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一代天骄的背影

他是大漠的王者,他是草原的雄鹰;他的蒙古铁骑横扫千军,他的上帝之鞭四夷臣服。公元十三世纪,当他的马队席卷欧亚大陆的时候,一个帝国便从世界历史的地平线上站起来了。他就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1

1

拜谒成陵

成吉思汗蒙古铁骑为什么厉害(他是大漠的王者)(1)

也许,很多人不相信,兰州市西固区达川镇的“达”姓人,可能是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的后裔。2017年,兰州晚报刊登了武威文史专家李林山先生的最新研究成果,“达云家族系成吉思汗后裔”“达云即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孙”,这一论断,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平地一声惊雷起,令每位达氏后裔惊叹不已。

成吉思汗,孛尔只斤氏,名铁木真,蒙古人。公元1162年生于蒙古部一个贵族世家。铁木真长大后继承父业,能征善战,武功卓著。1206年,他统一了蒙古各部,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召开库里尔台大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建立了蒙古帝国,尊号“成吉思汗”,意为“像大海一样伟大的领袖”。他一生六十多场战役,除十三翼之战因实力悬殊主动撤退外,全是战无不胜。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在50多年的时间里,几乎踏遍了整个东亚,横跨了欧亚两州。以总数不到40万人的军队,先后灭亡40多个国家,征服了720多个民族,建立了人类历史版图最大的国家----蒙古帝国。其版图最大时期面积超过45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如今四倍的国土面积。

为了走近这位历史伟人,探寻他的英雄足迹,缅怀这位世界上影响最大的风云人物,我对遥远的蒙古草原有了莫名的牵挂。但路途漫漫,杂务缠身,始终未能成行。偶然的机会,拜读了蔡桂林的《成吉思汗灵榇西迁纪实》,感慨良多,方才了解成吉思汗与兰州榆中兴隆山竟有着很深的缘分,他的灵榇曾在兴隆山停厝十年,兴隆山如今仍保留着他的衣冠冢,于是去兴隆山拜谒大汗的心愿便在心里潜滋暗长。

今年仲夏,我与友登临兴隆山,只为寻根问祖。

兴隆山,甘肃风景盛地,因清代高道刘一明的《栖云笔记》而闻名天下,素有“陇右第一名山”之美誉。在兵戈烽起、戎马征战的悠悠岁月里,这里是游牧民族拼死相争的天然牧场。

跨过云龙桥,拾级而上,山风习习,令人神清气爽。一进山门便让人置身于香烟缭绕、经声佛号的氛围中。这里层峦叠翠,庙宇林立,是修身养性之佳地。我是特意来拜谒成吉思汗的,他曾在这里睡了十年,环顾四周,整个兴隆山就像缺席者的宝座,被寂寞的苍穹拥抱着。像一种神性的昭示,我不由得蹑手蹑脚,每一步的挪动,似乎都承载了太多的顾盼,生怕稍一疏忽,便惊扰了大汗的圣灵。

不多时,转弯处便看到“福兴门”,有对联“焚香圣地大佛殿事事随心,步入仙境兴隆山烦恼全无”,高大肃穆的“成吉思汗文物陈列馆”在一片葱茏中与我相遇了。

成吉思汗蒙古铁骑为什么厉害(他是大漠的王者)(2)

没有其他参观者,朝拜仪式显得安静又纯粹。大佛殿主体建筑为5间,正殿3间,两边各有陪殿1间,建筑雄伟,雕梁画栋。正殿内,释迦牟尼佛像前,是大汗威武的塑像,目视前方,坚定而威严,塑像前是大汗的银棺。正殿庄严肃穆,我未敢深入,虔诚地在阶前进行叩拜。随后我们进入侧殿,殿内供奉着大汗的御用马鞍、雕弓及宝剑。正中间置大汗画像,画像周围高高矗立着象征大汗至高权力的苏鲁锭,苏鲁锭是蒙语,即“大旗上的铁矛头”,是胜利的标志。这是当年英雄建立旷世功勋的武器,如今它静静地守护着圣灵,仿佛在回忆那段血雨腥风刀光剑影的岁月。

