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富河大堤上,人头攒动之外,但见运送物料的汽车穿梭往来不停,工地各类机器轰鸣一片……

面对这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图景,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阳新从“谈洪色变”到“人水和谐”的历史巨变,更要由衷赞叹富河的综合治理正成为黄石水利建设史上“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生动实践。

富河,又名富水。阳新富河属富水河下游,从富水水库的龙港镇阳新村至阳新富池镇的富池口,全长79.6公里。

阳新长江水利建设工程(黄石阳新县富河流域补短板工程让四万亩良田变身靓丽旅游景观)(1)

富河流域

阳新地处幕阜山向长江冲积平原过渡地带,每入汛期,上有山洪来汇,下受江水顶托,阳新富河便成了“暴雨中心”和“洪水走廊”。 在封建社会和旧中国,尽管有识之士呼吁治理阳新富河水患,但终因朝廷或政府无能而只能“望水兴叹”。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阳新人民掀起了兴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热潮。从1958年起,阳新开启了对富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先后出台实施了“七三规划”“九八规划”(合称“一期工程”)。

1998年,在“七三规划”的基础上,湖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又编制了“九八规划”,先后实施了富河流域干流防洪、分洪蓄洪区安全、水土保持治理、支流防洪工程等八大工程,总投入3.4亿多元。

经统计,富河流域综合治理“一期工程”,阳新有18万多人投工投劳,投工149余万个;2004年和2005年间,阳新人自愿捐款捐物价值共计1000余万元。

历史长河中,2020年注定不凡。阳新连遭多轮强降雨袭击,阶段性雨情、水情、灾情、开闸分洪均超历史,富河流域两处干堤溃口,6000多受灾群众大转移,网湖分洪闸6孔全部下泄洪水……

“富河流域超设防水位78天、超警戒水位41天、超保证水位30天。”面对滔滔洪水,阳新县水利和湖泊局副局长刘道荣,焦虑之情油然而生,“蓄不能蓄、挡不能挡、分不能分、泄不能泄、排不能排、调不能调,很是急人!”其实,这位跟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水利”,不止在一个场合发出过这样的忧虑。

阳新长江水利建设工程(黄石阳新县富河流域补短板工程让四万亩良田变身靓丽旅游景观)(2)

湖堤施工现场

“不把水患治好,愧对阳新百万父老乡亲。必须勒紧裤腰带,挤一挤、挪一挪,确保水利投入!”痛定思痛,深刻反思之后,阳新上下达成共识。

网湖隔堤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堤长5.26公里,堤身单薄,漏洞较多,几乎每年都有险情发生,是宝塔湖、网湖和阳新县城的安全屏障。

2020年度的洪水像一群受惊的野马,肆无忌惮地拍打着宝塔湖隔堤单薄的堤身,威胁宝塔湖和阳新城内数以万计的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为此,阳新县在对接湖北省委、省政府支持阳新灾后重建一揽子政策时,聚焦富河流域综合治理,重点谋划宝塔湖隔堤加固、富池闸站建设、祝五堤堤段加固工程等6个重大水利补短板项目,总投入20.65亿元,分三年实施。这一次,富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将城区堤防、网湖堤防防洪标准,分别由原来的5-10年一遇提升至20-30年一遇。

经过一年多的奋战,如今的宝塔湖隔堤终于完成了全部土石方和迎水面的青石护坡工程。

“富河治理好了,村民的日子也就过稳了。”面对隔堤垦区内的盎然绿意,阳新兴国镇宝塔村总支书记艾义法兴奋之情油然而生。

宝塔村是一个湖区移民村。近年来,依托丰富的土地资源,建成了村民年均纯收入2万元、集体年收入2亿元的国家级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在阳新城区防汛指挥部闷热的办公室内,59岁的梁辉汗流浃背地忙碌着,但谈起补短板工程时,不忘感叹道:“多好的村民啊!他们为富河治理做出了无私奉献。”

阳新长江水利建设工程(黄石阳新县富河流域补短板工程让四万亩良田变身靓丽旅游景观)(3)

富河流域

去年底,梁辉分管半壁山农场祝五堤堤段加固工程技术督导,在机械清基时,堤防上的小石头只能靠人工清理。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地群众自发走进堤防,用双手清理起一个个小石子,最多的时候,有五六十人上堤清理小石子,并且一分钱的报酬都不取。

今年2月,梁辉转移到绒湖截流港堤段负责加固工程。堤防下是养殖户刚刚投放的鱼苗,跟养殖户的谈判工作刚启动,木港镇学诗、新湖村的养殖户不谈任何价钱,直接放水收鱼。

看到他们的举动,梁辉对其中一位养殖户说:“补偿的事,政府会跟你们解决好的。”

这位养殖户深情地拉着他的双手,说:“梁工啊,都被水淹怕了,这次政府下这么大力气,我们还有什么话说呢?”

富河不安,阳新难安。湖北省委书记应勇在阳新检查指导防汛工作时强调,治水是系统工程,要深入剖析原因,拿出治本之策。补短板工程,正是落实应勇书记的指示精神。富河流域补短板工程,业已成为中小河流系统治理样板工程。​

补短板工程,给阳新人民带来福音,不仅消除了洪水灾害,流域境内的生产也随之丰收。据了解,去年洪灾,阳新排市镇农作物受灾面积42500亩,造成经济损失15亿多。但自河堤加固后,解除了水患之忧,四万亩良田,全部种上油菜,不仅收成好,还成了当地一道亮丽的旅游景观。(记者胡毅、通讯员黄阳、琚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