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现代学术名著200种之第18种

将魏晋南北朝和唐史结合在一起,接续陈寅恪先生,在陈先生树立的丰碑之后树立了一个新路标的,是唐先生。

—— 田余庆

魏晋南北朝历史梳理笔记(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1)

唐长孺

唐长孺先生1911年生于江苏省吴江县平望镇。193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文科,1944年受聘于迁至四川乐山之国立武汉大学历史系副教授,1946年晋升为教授,此后一直执教于武汉大学,并两度出任武大历史系系主任,为历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唐师本有中国古典文学及书画之家学传统,而于治史则深受吕思勉、李剑农、陈寅恪诸史学前辈学术影响。唐师早年治辽金元史,至国师后,转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故认真研读寅恪先生的论著,深得其精髓。1946年,唐师撰成《唐书兵志笺证》一稿,经寅恪先生评审而被聘为教授。

开创性的研究

新中国建立后,唐师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及学术文章。《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至六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唐书兵志笺证》等著作的出版,以及不少学术论文的发表,对这一时期人所未发或悬而未决的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不仅得出一系列极富启迪性的权威结论,而且开辟了一大批颇具研究潜力的新课题。

20世纪70年代初,唐师已年逾六旬,并早已名播海内外,但他出于对史学执着追求的热忱,以其敏锐的学术眼光,在初步了解到吐鲁番出土文书的学术价值后指出:对这批文书加以整理研究,将导致唐史研究为之改观”。他于1974年建议组织专门力量对之进行整理出版,并于1975年亲赴新疆考察。为此,在库车古道上,因路途艰险,致使右眼失明。

由于唐师之倡议,经国务院批准,由唐师主持成立了“吐鲁番出土文书整理组”。唐师因眼疾住院半年,刚出院就全身心投入文书整理与研究,特别是通过整理工作,对青年人的培养付出了一切。十易寒暑,终告完成。他所主编的《吐鲁番出土文书》十册的出版,使沉睡千年的古冢遗文经科学整理,公诸于中外学人,并创造了文书整理一套规范,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荣获国家古籍整理特别奖。

辛勤耕耘的一生

唐师一生潜心治学,淡泊名利,然又时时关心民族、国家的前途,早年曾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偷越日寇封锁线,投奔抗日大后方。40年代以后,唐师虽已成史学名家,然于同辈乃至后学晚生,皆待之以礼。“自是桃李树,何畏不成蹊”。故唐师在国内外学术界获得了极高声誉,被公认为当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及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研究领域的权威,不少海内外学者慕名前来交流、问学。这些学术交流活动,特别是对中日两国史学界之间的交流,作出了贡献。

因多年辛勤耕耘于学术之中,且年逾五旬之后,多在外地工作,条件极差,积劳成疾,终成绝症,于1994年10月14日逝世,享年84岁。但唐师之学术成就,良师风范,将永世长存,与日月俱辉,光照来者。

唐师病逝噩耗的传出,国内外学术机构、院校及中外知名学者纷纷来电来函哀悼。北京大学周一良、田余庆教授合作挽联云:“论魏晋隋唐,义宁(按指陈寅恪先生)而后,我公当仁称祭酒。”唐师的挚友,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谷川道雄先生在唁电中称唐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也是我们日本中国史同行最尊敬的师长,他的学术及其为人将永远为我们日本学者所怀念”。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池田温先生电传挽联“六朝隋唐发挥史识 高昌文书开拓新域”,代表日本学界高度概括和赞誉了唐师一生的学术主要业绩。

魏晋南北朝历史梳理笔记(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2)

唐长孺先生手迹

作为学术代表作的《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该《论丛》共收论文十三篇,其中大部分是50年代以前所作。但如作者所云:“不论旧著或是新作,都在1954年春天加以修改或重写”,正表现了唐师治学之谨严的态度。所收论文包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产关系、阶级结构、土地和赋税制度、兵制、门阀政治、民族问题、宗教及文化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大问题,同时又是这一时期的疑难课题。唐师在上述诸领域纵横驰骋,均取得超迈前人的成就,卓然成一家之言。

从《论丛》所收论文中,可以看出唐师治史之基本路径:

凡研究每一论题,必广泛搜集和详尽占有资料,然后缜密考校,去伪存真,精深分析,由表及里,探求历史的真实面貌与发展演变的规律;

始终注意从具体史实的考订分析入手,溯其渊源,考其流变,以把握历史演进的大势,探求历史发展的趋向,终究达到发微阐宏的境界。

如以《〈晋书·赵至传〉中所见的曹魏士家制度》一文为例,则考赵至为游学而“佯狂”逃亡,易姓改名,落籍辽西,虽已“宦立”,母亡不敢奔丧,终因不能“荣养父母”,呕血而亡之原因。这正是透过扑朔迷离的现象,将士家制度的严酷本质,以不足五千字的篇幅,完整清晰而又令人信服地展示出来。这篇被誉为叹为观止的论文,被后学奉为典范之作。四篇有关玄学之作,皆是“见人所常见,发人所未发”。于玄学之兴起,南北学风所指及变化,实是“孤明先发”。陈寅恪先生阅后,复函唐师,赞云寅恪于时贤论史之文,多不敢苟同,独诵尊作,辄为心折

唐师学问博大精深,在诸多领域皆有突出成就,历所建树和发凡。《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当然不足以代表唐师在学术领域内的所有业绩和贡献,但仍可由一个侧面了解唐师在中古史领域内的主要成就和治史风格。

虽岁华不与,湖山吝情,但唐师的学术成就,良师风范,将同他为之毕生奋斗的学术事业永世长存。

(编者附注:本文是朱雷先生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2000年版撰写的前言。本书采用时做了一些修改和删节)

魏晋南北朝历史梳理笔记(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3)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