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历史,我们多少了解,三国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三国的情怀,始于《三国演义》,三国的风采,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今天,让我们从三国的正史聊起,思考这段风靡中国两千年陈年往事的现实意义。

一、三国正史梗概(参考《三国志》《后汉书》)

(一)第一个大事件——天下大乱,各路军阀开始混战。

东汉的皇帝很短命,13任皇帝中10个没活过36岁,年幼的皇帝总是不成气候,皇亲、外戚、官员渐渐都忘乎所以、胆大包天。

皇帝要维护权威,必须与“大胆派”斗争,便大肆培植宦官,甚至把兵权也给他们(汉灵帝时,内卫部队的一把手是太监蹇硕,二把手是袁绍,第四位是曹操),宦官无家庭,维护好皇帝,他们便可荣华富贵。

宦官与外戚和官员对抗的结果是,外戚何进被宦官暗杀,袁绍替何进报仇杀死宦官,宦官挟持皇帝逃离京城,外将董卓进京赶走袁绍,另立皇帝,原有权力集团毁灭,从此天下大乱。

其他外将和京官不满董卓换皇帝,朝廷二号人物王朗计划暗杀,外将袁绍纠集十八路诸侯武力打压,这次行动以王朗暗杀成功告终。

然而,十八路诸侯已然不再听命中央,开始各自为政。失去地方的中央,极尽穷途,皇帝和京官食不果腹。

三国的商业谋略(从三国历史思考职场之道)(1)

(二)第二个大事件——官渡之战,奠定了曹魏根基。

曹操是众多外将中最早讨伐董卓的,也是第一个主动护卫皇帝的。

公元192年,董卓死。曹操成功收编黄巾军残部。

公元196年,曹操迎回汉献帝,主张“奉天子以令不臣”。他以中央军的名义擒吕布,败袁术,降张绣,击刘备,以天子之名任命各级官员。

公元200年,曹操的种种行为让袁绍既嫉妒又愤恨,袁悍然对曹发动官渡之战。曹本无胜算,无奈袁犯了重大战略失误,被曹操切断粮道,被下属泄密背叛,加之胸无大志,情绪化太严重,导致众叛亲离,一败涂地。官渡大战后,袁绍病死沙场,大部分力量被曹收编。曹操封汉相,成为中国北方最大势力。

三国的商业谋略(从三国历史思考职场之道)(2)

(三)第三个大事件——赤壁之战,奠定了刘备的根基。

刘备是众多军阀中最弱的,但也最有雄心壮志。他先跟公孙瓒,再跳槽至陶谦,被吕布打败后归顺曹操,后又转投刘表。虽无用武之地,但从来都谦虚谨慎,善于隐忍。

公元208年,曹操举兵攻打刘表,一举夺得大半个荆州。诸葛亮帮刘备成功办成了联吴抗曹。曹的兵力是孙刘联军的两倍以上,孙刘本无胜算,同样是战略上的指挥错误,加之不善水战,曹军大败。

赤壁大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刘备捡了个大便宜,封荆州牧,坐拥大部分荆州。

三国的商业谋略(从三国历史思考职场之道)(3)

(四)第四个大事件——夷陵之战,三国鼎立正式形成。

公元214年,刘备用庞统之计夺取益州,刘璋投降。

公元219年,刘备在曹操手中夺得汉中,陆逊和吕蒙联手杀死关羽。次年,曹操病亡,曹丕称帝。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同年八月,曹丕封孙权为吴王。本应该打魏国(曹丕篡位)的刘备,此时却没有高举复汉旗帜,鬼使神差地为了私利和意气攻击孙权。

公元222年,刘备对孙权发动了夷陵之战。同样由于指挥和战略失误,刘备被陆逊击败,托孤诸葛亮,病死疆场。魏蜀吴渐渐产生内忧,无心打大仗,形成了谁也吞不了谁的鼎足之势。

三国的商业谋略(从三国历史思考职场之道)(4)

(五)第五批大事件——司马懿发动政变,随后三国尽灭。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诸葛亮治蜀。但由于任用干部片面化,军事斗争的频繁开展(六出祁山),必须大力征收本地世家大族的税款,本来就没得到升迁的本地官员怨声载道,密谋叛变。蜀国大夫谯周就曾多次建议刘禅投降司马氏。蜀之人心早已不在,公元263年,刘禅降魏,蜀亡。

曹操死后,曹丕称帝没有继承父亲的遗志。而是误听陈群谗言(也许是不得不听,没有曹操的权威又想统治百官大族,不给些好处谁听你的),推行有利于士族大官垄断政权的《九品中正制》,为司马氏积蓄力量提供了政治基础。公元265年,司马炎逼魏元帝禅位,魏亡。

孙权一直致力于任用东吴本土官员,吴国的政治力量比魏蜀团结的多。但由于没有治理理念,孙权死后,其众多儿子相互残杀争位,甚至导致丞相陆逊被气死,行政上出现很多笑话,可谓是乱政频出。公元280年,吴降晋,吴亡。

