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大怪是“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其实,这三大怪是过去独特的民俗,现在已经基本消失了。 因为是经济水平已经提高了。 “窗户纸糊在外”的来历是:过去东北地区的居民十分贫穷,住房大多数是土垒草房,其窗户大多数是木棂格子窗,因买不起玻璃,只好用纸糊在外窗上,以挡风御寒。为什么要糊在外边呢?因为糊在外面它可以保护木制窗棂不受雨水腐蚀和风吹日晒,延长窗户的使用寿命。糊的方法是将两张窗户纸中间夹上网状麻绳,糊在一起, 然后再糊到窗棂上,再在窗纸上均匀地涂上豆油,纸干后,挺阔结实,既不怕雨淋,又不怕风吹,经久耐用。现在绝大多数的居民居住条件改善了,都换成了明亮的玻璃窗。除了个别的穷困地方外,很难看到“窗户纸糊在外”的现象了。   

东北三宝指的哪三宝(东北三大怪)(1)

“大姑娘叼个大烟袋”,是因为过去生活单调,该地区又冬长夏短、冬天没 什么活计,乡亲们就猫冬、串门、唠喀、打牌、抽旱烟。抽旱烟没有卷烟纸,只好使用烟袋锅抽。大部分的男女老少都会抽烟,所以大姑娘也不例外。大姑娘叼个大烟袋抽旱烟,对不嗜旱烟的妇女们来说,当然被视为一大怪事。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除少数乡村的个别姑娘外,已经没有这种习俗了。  “养活孩子吊起来”,是说将生下来的小孩,放在“悠车子”中摇晃,可以代替母亲抱着看护,这倒是一种既能充分利用屋空间,又能解放母亲劳动力的比较科学的方法。悠车子是长椭圆形,l米多长,下有床底,四周有护栏,铺好被褥,小孩躺在里边既舒适又安全。将悠车用四根麻绳拴好吊到天棚木杆上,推一把悠车便来回摆动,小孩在里边悠哉游哉,不哭不闹。现在除个别乡村外,已经很少有人采用这种方式。

“东三省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东北地区广为流传的三大怪,东北民众眼中见怪不怪的三大怪,在你心中究竟知多少?

东北“三大怪”对东北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大多数人并非了解这“三大怪”的本真含义。随着时代的变化,许多新的“三大怪”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这种背景下,回头看最初的“三大怪”,除了作为东北地区的典型文化现象,还看到了老一辈儿的经验总结,而并非是当下技术至上的社会文明。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

东北三宝指的哪三宝(东北三大怪)(2)

民俗文化是普通民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总结的一系列有关于物质及精神方面的文化。从生态视角去审视东北“三大怪”,不难发现“三大怪”作为文化现象,其背后隐藏的日常生活逻辑。更为可贵的是民众遵循自然规律,总结生存法则的智慧。传统民俗的形成与特定地区的生态条件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生态环境对民俗的形成与存在具有一定的影响甚至起着决定作用,另一方面民俗也反映和体现着生态状况。

“窗户纸糊在外”是东北民众适应东北气候的产物。东北的冬天,西北风刮的嗷嗷叫,隔三差五地还会来一场“大烟炮”。多雨雪和大风的气候特征致使东北人在冬天的时候都会用纸条把窗户的缝隙糊起来,由于冬天室内外温差大,如果将纸糊在窗棂内侧,呼啸的大风就会将纸“推”离窗棂,窗纸被吹破。且窗棂在外,下雪时容易积雪,外面气温低了容易结霜,室内火盆一烤,融化的水就会流到窗纸和窗棂的结合处,浸透窗纸,造成窗纸的损坏。而将窗纸糊在外侧,遇风时有窗棂做撑架,不致于将窗纸吹离窗棂。遇雪时雪花打在窗纸上也会落下,融化的霜水也不致于浸透窗纸,还可以延长窗纸的寿命。特殊的区域气候决定了窗户纸的粘贴规则,出于取暖的需求民众根据经验总结出粘贴经验。

另外, 这种糊窗纸与众不同, 人们称之为“麻纸” , 也有叫“麻布纸” 。即把麻浸泡后做纸,民间还有一条谜语:

身穿绿袍头戴花,

我跳黄河无人拉。

只要有人拉出我,

一身绿袍脱给他。

麻做成纸前,先要在水中泡,当然是“ 我跳黄河无人拉”,“一身绿袍脱给他”,就是把麻皮扒下,用麻皮泡筛。沉淀后,晾干成“ 麻纸” 。

民众将日常劳作与民间谜语相结合,一方面体现着民众的智慧,对于日常经验的总结,另一方面还体现着民众对于审美的追求,是民众将生活经验与口头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第二怪:“大姑娘叼烟袋”

东北三宝指的哪三宝(东北三大怪)(3)

东北传统民俗与东北地区的传统经济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独特的劳作方式,会激发民众创造具有区域性特征的娱乐休闲方式,同时也创造了相应的思维行为方式及性格特征,进而形成共同的区域风俗习惯。

大约在明代后期,烟草从俄罗斯传入东北,因东北土质、气候很适宜烟草生长,很快在这里扎下根,并被人们接受。不用说太远,解放前东北的男女老少抽烟者占居多数,这可能与东北季节气侯有关。农闲时,人们无所事事,就凑在一块唠嗑抽烟,男的扎一堆,小姐妹儿也凑在一起嘻闹,本应是文静娴雅的大姑娘,也就这样走入“烟民”行列。过去东北的农村,女人与烟有着“亲密”的关系。农家炕上,都有两个“笸箩”:一个是妇女做针线活用的“针线笸箩”,一个便是装旱烟的“烟笸箩”。

烟有防蛇、防蚊虫的作用。早期的长白山区,为开发而来的各族先民及在大山里淘金、放排、挖参、狩猎的人们,劳作歇息时抽烟,吐出的烟雾能使毒蛇惧怕,不敢靠近人。此外,烟灰还是一种民间常用的止血药。在老林子里作业意外受伤时,人们就顺手捏一点儿烟灰抹上,既杀菌又止血。

身穿绿袍头峨花,

到老被人捆又扎;

勒的小脸黄又紫,

专和碳火结亲家。

在关东民间, 这是大人小孩儿都熟悉的一条谜语( 民间叫猜闷儿), 而谜底就是“烟” 。这条谜语有趣地描写了烟的生长形态、制作过程和特性及用途。民间又有:抽上一口关东烟, 解懒解馋解心宽之说,可见烟在关东和人们有着密切的关系。

烟是辣的,抽烟人的意识和性格也随着这种活动而使人变得活泼和辛辣。在关外,一般人以为抽烟的女人太粗犷,没有女人味儿,还有人认为,女人抽烟不守贞节, 不好交;抽烟的女人老了就会成为刁婆婆之类的。其实, 关东姑娘更加多情和沮柔,她们不仅具有黄河流域中原地带女人的那种多情,而且又具备火辣的性格,对自己的意中人敢爱敢恋, 就像烟一样辛辣、火烈。

第三怪:“养活孩子吊起来”

东北三宝指的哪三宝(东北三大怪)(4)

孩子没犯法,为啥要平白无故地给“吊”起来呢?“养活孩子吊起来”中蕴含着丰富的区域文化和生活素材。

数百年以前,东北还很荒凉,山林中经常有毒蛇和野兽出没。当时满族人的生活习惯大都是住帐篷、窝棚或土屋,烧火炕,用火盆取暖。将婴儿放在地上容易受到毒蛇、野兽的侵害,很不安全。放在炕上,又会因炕热而“上火”生病,或被火盆烧伤。于是,就想出这个“吊起来”的办法。就这样诞生了“悠车”或称“摇车”。

悠车因它高高地悬挂在屋里的大梁之上,狗猫鼠之类不易上去招挠孩子。当悠车一晃动,苍蝇、蚊虫就会飞开,孩子睡着了也不会受到它们的叮咬。另外,当悠车一动,又能生出一股小凉风,可以消除孩子身上的热汗,使孩子睡的舒坦。悠车的制作也很符合科学道理。由于悠车的四周大约有半尺到一尺高,晃动时虽然有风但并不会直接吹到孩子的脸上及身上,这样孩子即使出汗了也不会感冒。