大殿左旁安放着成妃的银棺,其形状和装饰与成陵相近。在成妃灵柩前陈一朱漆小箱,上置红木雕花为底座的方镜一面,据说这是成吉思汗西征欧洲时所得,凯旋后赠予爱妃。旁边悬挂着“四大汗国”疆图,标示着近800年前大汗统率大军南进中原,西进中亚和欧洲的显赫战绩。殿内还用蒙汉文书写了大汗临终遗嘱:“广土众民,欲御辱,必合众心为一。”可见,大汗在临终前还谨记阿兰圣母“折箭”的训诫。

旧物尚在,往事已老。我一一瞻仰大汗的遗物,耳边仿佛战鼓喧天、战马嘶鸣!的确,大汗的一生都在抗争,与天挣命,与地夺食,与人征战!恶劣的环境中崛起的英雄,留给后人无限的敬仰与追思!兴隆山只是成吉思汗的遗物复制品陈列馆。真正的成吉思汗衣冠冢,在遥远的鄂尔多斯草原。即便如此,这里所有的一切,依然有着无可替代的崇高地位,是人们心中的圣地和心灵的丰碑。

成吉思汗蒙古铁骑为什么厉害(他是大漠的王者)(3)

成吉思汗蒙古铁骑为什么厉害(他是大漠的王者)(4)

成吉思汗蒙古铁骑为什么厉害(他是大漠的王者)(5)

2

2 兴隆山缘

成吉思汗蒙古铁骑为什么厉害(他是大漠的王者)(6)

为什么兰州兴隆山供奉着成吉思汗的遗物呢?

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派往花剌子模的蒙族商队,跨过亚欧大陆桥,想趟出一条新的丝路,为遥远的西方,带去一种真诚的东方文明。然而他的真诚却被无耻亵渎,花剌子模的守将背信弃义,贪婪地抢劫了蒙古商队,并杀死了那些无辜的商人。他是草原的英雄,对此怎能袖手旁观,视而不见?于是,西征的序幕缓缓拉开。西征,是为了一个民族的尊严。

公元1222年,成吉思汗西征途经兰州兴隆山。当时戎马征战的大汗,已年逾60,他派哲别等北逾套和岭(高加索岭),入阿兰部和钦察草原的同时,亲率大军在榆中马御(马衔)山麓的马莲滩与西夏展开了激战。此时的大汗战事紧急,并未能领略兴隆山的美景,仅仅是途经而已!

成吉思汗蒙古铁骑为什么厉害(他是大漠的王者)(7)

史载:自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始,西夏与金便长期争夺兰州。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金将宗弼占领兰州。1226年,西夏再次占领兰州。这年秋天,65岁的成吉思汗率兵亲征,大举攻克了甘州、肃州。当他与部将们逐马取乐庆祝胜利时,不慎落马受伤。了解榆中的部下提出建议:“此去不远,有兴隆山。这是一座可求取药草、祛除百病的神山。那里还有药王殿,能起死回生。”就这样,成吉思汗第二次来到了兴隆山。

秋天的兴隆山是最美的,满山红黄交错,黛橙相间,五彩缤纷,呈现出迷离纷乱的奇观。山谷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秋叶清香,更使人感到山林幽谷的飘逸之美,大汗倍感欣慰。苦涩的童年,艰难的青年,年近古稀仍戎马倥偬,征战沙场,难得歇息。这次意外受伤,才得以领略人间美景。沐浴在清风幽谷中,他的伤势也日见好转。

成吉思汗蒙古铁骑为什么厉害(他是大漠的王者)(8)

1227年春天,宁夏,六盘山。东方渐渐亮出熹微的曙色,一簇簇淡淡的朝霞响箭一般不断穿透浑沌的空间,成吉思汗策马登上蒙古高原的一处高坡,俯瞰着自己的故乡。一边是远山含黛,翠树亭亭;一边却是金戈铁马,硝烟四起。长年的征战,马背上的金戈交锋,让这个已近古稀之年的老人略显疲惫,但是为了民族大业,他必须精神矍铄,凌厉如鹰。次日,成吉思汗再次跨上战马,率领二十万大军,以横扫千钧之势,节节西进。西夏兵一触即溃,四处败逃。就是在这场征战中,带有剧毒的箭头射伤了他的膝部。雄鹰毕竟是老了,中了毒箭的雄鹰失去了雷霆的力量,66岁的大汗终于一病不起。

