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水浒传》刊行面世以来,几乎所有的读者,包括纭纭过往的专家、学者都认为宋江是梁山积极主张招安的人。但是,这是一种误读,五百年以来的误读。所有的读者都把《水浒传》读反了,宋江并不是招安派,而是强硬的造反派。

但是,施耐庵的原著中,又隐藏了宋江招安的伏笔,梁山一百单八将必定会跟随宋江投降朝廷,接受招安。

那么,宋江最终为什么要招安呢?这其中又有怎样曲折的故事,施耐庵在《水浒传》中隐藏了怎样的主题呢?

水浒传宋江为什么非要招安(宋江为什么招安)(1)

《水浒传》开篇立意,天罡地煞是天生的造反派

文武百官商议,都向待漏院中聚会,伺候早朝,奏闻天子。专要祈祷,禳谢瘟疫。不因此事,如何教三十六员天罡,下临凡世,七十二座地煞,降在人间。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

这段话摘自《水浒传·引首》,说的是北宋仁宗嘉祐三年时,因为京师瘟疫盛行,文武百官准备在早朝时给皇帝上奏章,商议祈禳瘟疫之事。因为这件事,便引出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降临人间,大闹宋国乾坤,造赵宋官家的反。

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就是梁山一百单八将,是《水浒传》的核心故事。施耐庵开宗明义,梁山好汉下界,就是来造赵宋王朝的反,而绝不是专为招安而从龙虎山伏魔之殿中逃出来的。

水浒传宋江为什么非要招安(宋江为什么招安)(2)

施耐庵特别交代,“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的是梁山的天罡地煞,不在一百单八将之内的梁山好汉,就不会造反了。梁山自杜迁草创以来,历次排座次中,总共有一百一十条好汉,除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还有王伦、晁盖两任寨主。这两任寨主不在一百单八将之列,因而,他们肯定是不会造反的。

王伦上梁山是“因鸟气”,没有聚义造反的雄心壮志。因而,林冲说他心胸狭窄。王寨主在梁山什么事都不干,基本上是在柴大官人的赞助下勉强度日。阮小二曾经对吴用说:王伦、杜迁、宋万、朱贵这伙强人“也不打紧”。林冲上山后:这几个贼男女聚集了五七百人,打家劫舍,抢掳来往客人。我们有一年多不去那里打鱼,如今泊子里把住了,绝了我们的衣饭,因此一言难尽。

王伦不在天罡地煞数内,打家劫舍、抢掳客人的勾当都不干,又岂能造反呢?因而,柴进说,官军都不拿正眼觑他。

林冲上山后,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个能压制王伦的天罡星煞开始“哄动宋国乾坤”。因而,林冲上梁山便隐伏了一场大火并,不造反的王伦自然就不能再留在山寨了。

水浒传宋江为什么非要招安(宋江为什么招安)(3)

梁山自从迎来宋江,便开始杀出梁山,四处出击,不断攻打朝廷州府,斩杀朝廷命官。其中,高唐州击杀高俅的叔伯兄弟高廉,大名府杀得蔡京的女婿梁中书魂飞魄散,这是反贪官的勾当。青州府棒杀宋徽宗的国舅慕容知府,华州府赚御用金玲吊挂诱杀贺太守,则是反皇帝的造反义举。

宋江是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魁首,果然带着一百单八将“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因而,在梁山天罡地煞大聚义之后,书中写道:惟宋江肯呼群保义,把寨为头。

梁山好汉是因为要造反,要大闹赵宋天下才从龙虎山伏魔大殿中逃出来。因而,他们是天然的造反派,或者说,就是天生的造反派。梁山也只有天罡地煞造反,宋江是天罡地煞的领衔者,梁山上的宋江绝对不会投降招安。

水浒传宋江为什么非要招安(宋江为什么招安)(4)

《水浒传》被读反了,因而宋江一心要招安

梁山之上确实有人要招安,但此人不是宋江,而是被历来认定反对招安的托塔天王晁盖。那么,为何说晁盖才是梁山真正要招安的人呢?