悠车的发明和使用过程,都离不开东北特有的区域文化,山林、火炕、土屋、大梁诸如此类事项,都是东北作为北方区域所特有的符号,山林劳作的不安全性、屋内大梁的可利用性、以及土屋易遭受蚊虫蛇兽的入侵,都催生了悠车的产生。

东北三宝指的哪三宝(东北三大怪)(5)

东北三宝指的哪三宝(东北三大怪)(6)

东北三宝指的哪三宝(东北三大怪)(7)

东北三宝指的哪三宝(东北三大怪)(8)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悠车,也叫邮车子、搜车子,还有叫炕车、晃车子的,其实就是“摇篮”。过去关东的人家一般都是南北炕,媳妇或婆婆往往坐在炕沿上,手里一边纳着鞋底子,一边推着悠车,嘴里还哼着风趣的《摇篮曲》:

悠啊悠啊,

快点睡觉别哭啦。

狼来啦, 虎来啦;

黑瞎子背着鼓来啦;

老虎妈子跳坡啦;

舌头伸出老长啦;

正在窗外望你哪。

咬羊啦, 咬猪啦,

宝宝你可别哭啦。

边悠边唱,一幅关东的农家乐。这种有趣的悠孩子工具, 是聪明的劳动妇女的发明,也是解放自己的工具。

东北三宝指的哪三宝(东北三大怪)(9)

当下,东北“三大怪”不仅仅是东北地区的一种文化现象,更重要的是,它已然成为一种即将逝去的文化符号,其内在的文化逻辑和民众智慧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东北“三大怪”的出现,与东北地区生态文化有很大联系,每一怪都是民众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民众遵循自然、顺应自然的产物,更是区域文化中集体认同的延伸。不管是旧“三大怪”还是随着时代发展层出不穷的新“三大怪”,都是日常生活规律在民众内心产生的一种社会认同及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东北民俗文化在东北区域中展现着不同的时代价值,同时也彰显了东北人民的个性与魅力。

东北三宝指的哪三宝(东北三大怪)(10)

到了后来,人们感觉到“东北三大怪”还不够热闹,在较为全面地总结了东北地

区的风俗习惯后,渐渐在“东北三大怪”的基础上演绎成了“东北八大怪”:这里有

两个不同的版本:

其一:

翻穿皮袄毛朝外;

大姑娘叨着旱烟袋;

草坯房子篱笆寨;

窗纸糊在窗户外;

烟囱安在山墙外;

大缸小坛渍白菜;

养活孩子吊起来;

幔帐挂在床沿外。

其二:

窗户纸糊在外;

大姑娘叼烟袋;

不吃鲜菜吃酸菜;

养活孩子吊起来;

吉祥喜庆粘豆包;

嘎拉哈姑娘爱;

降妖捉怪神仙舞;

棉乌拉脚上踹。

进而兴起的“东北十大怪”,就有了不同的版本。

其一:

窗纸糊在窗户外;

姑娘叼着大烟袋;

火盆土炕烤爷太;

“嗄拉哈”姑娘爱;

百褶皮鞋脚上踹;

烟筒砌在山墙外;

提妖降魔神仙舞;

养活孩子吊起来;

吉祥喜庆粘豆包;

不吃鲜菜吃酸菜。

其二:

窗户纸糊在外;

养活孩子吊起来;

火盆土炕烤爷太;

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

吉祥喜庆粘豆包;

烟筒砌在山墙外;

“嗄拉哈”姑娘爱;

百褶皮鞋脚上踹;

捉妖降魔神仙舞;

好好的白菜渍酸菜。

这十大怪中,

窗户纸糊在外——东北旧时民居冬季防寒的一种方法。

养活孩子吊起来——东北过去流行的一种摇篮,也称“小摇车”。

火盆土炕烤爷太——东北民居冬季取暖的方式。用火盆就像南方的烤手炉一样普

遍。

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东北旧时部分妇女根据特有的地理环境养成了抽烟的习

惯。

吉祥喜庆粘豆包--东北人春节期间喜欢吃的一种粘食品,像南方人喜欢吃汤圆

一样。

烟筒砌在山墙外--那是东北农村农民家的粮囤。并不是烟筒,用烟筒比喻粮囤

的高大。(不过现在东北农村的大多数平房还沿用老传统,烟筒砌在山墙外)