大汗的病如巨石压在部将们的心头,他们决定再次送大汗去离新营不远的榆中兴隆山,祈祷山神保佑大汗平安。就这样,成吉思汗第三次来到了兴隆山。然而,这次兴隆山甘甜的泉水再也无法洗去大汗的疾病,众部将们殷切期望的奇迹再也没有出现。几天后,大汗病危,紧急送往六盘山的清水行宫。

1227年7月12日,山崩地裂,“一代天娇”溘然长逝,蒙古大草原永远失去了主人。雄鹰老了,是要回到天上去的。伟大的成吉思汗,金山一样的身躯倒下了,留给后世国土万里,铁血金戈……

根据大汗临终时“秘不发丧”的嘱咐,遗体秘密运往漠北,万千铁骑卷过的草原,只留下白云清风,芳草萋萋。而榆中兴隆山,水在蓝天云在瓶,松涛阵阵送英魂!

成吉思汗蒙古铁骑为什么厉害(他是大漠的王者)(9)

大汗第四次降临兴隆山,就是中国近代有名的“成陵西迁”,兴隆山迎来的只是大汗的灵柩,却没有望见英雄伟岸的身姿。此次成陵西迁,举国震动,并激发了全民的同仇敌忾之心。

成陵在兴隆山停留十年后又迁至青海塔尔寺。兰州市人民政府和榆中县人民政府为了纪念成吉思汗灵柩在兴隆山暂厝十年的历史,于1987年在大佛殿重建了“成吉思汗文物陈列馆”,并将在伊金霍洛安放的成吉思汗、忽兰哈敦的灵柩及其遗物进行了复制,一代天骄的遗物终于在兴隆山得以再现。戎马一生的大汗,很少能在一个地方停留,几乎没有游山玩水的机会,可是生前三次到兴隆山,去世后还能再次迁陵到兴隆山,可见,大汗与兴隆山的缘分不浅!

3

3

密葬之谜

成吉思汗蒙古铁骑为什么厉害(他是大漠的王者)(10)

为了纪念成吉思汗,自此,美丽的伊金霍洛草原上建起了一座陵园。成吉思汗陵,像一座丰碑,记载着沧桑变迁的蒙古族历史与文化,记载着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记载着八白宫的变迁历史,近似一部蒙古史,令达尔扈特人世代相传、生生不息,酥油灯近800年长明不灭,香火近800年长燃不停……

是成吉思汗选择了伊金霍洛,还是伊金霍洛选择了成吉思汗?为什么要把成陵建于此地呢?

《史记》记载,当年成吉思汗亲率10万大军征讨西夏,路经鄂尔多斯草原,被这里的美景吸引,留恋之际,忘情失手,将马鞭坠落在地。随从正要拾起马鞭时,被成吉思汗制止。大汗有感而发:“花脚金鹿栖身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我死后可葬于此地。”

1227年7月12日,成吉思汗在军中病亡。其灵柩送回途中,灵车行至鄂尔多斯失落马鞭的地方时,车轮突然深陷沼泽,人架马拉纹丝不动。这时,随从忽然想起了大汗几个月前路过此地时的嘱托。于是,蒙古民族为永恒纪念这位伟人,便在这里建立了永世坚固的“八白宫”。“八白宫”里,安放着象征成吉思汗的“金身”灵匣、画像和部分遗物,世代进行供奉、祭祀。

但是,历来许多专家认为伊金霍洛只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

因为蒙古贵族有密葬的习俗。传说,成吉思汗下葬时,为了保密起见,曾经以上万匹战马在下葬处踏实土地,并以一棵独立的树作为墓碑。此外,为了便于日后能够找到墓地祭祀,又在成吉思汗的下葬处,当着一峰母骆驼的面,杀死其亲生的一峰小骆驼,并将鲜血洒于墓地之上。等到第二年春天绿草发芽后,墓地已经与其他地方无任何异样。后人在祭祀成吉思汗时,便牵着那峰母骆驼前往,母骆驼来到墓地后便会哀鸣不已,祭祀者便在母骆驼哀鸣处进行隆重的祭奠。可是,等到那峰母骆驼死后,就再也没人找到成吉思汗的墓地了,故而成吉思汗死后葬于何处至今成为不解之谜。