首先,晁盖不是道家紫府的星煞,他不在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列。晁盖绰号托塔天王,也就是北方多闻天王,出自印度佛教的毗沙门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是佛教的四大护法天王之一,也是中国民间的一尊财神。因而,按照《水浒传·引首》的设定,晁盖是不会造反的。

其次,正因为晁盖有财神的隐喻,所以,道家要劫取生辰纲上梁山聚义,就离不开托塔天王的“保佑”了。智取生辰纲故事,是从刘唐醉卧灵官殿开始的。施耐庵以“六月十五”王灵官诞生这个日子,暗中点明晁天王的七星之梦,恐怕是道家大护法托给他的,意即请财神出马,帮助天罡地煞攫取第一桶金,支持道家一百单八将造反大聚义。

水浒传宋江为什么非要招安(宋江为什么招安)(5)

在劫取生辰纲的整个行动中,吴学究掌控“天机”,以说三阮撞筹为名,考察了梁山情况,说服三阮上梁山。而且,否决晁盖躲在白胜家,神不知鬼不觉劫取生辰纲的建议,故意暴露了晁盖。

道家的天罡地煞劫取生辰纲就是要上梁山造反,佛家的护法天王则只是为了这笔财富,上梁山完全是被道家的天罡地煞“蒙骗”,被逼无奈之举。

第三,托塔天王慈悲为怀,不愿杀人。晁寨主虽然比王伦有进步,不仰人鼻息,山寨没了财帛,便派人下山打劫。但是,晁盖一再叮嘱,只可善取财物,不可伤害一人。三阮、刘唐、杜迁、宋万等劫了财物,晁盖悄悄从小喽啰那里打听到没有伤害客商时,大喜,说道,我等自此之后,不可伤害一人。

不伤害人还能造反吗?如宋江那般四处杀人放火,劫掠堡寨州府,佛家的护法天王恐怕是于心不忍的。因而,当宋江打下祝家庄,破了高唐州,事情闹得不可收拾,杀人不可胜数之时,晁天王出马干预了。

“高太尉大兴三路兵,呼延灼摆布连环马”这回书中写道,扈三娘俘获了天目将彭玘,宋江立即劝降。彭玘答应投降入伙之后,宋江便立即把他送到晁盖身边。这是梁山第一次劝降朝廷将官,宋江不知晁盖之意如何,是否能够接受,等于是把彭玘交由晁盖发落。

水浒传宋江为什么非要招安(宋江为什么招安)(6)

随后,晁盖献计,梁山又擒获了轰天雷凌振。因为宋江尚不知晁盖是否接受朝廷降将,这回便不再先行劝降,而是一言不发,拉着凌振的手,直接去见晁盖。

晁盖一见宋江、凌振到来,便叫出彭玘前来劝降,彭玘说:晁、宋二头领替天行道,招纳豪杰,专等招安,与国家出力。既然我等到此,只得从命。

毫无疑问,彭玘的这番话不是自己做主说出来的,一定是晁盖教他这样讲的。施耐庵以这样的手法,暗中交代了梁山要招安的人是晁盖,而不是宋江。

《水浒传》被我们读反了,一心要招安的佛教护法天王晁盖成了反对招安的人。铁杆造反的梁山天罡地煞,反倒成了一心只想招安的投降派。

这大概就是宋江要招安的原因所在,而这个原因是历代读者以《征四寇》的故事反攻《水浒传》,强加给施耐庵,强加给宋江的。

水浒传宋江为什么非要招安(宋江为什么招安)(7)

逃进白龙庙,宋江最终率梁山好汉投降招安

晁盖是佛教的四大护法天王,慈悲为怀不愿以杀人的方式“替天行道”,因而主张招安。所以,梁山上第一个提出招安的人就是托塔天王。

佛家在梁山主张招安,并非晁盖一人,梁山上有佛门渊源的好汉,都具有招安的强烈愿望,《水浒传》中第一个提出招安的人便是刚刚进入佛门的行者武松。

行者武松上二龙山宝珠寺挂搭途中,遇到了宋江。杀了二十二人的武松似乎“觉悟”,十分悲悯自己的遭际,对宋江说:

只是武松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因此发心,只是投二龙山落草避难。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兄弟二人分手之际,宋江顺着这段话劝诫武松,朝廷若是招安,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

水浒传宋江为什么非要招安(宋江为什么招安)(8)

佛门弟子要招安,便是托塔天王积极主张招安的前情铺垫。但是,武松又是道家的天罡地煞之一,上二龙山入伙梁山,同样是造反。武松与宋江的这番对话,也是《水浒传》梁山大聚义故事的一大伏笔,宋江最终将率领武松等梁山好汉接受朝廷招安,然后,去边上一刀一枪的搏杀。

《水浒传》这样的伏笔比比皆是,其中最明显的一处,就是“白龙庙英雄小聚义”。

这个故事写的是晁盖带着梁山好汉劫法场,在江州刑场救下了宋江、戴宗。书中写道,黑旋风李逵挥动板斧,只顾砍杀。晁天王大叫不可伤害百姓,然后,指挥梁山好汉跟着这条黑大汉杀将出去。

