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14日, 昆仑山 发生了8.1级的强烈地震 值得庆幸的是,由于发生地点人迹罕至,这次强烈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这次地震,是建国以来我国大陆内部震级第二大地震,仅次于1950年8月15日西藏墨脱8.6级地震青海、四川、甘肃部分地区有震感至11月15日上午11时,震区还连续发生多次余震,致使青海主要震区部分房屋倒塌,青藏公路(国道109线)多处断裂,昆仑山出现一条大裂缝带,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山丹发生过最大的地震?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山丹发生过最大的地震(2001年昆仑山8.1级强烈地震)

山丹发生过最大的地震

2001年11月14日, 昆仑山 发生了8.1级的强烈地震。 值得庆幸的是,由于发生地点人迹罕至,这次强烈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这次地震,是建国以来我国大陆内部震级第二大地震,仅次于1950年8月15日西藏墨脱8.6级地震。青海、四川、甘肃部分地区有震感。至11月15日上午11时,震区还连续发生多次余震,致使青海主要震区部分房屋倒塌,青藏公路(国道109线)多处断裂,昆仑山出现一条大裂缝带。

震前异象

发生于青海与新疆交界的昆仑山地区的8.1级地震之前,野生动物保护人员就观察到野生动物的异常反应。

地震发生时,由沱沱河帐房保护站负责人木玛扎西带领的巡山队正在可可西里腹地西部西金乌兰湖一带开展反盗猎行动,据称:地震前最先看到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狼、狐等各种野生动物四处狂奔,似乎大难临头,然后听到一阵猛烈震耳的轰鸣声由远而近,西金乌兰湖涌起层层巨浪,浪高达2米左右,浪花拍向湖岸,溅起团团白雾。另据反映,地震发生时刻盐湖等中小湖泊像开水一样沸腾,惊心动魄。

昆仑山地震

地震发生前,野生动物有种种异常表现:109国道沿线的电线杆上,平日傍晚蹲满了红隼、褐背拟地鸦等禽类,而在地震之前的几天里一只鸟也见不到;野牦牛往年初冬分布于保护区的种群数量不超过400头,而地震前的一星期里,库赛湖以南、五道梁西北地区野牦牛大量密集,最大的群体上千头;藏原羚一反过去的温驯,发了疯似地四处乱窜。据楚玛尔河保护站负责人王周太等介绍,11月12日前往五道梁途中看到了这样的场面:成群结队的藏羚、藏野驴、藏原羚以及小型哺乳类动物都争先恐后地沿青藏公路向东(远离震中方向)迁徙。这些现象为地震前兆研究提供了依据。

地震起因

昆仑山8.1级地震破裂主要由北西西向左旋走滑主地震破裂,北东东向张扭性分支地震破裂,地震鼓包,张扭性裂陷规律性组合而成。地震鼓包长5-30m,宽1-15m,高0.2-2m。地震裂陷宽30-50m,长25-40m,深0.5-6m。在青藏公路西侧,河流高河漫滩,河床,山麓斜坡上的小型冲沟被地震断裂左旋错动2.6-4.8m,人工水坝被断层左旋错动3.2m。在青藏公路东侧,光缆和铁路施工便道被地震断裂左旋错动3.5m,河流阶地和河漫滩各左旋错动4.3m和3m.地震破裂的空间产状,破坏方式,工程危害与地表地质状况,岩土结构组成,工程设施力学性质存在密切关系。

地震影响

折叠

通讯中断

地震发生后的5分钟,也就是17时31分,"兰-西-拉"光缆"纳赤台-五道梁"段中断。"兰-西-拉"光缆是西藏与内地通讯联系的重要途径。

折叠

青藏铁路

发生在昆仑山一带的地震,对青藏铁路南山口到沱沱河400公里的建设工地及生活设施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多施工单位房屋出现裂缝,有此驻地的房屋和围墙倒塌,设备被砸。正在施工中的青藏铁路格拉段受到破坏。

由于地震发生时,大部分施工人员都在野外作业,因此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地震发生后,出于安全考虑,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决定暂时停止隧道施工和高空作业,其他施工也作了相应调整。被中断的施工通信进行了全力抢修。

