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很多影视作品,也包括一些游戏都是以三国的历史时代背景为主题的。里面的人物有很多,比如我们熟知的吕布、曹操、刘备、关羽、孙权、周瑜等等等等…

三国志汉末霸业河北(三国志容易被混淆的)(1)

手游《三国志战略版》海报

林俊杰在他的《曹操》这首歌里有句歌词:“东汉末年分三国。”这句歌词从历史时期的衔接上来讲并没有问题。但有些朋友容易将东汉末年和三国这两个时期混淆到一起。就比如上面说到的吕布、曹操、关羽、周瑜他们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充其量只能说有些关联。为什么?

概念

首先我们要明白,汉末是一个概念,三国又是另外一个概念,二者之间有关联,但从断代史的角度来讲,汉末属于东汉这个历史时期;三国属于东汉灭亡之后的一个大分裂时期,二者并不能合为一个笼统的概念。

“东汉末年分三国。”这个“分”用动词解释可以理解为:分为分成,把统一的东汉王朝分为、分成了三国;用名词解释也可以说是东汉末年和三国的一个“分水岭”。因为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是东汉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刘协在位的最后一年。在同年,曹丕逼汉献帝退位自立为帝,建立魏国,年号黄初,历史正式进入三国时期。

也就是说公元220年等于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和魏黄初元年,汉末和三国的分水岭指的就是这一年。

三国志汉末霸业河北(三国志容易被混淆的)(2)

汉献帝刘协

三国志汉末霸业河北(三国志容易被混淆的)(3)

魏文帝曹丕

在史学界通常把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黄巾之乱开始,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汉献帝退位的这三十六年作为汉末的一个标准;把魏文帝曹丕的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到吴末帝孙皓的天纪四年(公元280年)王濬灭吴,这六十年称为三国时期。

三国志汉末霸业河北(三国志容易被混淆的)(4)

吴末帝孙皓

之所以称为三国,是因为这个时期从曹丕建立魏国开始,先后有了三个国家。而先前我们提到的吕布、曹操、关羽、周瑜他们都是在曹丕建立魏国之前就已经去世了的,自然不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而属于汉末时期。

当然了,在公元220年~公元280年之间的公元265年,司马炎受禅于魏元帝曹奂,在魏国的基础上建立了晋朝,也就是历史上的西晋。但是那个时候吴国还没有灭亡,西晋尚未统一。所以从广义上来讲三国时期是随着吴国的灭亡而结束。

公元265年是西晋泰始元年;也是吴末帝孙皓的甘露元年。因此,从狭义上来讲,西晋的建立意味着三国的结束。

三国的概念是怎么来的?

“三国”这个概念的由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陈寿写的《三国志》(北宋命名)。

在三国志里,陈寿把魏、蜀、吴三国分国别体写成《魏书》《蜀书》《吴书》。以魏国为正统,将三国的人物分别纪传,比如写曹操的《魏书·武帝纪》;写刘备的《蜀书·先主传》等等,三国的概念从此而来。

不过《三国志》这个名字的命名是到北宋时期才出来的。北宋真宗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将《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合为一书,命名为《三国志》。

三国志汉末霸业河北(三国志容易被混淆的)(5)

《三国志》

那为什么有人会把汉末和三国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概念联系起来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三国志》里有很多汉末时期的人物传记,这些人物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为后来的三国时期起到了一定的关联作用。比如曹操奠定了后来三国时期魏国在北方的基础;比如孙策、周瑜,奠定了吴国的基础。

当然,从广义上来说,“汉末三国时期”这种说法也没错,因为汉末到三国这九十六年从公元纪年法来讲是衔接着的(公元184年~280年)。只是我们需要理清思路,不要混淆这两个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概念。

#中国史#​#中国历史#​#历史#​#三国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