李逵只顾冲杀,梦里懵懂地杀到江边,进了白龙庙。晁盖不认识路,便带着梁山好汉,跟着李逵进庙,于是,演绎了“白龙庙英雄小聚义”这段故事。

白龙庙有几重隐喻,其中就与建文帝隐迹“白龙庵”有关,这是题外的话,按下不表。与本文主题有关的隐喻,则是梁山好汉将向朝廷投降招安,然后,在白龙庙实现“晁、宋二头领替天行道”的终极主张。

水浒传宋江为什么非要招安(宋江为什么招安)(9)

白龙,隐射的是宋钦宗。赵桓生于元符三年(1100年),这一年是农历庚辰年。庚属金,是白色,辰肖龙,庚辰就是一条“白龙”。庙,即庙堂,指的就是朝廷。佛道两位头领聚义于白龙庙,指的就是晁盖、宋江都将在宋钦宗时期效力朝廷,抗金保境。而且,晁盖“替天行道”是因为天罡地煞血洗江州,把他引入了庙堂。

宋江在梁山大聚义时,率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对天盟誓: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着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这就是《水浒传》的终极主题,梁山好汉必定要成为抗金保境的大英雄,晁盖、宋江“佛道合一”,殊途同归,因为招安而成就了《水浒传》的“忠义”。宋江招安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彰显《水浒传》“忠义”的主题。

那么,宋江以及梁山好汉又是如何从造反而招安的呢?

水浒传宋江为什么非要招安(宋江为什么招安)(10)

因为义气,宋江率梁山好汉投降招安

我在前面的一篇文章中,解读过《水浒传》中有两个“托塔天王”,一个是象征佛教的护法天王晁盖,另一个则是大名府的道家托塔天王李成。晁盖最终完成了“佛道合一”的身份转换,如鲁智深、武松那样,兼具佛道两家的符码,也将成就佛道两家的“正果”,与宋江联手降妖除魔,佛道合一,一同“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如此,晁盖所主张的招安,也将成为梁山实现大聚义誓言,在国家危难之际,高举义旗,抗金保境的关键转折。也就是说,宋江必定要率梁山好汉投降招安。但是,宋江的招安投降,绝对不是续书《征四寇》写的那样,是向宋徽宗屈膝乞降。梁山好汉的投降招安过程,是《水浒传》“忠义”的高度体现,而不是耻辱的卑躬屈膝。

《水浒传》中以生肖隐喻皇帝,比如“白龙”就隐写了宋钦宗、建文帝。而宋徽宗在书中,则是以“狗”来暗喻的。赵佶生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生肖为狗。所以,鲁智深吃狗肉、黄狗吠武松,其中的“狗”隐喻的就是宋徽宗。

水浒传宋江为什么非要招安(宋江为什么招安)(11)

在“拳打镇关西”的故事中,施耐庵借鲁提辖之口,大骂郑屠是“狗一般的人”。这个宋徽宗的“走狗”是个卖猪肉的屠户,猪,即生于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属猪的赵匡胤。郑屠“杀猪”、卖猪肉,隐喻了“烛影斧声”,也象征着宋徽宗出卖祖业。

鲁提辖打死镇关西,武松与黄狗搏斗是梁山好汉反抗宋徽宗的暗喻。但是,鲁智深却吃过狗肉,以狗腿大闹五台山,武松则被黄狗狂吠奚落。这两个情节,都是是梁山佛道两家被迫屈服于“狗”的暗示象征。

这个象征在“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的故事中早有伏笔。这回书中,写到了朱武为了救副寨主陈达,被迫向史进投降的故事。

史进绰号“九纹龙”,暗喻北宋的九代皇帝,同时,也是第九位皇帝宋钦宗、九大王赵构的隐喻。这就意味着,梁山好汉将在这两代皇帝时期尽忠报国,抗金保境。回看上文,“白龙庙英雄小聚义”,同样是这样的隐喻。

水浒传宋江为什么非要招安(宋江为什么招安)(12)

《宋史·徽宗本纪》记载,宋江率领梁山好汉四处袭扰州府,宋徽宗便派将佂剿。但是,宋江等人迅速游击,官军不能得胜。于是,宋徽宗出榜招谕,劝降宋江。宋江不为所动,继续劫掠朝廷州府。

《宋史·张叔夜传》传中说,宋江不屈服于宋徽宗,不愿接受朝廷招降,还提前预告将杀到海州。因而,宋徽宗便命海州知府张叔夜招降之。张叔夜招募死士一千人:“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这段历史记载,与《水浒传》中朱武投降几乎如出一辙。也就是说,宋江出于义气,为救被擒的副寨主,不得不以苦肉计向张叔夜投降。史进接受了朱武的投降,成为了生死之交,在中秋节之夜一并杀了官军上少华山聚义。因而,张叔夜迫使宋江投降的下一步,就是奉旨招安。