“嗄拉哈”姑娘爱--“嗄拉哈”即猪的后肘关节部位的一块骨头。“嘎拉哈”

做游戏,这是东北地区小女孩普遍玩的一种游戏。

百褶皮鞋脚上踹--“百褶皮鞋”是指东北特有的一种冬天防寒的“土皮鞋”—

靰鞡。百褶是指靰鞡头上的“包子褶”。

捉妖降魔神仙舞--东北旧时民间巫婆神汉搞“跳大神”骗人的迷信活动。

好好的白菜渍酸菜--东北老百姓一种冬贮大白菜的方法,将大白菜装缸

使其发酵,然后食用。

其三:

烟囱安在山墙边;

窗户纸糊在窗外;

四块瓦片头上盖,

反穿皮袄毛朝外;

十八岁姑娘叨烟袋;

大缸小缸腌酸菜;

草坯房子篱笆寨;

下晚睡觉头朝外;

养活孩子吊起来;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其实,除第十怪反映了东北人虎气实在,自得其乐的性格以外,前九怪都与东北

的地理环境分不开。

东北十大怪曾经广泛流传,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渐已忘却,它之所以奇异,

不仅仅反映老东北的风俗习惯,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妙趣横生。

如今这“十大风俗”,“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嗄

拉哈’姑娘爱”、“捉妖降魔神仙舞”等老习俗多已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移风易俗而

逐渐消失,有的依然在东北人的生活中保留并传承着。

更有甚者,又有人在“东北十大怪”的基础上,演绎成“东北二十怪”。你看:

窗户纸糊在外;

草坯房子篱笆寨;

用土打墙墙不倒;

烟囱安在山墙外;

大姑娘叼烟袋;

骡马驮子驮大载;

小伙跳墙狗不咬;

大缸小坛积酸菜;

养活孩子吊起来;

吃饭不离苣麻菜;

棉乌拉脚上踹;

幔帐挂在炕沿外;

抓嘎拉哈决胜败;

反穿皮袄毛朝外;

锁勒杆子戳门外;

狗拉爬犁比车快;

两口子睡觉头朝外;

狗皮帽子头上戴;

冬包豆包讲鬼怪;

先摆八个压桌菜。

我们从以上版本可以看出,其实东北人所谓的“怪”,大致都差不多,都是和他

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习惯有着很大关联。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和东北人所生存的环境

息息相关。而所谓的“怪”,总结起来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东北地处内陆,靠近西伯利亚,气候严寒,三面环山的地形使得寒风长期

停留在东北地区。冬季漫长,农耕间隙时间长,闲暇时间较多。

第二,烧炕的取暖方式,使得民宅的建筑有了一定的特异之处,比如烟囱的位置

等等。

第三,由于室内外温差大,窗户纸糊在外避免了由于温度引起的老化,并且风从

外面直吹不容易将窗户纸吹掉。

第四,东北气候严寒,新鲜蔬菜保存不容易,酸菜则可以很好地保存下来。这样

就保证了在冬季有足够的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腌酸菜的习惯。

至于皮袍毛在外、孩子吊起来等等都和东北的地理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二

人转”作为东北地区民间艺术的代表,如今已逐渐走向更为广阔的大舞台!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现在的东北地区,很多贫困地区的人们通过自己

辛勤的劳动,已经改变了落后与贫穷的面貌,早已丰衣足食地踏上了康庄大道,居民

的居住条件得到了空前的改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社会的发展赋予了东北

“三大怪”崭新的容颜,并以一种时尚的形式而得以流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三大

习俗会有更惊人的变化

如果你感兴趣,也可以掺乎进来,把你所了解到的“怪”也加进去,总结出更多

的 “东北怪”来。

参考文献:

[1]王红、张杨,《东北三大怪》,兰台世界,2002,03

[2]曹保明,《关东三大怪》,关东风情,1999,第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