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阶层除了"劳心者"、"有所学"、"有所觉"等特征外,还有四大特征:一是思想自由、多元发展;二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三是有"议政"的传统;四是不为家国观念所限。

思想自由、多元发展

百家争鸣,各有不同主张,士因思想自由多元发展,在政治上提供治国蓝图,在经济上提供改革方案,在军事上提供兵法战略,在人生修养上也提供修身成己的思想理论,同时也批判当时社会,建立过去或未来的理想国境界等等,君王辩士各取所需,各法其要,且因观点不同互相批判,所谓诸子百家、十家九流,正是思想自由的结果。

历史上的士阶层怎么兴起的(古代士阶层的特征有哪些)(1)

《汉书·艺文志》着录的诸子十家者流,先秦的著述即有近百家,而不见流传者尚不知凡几,士个人或学派结衍著书,悍卫自我学术主张,可以看出士对自我学术内涵的看重与执著,还有稷下学宫诸学者"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从个人学术自觉到群体辩论激荡而互相影响,先秦学术多元缤纷,实是思想自由、多元发展的结果。

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历史上的士阶层怎么兴起的(古代士阶层的特征有哪些)(2)

这样的尚贤政治思想对士或有所鼓舞,因为依其才德或能力取得地位,正是士追求地位突破的最大关键。士在政治上为官、为吏、为卿、为相或者为人宾客,在地位上都高于一般平民;即使作一传道授业的老师或是隐居的士人,也受到一般平民甚至君王的敬重;乡曲之侠、商贾之士在社会上也不曾被看轻。

历史上的士阶层怎么兴起的(古代士阶层的特征有哪些)(3)

士的社会地位,高于一般庶人,有的扶摇直上,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所以求学谋仕,努力跻身于士阶层之列,是许多人终身梦想的目标,苏秦、张仪、范雎、蔡泽、李斯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历史上的士阶层怎么兴起的(古代士阶层的特征有哪些)(4)

范雎 影视形象

有"议政"的传统

士阶层有"议政"的传统。"处士横议"从另一角度来看,正是士议政的表现。士有其议政的传统,各职事身份都可以议论政事。

历史上的士阶层怎么兴起的(古代士阶层的特征有哪些)(5)

天下无道,庶人可以议政,以道为己任的士更不可以不议政。战国时齐以稷下学宫尊宠文学游说之士,使之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余英时以为这种现象是"中国古代知识份子确曾对于'道'形式化、客观化的问题作过自觉式的努力"。

孔子、老子、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都曾提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改变当时的政治社会;

孔子言政以民为本,以德化民,使近悦而远来。也曾言上者以身正,鲁定公曾问孔子君臣之礼。齐景公、叶公也都曾问政于孔子。老子以百姓心为己心,反对战争,反对多征地税,反对尚贤,反对大国兼并小国等都是针对当时政治痛下针贬。

墨子的政治主张企图解决民生问题。荀子亦主张尚贤用士、节用裕民、减轻赋税。韩非将君臣之间的关系譬之如车马,以为国君有术御下,则可以 致"帝王之功",以为"五蠹"之民乱政危国,所以立法重术以建立君王之势,不以私害之等等。

历史上的士阶层怎么兴起的(古代士阶层的特征有哪些)(6)

申不害、商鞅、吴起等更因君王的信任,得到改革的机会;而游士游走各国,更以议论政治及治国理论为己晋身之阶;连隐者隐居,不愿参与政治,也偶会忍不住批评"天下无道"!士不断以议政、游说、辩论、著书等不同方式,对当时的政治提出自己的见解,也以授业收徒、结衍学派来传递自己的理想。

不为家国观念所限制

早期的士多担任家臣,士作为家臣是所事家主所赋予,需经历"策名委质"的仪式,列名简策,确定君臣关系,所以忠于君忠于国是重要的家臣伦理,"不敢知国"(《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事君以死,事主以勤"(《国语·晋语八》)、"委质策死"(《国语·晋语九》)等为多数家臣所遵行。直到春秋中期以后,因为政治攻伐混乱,士对于家国观念也有了改变。

孔子以为士应作个"以道事君,不可而止"的大臣(《论语·先进篇》),所以当在鲁国为政改革不成,遂周游列国欲求所用;

历史上的士阶层怎么兴起的(古代士阶层的特征有哪些)(7)

孔子像

孟子先后见梁惠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诸君,陈言德治(《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墨子摩顶放踵,生于鲁而仕宋,所游除了宋国外,东至齐,西至秦,南达楚、越,又派遣管黔敖游高石子于卫(《墨子·耕柱篇》)、魏越游于越(《墨子·鲁问篇》)、出曹公子而于宋(《墨子·鲁问篇》),行迹甚广;荀子虽为赵人,

历史上的士阶层怎么兴起的(古代士阶层的特征有哪些)(8)

鲁仲连是齐人,是一个不肯仕宦好持高节的士,曾为赵平原君说梁客将军新垣衍退兵,又为齐田单说燕将以得聊城,却逃隐海上,不以富贵为念(《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他们追求理想,并不因家国观念所限。

历史上的士阶层怎么兴起的(古代士阶层的特征有哪些)(9)

仲连祠

而四处游说求仕的士,也不拘于狭小的家国观念,孙武虽是齐人,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吴王用为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商鞅是卫人,曾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后西入秦说秦孝公,为左庶长,定变法之令,再为大良造、为秦相、封商君(《史记·商君列传》);苏秦是东周人,曾求说周显王、秦孝公未成,后来因赵肃侯悦其说,六国从亲,赵肃侯封为武安君,去赵入燕,燕亦厚遇之,入齐,齐宣王以为客卿(《史记·苏秦列传》);

甘茂是楚下蔡人,求见秦惠王,王见而说之,为秦惠王将、秦武王左丞相、齐愍王上卿等(《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范雎是魏人,入秦说秦昭王,献"远交近攻"之策,遂为客卿、为秦相、封应侯(《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等等。

历史上的士阶层怎么兴起的(古代士阶层的特征有哪些)(10)

孙武雕像

战国时期的养士之风,使更多平民得以成为士,借由身份的改变,提升个人的地位,各养士贵族也尽力招揽以为夸耀,家国的界限也更为模糊。士若幸运地得到知遇,维系主客之间的,不再是"委质策死"的家臣伦理,而是士"言必信,行必果"的承诺,以己身报知遇之恩;不再是家国血缘,而是利益优先,"天下以市道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富贵多士,贫贱寡友"(《史记·孟尝君列传》)等叙述,都可以看出家国界限不再是士求仕的主要考量。

因此,各国有客卿、客将军,非本国本族而担任国之相者亦不在少数,游走各国的士更不为家国观念而限制,其或为"治国理想"或为"个人荣禄",只效力一国一家的家臣伦理已成过去,新时代的士人必须有更大的抱负,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求才市场崛起。


参考文献:

《孟子》

《墨子》

《庄子》

《论语》

《韩非子》

《吕氏春秋》

《商君书》

《汉书》

《中庸》

《荀子》

《老子》

《国语》

《左传》

《周礼》

《史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