遗址研究

昆仑山地震所形成的各种地表破裂现象不仅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世界罕见且保存最完整、最壮观、最新的地震遗址,同时也是研究地震构造背景、成因、青藏高原内部运动学、动力学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珍贵资料。

作为全球进入21世纪以来震级最大的地震遗址,昆仑山大地震遗址也备受中外科学界关注。地震发生后,已有超过40个国家的科学家向中国地震局提出了科学考察的请求,而来自法国、日本两国的地震学家也已多次前往地震遗址与中国地震专家一同进行考察。

这次地震形成的破裂带所蕴含的丰富的地震形变及组合特征、位移性质和位移量等等信息,不仅是研究地震构造背景、成因,而且也是研究区域地壳运动特征、青藏高原内部运动学、动力学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珍贵资料。同时,地震遗迹的科学价值主要取决于它的新鲜程度和完整程度,现象越新鲜、越完整,研究价值就越高。昆仑山大地震发生不久,因此更具研究价值。

近两年来中外科学家的多次科学考察活动,不仅弥补了青藏高原北部缺少地震地表破裂带运动学参数的空白,提供了研究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现今地壳变动不可缺少的基础数据。同时,也将为我国西部大开发重大工程建设如何避让和防范具有发震能力的活断层、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在我国曾发生过许多大地震,但对于地震遗迹而言,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引起重视并且加以保护,经过多年的风雨,致使许多地震遗迹大多失去了当初的本来面目,为此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而昆仑山大地震发生不久,其现象还很新鲜,不失时机地对地震遗迹进行抢救性保护,使其免遭破坏,为将来的科学研究留下一笔宝贵的实体资料,为游客留下大自然的神奇景观已成为当务之急。

地震考察

2004年

2004年7月19日中国地震局和法国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深入到青藏高原东昆仑地震遗址,对这里开展了世界上首次大规模的古地震研究。19日以来,中法科学家在青海省格尔木市东昆仑古地震遗址--东、西大滩活动断裂带和新开挖的探槽中进行古地震研究,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对东昆仑进行的大规模古地震研究,它对研究"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隆起和地震成因、地震预测将提供科学依据。

科学家通过几天来在这里发现的地震活动断层认为:东昆仑地震断裂带对研究地球地壳变形、地震成因和预测地震现象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科学依据。

根据此次的考察来看,因遗址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海拔高且多为无人区,除昆仑山口附近外,遗址基本未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但是专家们认为,这些地震遗迹处于自然状态下,会不断受到风、沙、雨、雪、气温等自然力的侵蚀、冲刷、掩埋、冻融作用的破坏,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很快消失殆尽,那将是无法挽回的损失。因为8级以上地震具有千年以上周期,到下一次如此规模的地震来临之际也可能是千年以后的事了。

2006年

中科院可可西里科考队于2006年10月18日从玉珠峰脚下的西大滩出发,进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在昆仑山南麓,科考队实地考察了2001年发生在昆仑山口西的8.1级大地震的踪迹。

10月18日,科考队从玉珠峰脚下的西大滩出发,在经过不冻泉保护站后离开青藏公路,正式进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10月20日,是科考队在库赛湖扎营的第三天,研究地质学的丁林教授决定到昆仑山南面的山坡上去寻找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的踪迹。

在海拔4900米左右的山坡上,科考队员首先发现了一条地震断裂带,当上升至5000米左右时,他们发现了另一条更为明显的断裂带。一条被扭曲的河沟的痕迹引起了...

纪念碑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纪念碑"近日在昆仑山口青藏铁路与青藏公路穿过的地震遗迹处正式揭碑。

纪念碑高3.9米,宽4.4米,重48.5吨,由一块天然的花岗岩加工而成,外形像一座小山矗立在公路旁。碑文上介绍了此次地震和各国科学家对地震遗迹进行的历次科考的情况。

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昆仑山口西的8.1级强烈地震,是近50年来中国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这次地震所形成的地表破裂等现象,是迄今为止世界罕见且保存最完整、最壮观、最新的地震遗迹,是人类宝贵的自然遗产。地震遗迹已被国际地质学界公认为研究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强地震机理的天然"课堂"。

此纪念碑由中国地震局出资设立,对地震遗迹的保护和研究,以及地震知识的普及具有现实意义。

青海格尔木市地震局目前已出台了"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遗迹保护和开发"规划,以保护地震地表破裂地段和地震遗迹,并将申请建立国家级地震公园。

