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神话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住在昆仑山的光明宫,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另一说祝融原叫重黎,在担任火正官时,黄帝赐他姓“祝融氏”。祝融八姓: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

祝融与阏伯的关系(祝融八姓诸侯国)(1)

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住在昆仑山的光明宫,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另一说祝融原叫重黎,在担任火正官时,黄帝赐姓“祝融氏”。在日常用语中,“祝融”是火的代名词。

祝融与阏伯的关系(祝融八姓诸侯国)(2)

祝融的四重身份以火官和祖先为旨归,古帝和神化只是他的衍生形象。

最早记载祝融传说的历史文献,是我国的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郑语》,书中所载了周幽王时期的周朝史官史伯,在周幽王末年,和郑桓公的一段对话:“且重、黎之后也,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

祝融氏的先祖即为重黎(或重、黎),又称祝诵,祝和。相传帝喾高辛氏时,他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郑)担任火正之官,能昭显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材木,为民造福。帝喾命曰祝融,后世尊为火神。

祝融氏是黄帝之后,从祝融部落分化出来的第六子季连,就是楚人的直系先祖,即嫡祖。

《史记·楚世家》说:“高阳者(帝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世本》说:“老童(即卷章)生重黎及吴回。”

帝喾时代,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乃以庚寅日诛重黎,以其弟吴回为火正。吴回死,陆终嗣。陆终有子六人,陆终第四子会人(求言)被封于郐。后来周灭商,承认妘姓的统治,再封于郐。《毛诗谱》云:"昔高辛之士,祝融之虚,历唐至周,重黎之后妘姓处其地,是为郐国。"

前767年,郑武公灭郐国,成为郑国一邑 。

祝融与阏伯的关系(祝融八姓诸侯国)(3)

郐国故城遗址,位于今河南省新密市曲梁乡大樊庄古城角寨村。郐国故城沿用很久,1860年在古郐城的旧址上切削加高。现有城墙高约5~7米,下层2~4米为西周郐故城旧址。城呈长方形,东墙长330米,西墙濒临溱水,长336米,南墙长435米,北墙长442米。除西墙被溱水冲毁180米外,其余城墙保存良好。郐国故城现今只有少部分被破坏,大部分遗址都保存了下来。

祝融与阏伯的关系(祝融八姓诸侯国)(4)

祝融氏之墟

祝融氏之墟是楚人先祖所在之地,亦是郐国、昆吾等祝融氏后裔诸侯国起源之地,在今河南新郑一带。早在帝喾时代,祝融一族在此建立祝融氏之国。

《左传》: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

《世本·帝系》:颛顼娶於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产老童。 老童生重黎及吴回。

《周礼》: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

《大戴礼记·帝系篇》:颛顼产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吴回。

《晋书》: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

《国语 ·周语上》云:昔夏之兴也,融 (祝融)降于崇山。

上古时期,少典所在的氏族部落,位于新郑姬水(今河南新郑),即为后世的有熊国所在。有熊开国始于少典,传至黄帝,相继打败蚩尤与炎帝,遂成为华夏共祖 ,史载黄帝元年即位,居有熊,初制冕服。

颛顼之后,黄帝四代孙帝喾即帝位,是为高辛氏。祝融氏重黎,封于有熊,祀黄帝。史书中最早记述帝喾高辛氏时,祝融氏重黎在有熊(今河南新郑)为火正,其子名昆吾,根据远古多以地名为人名,疑新郑具茨山或他山名昆吾山。据《新郑县志》记载,具茨山有铜、铁矿,而当年黄帝于此练兵战蚩尤,其后昆吾氏徙濮阳,亦为昆吾。

这也是新郑及其周边被称为祝融之墟,又被成为有熊之墟的原因。

典籍记载

《左传》昭公十七年:"郑,祝融之墟也。"

汉·司马迁《史记·楚世家》: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高辛氏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祝融之族起源甚早,但其兴盛时期大体上在帝喾高辛氏居于华夏集团盟主地位之时。祝融之族活动地域最早在豫中的嵩山地区,其范围包括今新郑、新密、登封、郑州一带。

《汉书·地理志补注》:今河南之新郑,本高辛氏之火正祝融之虚也

后晋·刘 昫《旧唐书·天文志》:柳、七星、张,鹑火也。初,柳七度,余四百六十四秒七少。中,七星七度,终,张十四度。北自荥泽、荥阳,并京、索,暨山南,得新郑、密县,至外方山东隅。斜至方城(裕州),抵桐柏,北自宛、叶,南暨汉东,尽汉南阳之地。又自洛邑负北河之南,西至函谷,逾南纪,达武当,汉水之阴,尽宏农郡,以淮源、桐柏、东阳为限,而申州属寿星,古成周、虢、郑、管、郐、东虢、密、滑、焦、唐、随、申、邓及祝融氏之都。新郑为轩辕、祝融之墟,其东鄙则入寿星。柳,在舆鬼东,又接汉源,当商、洛之阳,接南河上流。七星系轩辕,得土行正位,中岳象也,河南之分。张直南阳,汉东与鹑尾同占。

唐·杜佑《通典·州郡七》:新郑,汉旧县,春秋郑国,至韩哀侯灭郑,自平阳徙都之。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地,本郑国之地。

另有清华简《楚居》记载关于楚之先祖季连降于隈山的记载:

季连,初降於隈山,氐于空穷,前出于乔山,宅处爰波。逆上汌水,见盘庚之子,位于方山。

隈山,又叫大隗山或具茨山,即为《山海经》中騩山或大騩之山。

方山,即为今日之浮戏山。

《山海经·中山经》:又东三十里,曰浮戏之山。有木焉,叶状如樗而赤实,名曰亢木,食之不蛊。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东有谷,因名曰蛇谷,上多少辛。

《水经注》卷五:河水又东,合汜水。水南出浮戏山,世谓之曰方山也。

《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有楚灵王的话:“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旧许即许国故地,在今河南许昌市一带,许昌与新郑、密县临近,旧为昆吾之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