历史上,宋江招安是出于义气,而在《水浒传》中则以朱武投降为前情铺垫,衬托宋江的投降招安是因为“忠义”。宋江投降招安后,必定要率领梁山好汉完成大聚义时的愿望“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水浒传宋江为什么非要招安(宋江为什么招安)(13)

彰显家国情怀,宋江投降招安是《水浒传》的终极主题

晁盖主张招安,宋江坚决造反,因而,四处出击攻打朝廷州府,“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在攻打朝廷堡寨、州府的行动中,晁盖从不与宋江执意相争。但是,晁盖却坚决要亲自带兵攻打曾头市。

晁盖之所以要亲自攻打曾头市,是因为这里是金国人占领的地盘。晁天王在曾头市之战中中箭、中毒身亡,但晁盖并没有“死”,而是由佛而道,与大名府的李天王合二为一。后来,必将与梁山好汉携手抗击金兵。

晁盖没有拿下曾头市,这方宋境还在金国人的手中。宋江经过积极运筹,以“玉麒麟”制服“照夜玉狮子”的大计划,活捉了汉奸史文恭,团灭了金国兵马,确保了这方宋境的安宁。至此,晁盖、宋江因为共同“替天行道”而殊途同归,并将携手“保境安民”。

历史记载中,梁山好汉中,有“招安巨寇”杨志的抗金事迹,岳飞投军后的第一任长官刘韐,以及抗金名相李纲等都曾经上述宋钦宗,请求激赏在抗金之战中立下奇功的杨志。《三朝北盟会编》中,杨志是种师道、种师中的战将,一直担任“选锋首”,将选锋军冲杀在最前线。

水浒传宋江为什么非要招安(宋江为什么招安)(14)

杨志的抗金经历,其实就伏写的鲁达的故事中,《水浒传》中的老种经略相公,就是《宋史·种师道》传中的“老种”。因而,施耐庵在七十回书之后,必定要以此为线索,大张旗鼓的写梁山好汉抗金,演绎“保境安民”的英雄故事。

李若水《捕盗偶成》记录了梁山好汉北上攻打幽州,途经大名府时的雄壮军阵。宣和四年(1121年)时,李若水在大名府附近的元城任县尉,必定是闻知梁山好汉受了招安,随童贯出兵,在大名府打马游街时的情景,因而写道:“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水浒传》中写大名府的篇幅如此之多,不但是梁山大聚义的引发之地,也是梁山获得“玉麒麟”战胜金国王子之地,更是托塔天王的归宿之地,暗藏着梁山好汉去边上搏杀,成为“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英雄故事。

“九天玄女庙”的故事中,交代了《水浒传》故事的终结节点,这个节点就是“二龙戏水”。也就是宋徽宗、宋钦宗在五国城坐井观天,“靖康之难”之后。因而,施耐庵的《水浒传》故事一定要写到这个历史时期,梁山好汉抗金保境,必定是《水浒传》七十回书之后的故事主线。

水浒传宋江为什么非要招安(宋江为什么招安)(15)

宋江投降招安,其目的并非为了效忠朝廷,而是“尽忠报国”、“保境安民”。“尽忠报国”出自《宋史·岳飞传》,施耐庵以岳飞为标杆,把梁山好汉升华为杀敌报国的英雄好汉。

但是,施耐庵以“替天行道”的三个阶段,隐含了宋江及梁山一百单八将的“尽忠报国”与岳飞有不同的境界。

九天玄女对宋江讲的“天言”中,责令梁山好汉“替天行道,辅国安民”。罗真人则修正九天玄女的“天言”,责成公孙胜监督梁山“保国安民,替天行道”。这两个故事的“替天行道”有不同的寓意,九天玄女实际上隐写的是皇帝,以威逼利诱的手段,要宋江辅佐君主。罗真人却不赞同辅佐亡国之君,只保国不辅国。

梁山最终提出的“替天行道”,则是“保境安民”,只为百姓保“天下太平”之境,比罗真人所主张的“保国安民”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在国难当头之际,施耐庵不以“天道循环”为价值观来“评议前王并后帝”,梁山好汉不以谁做皇帝为行为准则,而以“保境安民”为忠义之举,书写了一段充满家国情怀的英雄故事。

水浒传宋江为什么非要招安(宋江为什么招安)(16)

因而,一定要深究宋江招安的原因,那就是为了体现《水浒传》的终极主题——“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宋江率领梁山好汉招安,是历史处于非常特殊时期的英雄义举,而绝不是为效忠哪个皇帝而屈膝投降,为个人或者梁山小团队谋求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