新华社西宁10月9日电(记者吕雪莉)"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纪念碑"近日在昆仑山口青藏铁路与青藏公路穿过的地震遗迹处正式揭碑。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纪念碑"高3.9米,宽4.4米,重48.5吨,由一块天然的花

岗岩加工而成,外形像一座小山,矗立在公路旁,和周围环境十分和谐。碑文上介绍了此次地震和各国科学家对地震遗迹进行的历次科考的情况。

据格尔木市地震局局长常振广介绍,此纪念碑由中国地震局出资设立,对地震遗迹的保护和研究,以及地震知识的普及有现实意义。同时,在青藏线顶级旅游带上增添了一个极富吸引力的旅游景点,对宣传格尔木、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据了解,由于距公路较近,自地震发生以来,昆仑山口附近的地震破裂带以其神奇壮观的景象每天都吸引着大量过路司机和游客驻足观看。

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昆仑山口西的8.1级强烈地震,是近50年来我国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进入21世纪以来最大的地震。这次地震所形成的地表破裂等现象,是迄今为止中国惟一、世界罕见且保存最完整、最壮观、最新的地震遗迹,是人类宝贵的自然遗产。地震遗迹已被国际地质学界公认为研究地球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强地震机理的天然"课堂"。

格尔木市地震局目前已出台了"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遗迹保护和开发"规划,以保护地震地表破裂地段和地震遗迹,并将申请建立国家级地震公园。

新华社西宁10月9日电(记者吕雪莉)"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纪念碑"近日在昆仑山口青藏铁路与青藏公路穿过的地震遗迹处正式揭碑。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纪念碑"高3.9米,宽4.4米,重48.5吨,由一块天然的花岗岩加工而成,外形像一座小山,矗立在公路旁,和周围环境十分和谐。碑文上介绍了此次地震和各国科学家对地震遗迹进行的历次科考的情况。

据格尔木市地震局局长常振广介绍,此纪念碑由中国地震局出资设立,对地震遗迹的保护和研究,以及地震知识的普及有现实意义。同时,在青藏线顶级旅游带上增添了一个极富吸引力的旅游景点,对宣传格尔木、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据了解,由于距公路较近,自地震发生以来,昆仑山口附近的地震破裂带以其神奇壮观的景象每天都吸引着大量过路司机和游客驻足观看。

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昆仑山口西的8.1级强烈地震,是近50年来我国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进入21世纪以来最大的地震。这次地震所形成的地表破裂等现象,是迄今为止中国惟一、世界罕见且保存最完整、最壮观、最新的地震遗迹,是人类宝贵的自然遗产。地震遗迹已被国际地质学界公认为研究地球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强地震机理的天然"课堂"。

格尔木市地震局目前已出台了"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遗迹保护和开发"规划,以保护地震地表破裂地段和地震遗迹,并将申请建立国家级地震公园。

经过1个多小时空中飞行,5日10时50分,新疆军区某陆航旅一架救援直升机进入昆仑山区,成功将3名出现高原反应的地震科考人员救出,并开始返回和田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新疆应急救援总队副总队长依利·司马义说,5日上午9时07分,新疆军区某陆航旅一架直升机从和田机场紧急起飞,前往昆仑山区实施营救。10时50分抵达营救点,并将3名出现高原反应的科考人员成功安置在直升机内,其中1名随行记者出现昏迷和口吐白沫症状,病情十分严重,另2名队员的高原反应也呈加重趋势。

与此同时,和田地区组织的地面救援队携带救援物资,正继续前往昆仑山区实施地面救援。

依利·司马义说,由于昆仑山区气候环境恶劣,自治区应急办与地震部门协商,决定中止这次科考行动,待天气好转、条件适宜时,再次实施科考。地面救援队抵达营救点后,将带领其他科考队员撤离昆仑山区。

由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和新疆地震局共同组成的一支30人科考队,因运送给养车辆出现故障,有3名队员出现高原反应,3日晚间被困于新疆南部海拔4829米的昆仑山区。接报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新疆军区5日上午紧急出动救援直升机,与地面救援队共同前往昆仑山区营救被困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