕两弹一星的功勋伟人露面,也比不上浓妆艳抹,雌雄难辨的小鲜肉对着镜头比个心,得到的欢呼声高。

杨振宁和邓稼先最后一面(杨振宁问邓稼先)(1)

小鲜肉天价片酬动辄千万甚至上亿,就靠一张脸。还有一些所谓明星动不动就亿元婚礼,高调炫富,追求奢华。明星们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科学家的收入,许多科学家的奖金或工资仅仅是明星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千辛万苦造出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轰动了全中国,也轰动了全世界。这项成就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但如此伟大的创举给予屠呦呦的奖金却只够在北京买“半个客厅”。

杨振宁和邓稼先最后一面(杨振宁问邓稼先)(2)

老艺术家王晓棠对此现象批评:“拿一个亿、拿几千万天价片酬的演员人们说他不清醒,你怎么和科学家比呢?一个科学家让卫星上天获最高国家科技大奖500万,有的演员一场婚礼一个亿,这成比例吗?科学家做出的贡献是造福全中国、甚至全人类,你怎么样?不看你的电视剧能死人吗?死不了,但没有科学难以强国。”

是的,当我们还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美帝对我们虎视眈眈。是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是两弹一星的发射上天,才给现在的国富民强打下了和平发展的良好环境,才让中国一步步成为了经济军事强国。当然,副产品就是全民追星,天价片酬。

杨振宁和邓稼先最后一面(杨振宁问邓稼先)(3)

今天所讲的这个故事,说出来可能惊爆眼球,因为那时还没有国家科技奖,国家给予参加原子弹研究有功人员的奖励,还是补发的。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新中国成立之初,经历了外敌入侵、国家积贫积弱之苦的老一辈科学家们焕发出极大的科学报国的爱国情怀,自觉将个人的荣辱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攻克科学难关和技术难题,推动诸多科技领域的重大发展,打下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础。

杨振宁和邓稼先最后一面(杨振宁问邓稼先)(4)

在1964年10月16日,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让世界都震惊,要知道在二战之前,日本就已经开始接触核武器,但还是没能研发出来。

钱三强是我国的“原子弹之父”,早年曾在法国留学,得知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毅然决然的回到了祖国,成为了原子能研究所所长,我国的原子弹研究,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到后来的爆炸成功。

当然了,不仅仅是钱三强一个人,还有许多科研人才,比如邓稼先,当时就是钱三强的一句话,把邓稼先带到了这条路上,不仅推动了原子弹的研发,也改变了邓稼先的一生。

杨振宁和邓稼先最后一面(杨振宁问邓稼先)(5)

在进入原子弹研发队伍之前,邓稼先做的是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邓稼先毅然接下了这个任务,放下了自己的小家,到了沙漠里,他这个人,也消失在了大众的眼睛里。

邓稼先是主要负责人,为了能更好的研发出原子弹,他几乎是能亲自上手的事,全部都要自己上。邓稼先从事核武器研究这些年,

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研究工作都是亲手参与、把关、最后拍板的,很多方案都是他亲笔写的,但他没有署上自己的名字。

杨振宁和邓稼先最后一面(杨振宁问邓稼先)(6)

在我国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邓稼先32次亲历现场,15次担任现场总指挥。研制核武器有一个最可怕的恶魔,就是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伤害,1979年的一次核试验,邓稼先也不幸受到了辐射,1985年8月,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病情十分严重,1986年6月,中央军委做出决定,邓稼先为了研制核武器隐姓埋名一辈子,做了一辈子的牺牲,不能让他就这样走了,国家决定对他解密,公开他的身份,宣传他的光辉事迹。这时候

人们才第一次知道了邓稼先的名字,知道是他是“两弹元勋”,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理论方案的主要设计者。

杨振宁和邓稼先最后一面(杨振宁问邓稼先)(7)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与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既是同乡又是同事。两人经历大致相同,志趣相投,因而交情甚笃,常来常往。

12岁的邓稼先,插班考上北平崇德中学,在这里他认识了高两级的杨振宁,父辈的友情延续到了孩子们身上,而邓稼先和杨振宁,保持了整整50年的友谊。

后来两人又进西南联大物理系,与李政道、朱光亚被誉为“四杰”。1948年,邓稼先远进入美国普渡大学就读物理系,从入学的1948年10月算起,到获得博士学位的1950年8月,邓稼先在普渡大学的学习和研究时间只有22个月,拿到学位的第九天,邓稼先就登上了回国的轮船,杨振宁留在了美国。

杨振宁和邓稼先最后一面(杨振宁问邓稼先)(8)

1985年,邓稼先住院期间,杨振宁回国探亲,专门去医院看望邓稼先,很好奇的问他,研制原子弹和氢弹,国家究竟给他多少奖金,让他值得把自己的命搭上,他却笑了笑,一共二十块,原子弹和氢弹各十块。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当初在研发原子弹的时候,国家穷,一直到爆炸成功,参与研究的科研人员,都未得到奖金,直到1985年的时候,国家才决定给原子能研究所颁发奖金,总额为一万元。

杨振宁和邓稼先最后一面(杨振宁问邓稼先)(9)

听起来一万元是一笔不小的数字,但是大家要知道,这些钱不只是给一个人。九院决定平均分配,由于参与研发的人数太多,院里垫上了十几万元后,才按照10元、5元、3元这三个等级发下去。

因为邓稼先参与了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发,所以得到了最高等级,一共得到了二十元的奖金,那个时候大家不计较得失,每天拼命的工作,甚至有人累晕在了岗位上,不管有没有奖金有没有加班费,大家都坚持做下去。

杨振宁和邓稼先最后一面(杨振宁问邓稼先)(10)

在研发原子弹的时候,正好是三年困难时期,很多科研人员都吃不饱,很多人都得了浮肿病,甚至有的人脚肿的穿不了鞋,只能光着脚上班。

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在悼文中写道:“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留给后人的,除了戈壁滩上的身影,还有他以身许国的精神。正如他自己说的:“我对自己的选择,终生无悔。假如生命终结之后能够再生,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杨振宁和邓稼先最后一面(杨振宁问邓稼先)(11)

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奋斗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它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这一伟大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