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原文翻译(卞之琳断章与螳螂捕蝉)(1)

卞之琳断章原文翻译(卞之琳断章与螳螂捕蝉)(2)

卞之琳断章原文翻译(卞之琳断章与螳螂捕蝉)(3)

很多人都熟悉这首四句诗,这是新文化运动中新月派诗人与现代派诗人卞之琳的著名诗作。卞[biàn]之琳(1910年12月8日-2000年12月2日),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南京市溧水区,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

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诗《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诗刊》社主编、诗人 高洪波 说:"卞之琳先生是中国诗坛的 琢玉 者。他一生写的诗歌没有超过五千行,惜墨如金,是个很特殊的例子,真有点儿像当年唐代的孟郊、贾岛这样的苦吟诗人,'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诗的写法有两种,一种是才华横溢式的,写得很多,像龚自珍:另一种是披沙拣金式的,拙于言语,但有耐心和耐力,写得持久,不以数量取胜,如卞之琳。他把诗当成一块玉来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诗作铮铮然有金玉之声。因此卞之琳被称为”百年新诗史上的技术"第一人"。作为现代诗的第一名篇,他的《断章》引起了无数学者和评论家撰文评述,简单的四句诗,其评论往往都是上万字。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地你看景中的我,我看景中的你的画面。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最早讲这个故事的有两个人,第一个人是赫赫有名的庄子,他在《庄子、山木》篇里讲了这个故事。第二个人是西汉的大文学家、目录学家刘向。在汉成帝时(公元前32年)受命在皇家图书馆天禄阁校刊《五经》和各种秘籍,所以收集整理了许多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他讲的这个故事又丰富一些:说的是,春秋战国时,吴王要进攻楚国,怕别人阻止,就告诫他身边的大臣说:“谁胆敢劝我,我就杀了他。”他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劝阻吴王不要进攻楚国,但是又不敢直接说。就拿着弹弓来到吴王的后院走来走去,早上的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像这样,经过了三个早晨。终于被吴王看见了,就说:“你来,为什么要自找苦吃,在园子里走来走去的,把衣服沾湿了!”那年轻的侍从官说:“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知了,知了在高处鸣叫,它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他的旁边;黄雀伸长了头颈,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拿着弹弓和子弹的人在它的下面。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猎物,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吴王听了说:“啊!原来这样!”于是停止了出兵攻打楚国。这个故事收录在《说苑、正谏》里了。

那么,请把《断章》这首诗和这个寓言故事比较一下。是不是也挺有趣的。这就是臆想的文化吧。虽然牵强,但也有些相似的意思。

啊!原来它们是走的一个路子呀!

这叫借鉴。你看人家移花接木搞的多精巧!

我是你的因,你是我的果;你又是别人的因,别人又是你的果。如此下去,世界、人和人,就是这样的关系。这个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佛教里面来的。因果循环、因果报应,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可以毫无疑问的说,人们喜欢这首诗是她把因果关系巧妙的“化”在里面了!

从形式上看《断章》似乎是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里演化而来的,从内容上看,又是从佛教的因果思想演化而来的。

请朋友们看完一笑了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