从东汉动荡政局中生存下来的士族官员们,先是依靠袁绍,后来依附曹操,最后终于打败了原东汉的皇族、外戚、宦官和后期所有无产起兵者(曹操是不被贵族们承认的伪士族,原因是其祖上认太监为父,心态上痛恨贵族阶级,姑且算其为寒族阶级思想),三家尽归司马家族带领的士族官僚集团。

三国的商业谋略(从三国历史思考职场之道)(5)

二、三国立场分析

(一)曹丕称帝,魏必亡。曹操本想通过做官实现政治理想,却赶上了乱世,他曾加班加点,不惜得罪权贵干出成绩,却无人问津,很多政绩和奏表如泥牛入海,本人也因董卓不得不逃离官场,自立门户。他多半是被逼成奸雄的。加上从小就被袁绍那帮人瞧不起,侮辱他是太监的子孙。曹操的人格底色是自强而厌恶没本事的权贵。因此,他要建立的是“唯才是举”和依法治国的国家。曹丕却不懂这些,硬要称帝,殊不知称帝就意味着要自己去控制世家大族,而没有皇帝的权威,他自己也只能妥协(同意九品中正制),一旦向各种政治势力妥协,曹操建立的普通人可以凭才任事和依法治国的策略,就都无法实行,权力被士族抢走,魏亡。

(二)诸葛亮治蜀不得人心,蜀必亡。诸葛亮受刘备托孤,在处理蜀国内部矛盾时,沿用刘备的用人方式,即重用原班人马,任用刘璋旧部,尊重益州本土人但不用。除此之外,诸葛亮还推出“依法治蜀”的方略,得不到好处又要依法被剥夺权益的本土官员,终于忍不住了。蜀国是在内忧外患中亡国的。诸葛亮鞠躬尽碎、死而后已,大家虽佩服却带怨,诸葛死后,众人之怨齐发。墙倒众人推,刘禅也只能投降。

(三)孙权向东吴本土势力妥协,吴人治吴得人心,却也只能称臣。孙权一直随机应变,权宜行事,甚至没皮没脸,毫无信义,游走于魏蜀之间。对待东吴本土官员也是极尽团结,甚至交权,将大都督,后来是丞相的位置给了本土士族陆逊作。因此,他的政权得以保存最久,面对司马家族的强势出击,他的子孙不得不交出政权。

三、对我们的启示

(一)当老板的启示。老板有两种,能控制局面的和傀儡。在第一个大事件中,东汉的领导人正是从权威滑坡成为傀儡,值得借鉴。皇帝身边有外戚,是关系户,下面有官员,是能力担当。我们在单位中经常能看到这两种人,有的能力强人却不得重用,原因也在这,他们和关系户践踏了领导的权威,本该服从的时候非得强调什么法规、效益。逼的领导不得不建立自己的心腹,重用那些听话的人,作为对抗另外两种人的力量,与东汉皇帝培植宦官对抗外戚道理一致。当然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思路来思考问题。

面对有才有德,有才无德,无才有德和无才无德四类下属,领导该怎么办呢?有才有德和无才有德的可以做心腹;有才无德的可以干技术,无才无德的敬而远之,找机会除之。当然,体制内有思路的领导,也可以尝试着对后三种下属做思想改造,个人不推荐,收效甚微,只能通过让他们相互制衡的方式,维持单位的安全稳定,想出成绩必须“唯才是举”。

(二)当副手的启示。在第二个大事件中,郭嘉从袁绍阵营跳槽曹操时,对辛图说袁绍不懂用人之机,找个好领导才是最重要的选择,毅然拂袖而去。副手不一定是一个单位的副职领导,是找到一个愿意为其付出、适合自己、值得追随的好领导后的站位,一定是要站在“左膀右臂”的角度为其谋事办事,才不枉出仕一回。如果遇到的是不同道的领导,支持大家敬而远之或者拂袖而去,但前提是要有本事或者有理念有思想。

(三)当员工的启示。能把立场问题融会贯通的员工可以当领导,立场单一的员工最好干技术。所谓立场既“四维”之道,维上、维下、维私、维公。四维之间不冲突,维上看忠诚,如果当下的领导不值得被忠诚,就坚持维公和维私,拿法规或公理说事,同时不可以失去自己合理的利益诉求。维下看的是能力,能力足够才能维好群众,没有金刚钻,群众是不会服你的。诸葛亮对刘备,周瑜对孙策孙权,荀彧对曹操都是忠诚的维上,便人尽其才,各得其所。郭嘉、许攸、张郃背叛袁绍跳槽曹操,是智慧的维私,便有所施展,得以保全。曹操奉天子,刘备讨汉贼都是高举旗帜的维公,便都是正义的行动。孙权巧用孙氏旧部、流亡北士和本土士族,实现了吴人治吴便是有为的维下,化解了内忧,解决了外患。

(四)胸中有壮志,减少情绪化。第三和第四个大事件中,我们可以从刘备兴衰的正反两个方面看,他是最能坚持的人,从贩履之辈直至建立蜀汉大业,但称帝后还是得意忘形,忘了讨汉贼的初衷,不打篡位的曹丕,反去气急败坏打孙权,太意气用事了,必然失败。这一点我们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学习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