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人生态度留白(最好的人生态度)(1)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对于这一章,历来也有很多的误读,传统的解读,大致的意思是说,君子对待天下人、天下事,既不妄加抵触,也不会有贪慕之心,只是亲近仁义之人。

这种解读,如果换一个比较通俗的说法,就是大人君子治理天下,没有定法,也没有固定的招式,怎么合理怎么做,也就是重点强调了这里的“义”,这么理解的时候“义”已经默认为了“道义”,也就是道德规范,而“义之与比”的比已经被忽略掉了。

这里的“适”的含义,是“去”、“往”、“到”的意思,也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比如“孔子适齐”,和“孔子之楚”的“之”,基本上也是一个意思。

那“无适也”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里的“适”指代的就是用一个先验的、终极的,完美的东西作为目标,不顾现实,生搬硬套,就像很多公知认为的西方式的民主才是人类终极的,最完美的制度,他们想要做的就是完全复制这么一套模式,强加到中国的头上,而不管我们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以及这样的制度是不是真正的适合我们的现实。

我们还可以举一个更现实的例子,比如我们现在很多体育项目,都会请一些知名度很高的外教,比如足球,可以说世界上知名的教练,很多都有过了在中国执教的经历,但是为什么失败的占绝大多数,就是因为他们有一套自认为完整地完美的足球理念,而不顾中国球员的现实,中国球员的能力水平,中国足球的环境,生搬硬套到中国足球身上,落实到对于球员的动作、战术要求上,这必然会是失败的。

同样,在很多企业里,从一些大公司高薪请来的空降兵,也经常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也就是“空降兵”们大多都有类似于我们之前讲过的那种“心理、文化优越感”,本身就看不起、看不上这样的小企业,觉得这样的企业可以说是一无是处,他想用在他之前的企业里取得过的成功的经验,硬套在这个企业身上,这其实说的就是这里的“适”,也就是要让现实去适应一个预想中的、先验的,完美无缺的制度、方法,而不是从现实出发,适应现实。

这才是这里的“无适也”的本意。

说完了“无适也”,我们再来看看“无莫也”。

这里的莫,其实是“慕”,意思就是“向往”、“仰慕”的意思,这和上边所说的“适”的情况类似,不过相对来说还要弱一个层次,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么去做的人,比如说你是一家企业的老板,你请来的“空降兵”,比如说就是从“华为”请来的,他要用“华为”的那一套管理方式,这就是要让企业的现实去适应“华为”的要求。而你自己想要学习“华为”的管理模式,包括前几年很多企业学“阿里”、学“海底捞”的模式,这其实都是“慕”,意思就是你只是看到了别人的成果,想学习,仰慕,但是对于他们的管理之道,并不清楚,更不可能精通。所以,无适也,说的是教条主义,无莫也,说的是经验主义。这其实都是要不得的,任何的个体、组织、企业,乃至社会,每时每刻,自己的资源条件,自身的状况,都有他的特殊性,并不存在着一个先验的规律,一个终极的方法,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最合理的方式,就是立足现实,从现实条件出发,从当时当下的问题出发,针对性地解决当时当下的问题,这才是“践行圣人之道”最根本的要求,而达致“中庸”之道的方法,就是不断的,彻底的践行“仁”的原则,不断的反省存诚,让自己的认知无限的贴近客观实际。

所以,这一章最后一句的“义之与比”的“义”,指的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道义”,或者说是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的含义。而是我们在第一篇里讲的“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的那个“义”的含义。这里的“比”,实际上就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比”。所以,这个“义之与比”,也就是要时刻保持自己我们的认知能够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随时变化,也就是我们的认知能够和客观世界,具体的事物的发展变化保持“肩并肩,步调一致”的状态,这其实是“朝闻夕死”的另外一种表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