成吉思汗,一个古老民族的领头羊,没有择风选水,只是在鄂尔多斯的旷野上,选一处清雅之地,让生命在古老的高地上延续着,繁衍着……虽然没有留下墓碑,但整个蒙古大草原都是他的陵园。蒙古族把他的名字供奉在内心的殿堂,怀揣着精神火种四处流浪。一个人,使一座草原成为传奇。

我突然明白为什么蒙古大军毁灭了西夏文明,要让西夏国破家亡,血流成河?因为成吉思汗在蒙古人心中是神,是天,是他们的信仰,是整个草原流动的精神。当大汗被西夏的毒箭射伤那刻起,西夏的命运便早已注定。

4

4 成陵西迁

成吉思汗蒙古铁骑为什么厉害(他是大漠的王者)(11)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转眼间,一代天骄灵前的那盏酥油灯燃烧了700多年。而守护圣灵的达尔扈特人一直都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他们世世代代守护着成陵,过着平静的牧歌生活。他们是记忆的卫士,生了根一样固执地用血肉之躯维护着草原最辉煌的一段往事。但是,安详和宁静只是暂时的,肥美的草原总会有饿狼的闯入。

1938年,侵华日军密谋要把成吉思汗的灵榇迁移到东京去,其野心是想通过控制圣灵,以达到征服满蒙的目的。在这十分严峻、万分危急的时刻,以伊克昭盟盟长沙克都尔扎布郡王为首的抗日爱国人士,向时在重庆的国民政府提出迁陵的要求,蒋介石在《成陵危在旦夕,呈请最高当局谋计保护》的报告上写下“成陵关乎民族之精神,不可等闲视之”的批示。最后,经国防最高会议批准,决定将成陵暂移甘肃榆中县兴隆山。

1939年6月8日,一场声势浩大的迁陵仪式拉开了序幕。6月9日,成陵在庄严肃穆的宗教仪式下从伊金霍洛开始“启灵”。成陵西迁途中,蒙汉民众均从遥远村庄踏沙而来,顶礼膜拜,虔诚敬信。6月16日灵队抵榆林,各界代表及民众两万余人齐集北郊恭迎大汗灵车。21日当灵柩经过延安时,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以东5公里处的十里铺搭设灵堂,举行祭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王稼祥、王若飞等及延安各界人民热烈迎送和祭奠,声势浩大、庄严肃穆。24日灵车抵咸阳城外,陕西省政府主席蒋鼎文郊迎十里之外,设坛路祭,沿途迎灵之军民十余里。灵车转赴西安,全市旗帜飘扬,鞭炮之声有如珠连,市民焚香秉烛,虔诚祭拜。

1939年6月29日,成灵西迁车队到达定西时,为了躲避敌机的轰炸,没有继续前行,在华家岭的坡地里躲避了一夜。而那天,当时中国抗战的大后方、西北重镇兰州,清冽甘美的五泉蓄满的是兰州百姓凄惨的眼泪,穿城而过的黄河发出的是惊天动地的怒吼!兰州遭到了日机的狂轰滥炸。

我们无法得知敌机的目标是不是成灵西迁车队。就在这次日寇的轰炸中,有一枚炸弹落在了兰州白塔山上的白塔寺附近,万幸这枚炸弹没有爆炸,使白塔寺幸免于难。事后人们才知道,白塔山上的这座白塔与成吉思汗有着深厚的渊源,莫非是大汗显灵?

700多年前,成吉思汗曾致书西藏喇嘛教的萨迦派法王,希望他支持统一的蒙古国。法王收到来书后,即派出一位很著名喇嘛去蒙古,谒见成吉思汗。然而,不幸的是,这位喇嘛途经兰州时病逝了,没有到达蒙古国。元朝建立后,下令在这位著名喇嘛病逝的兰州修塔,以示纪念,这就是白塔山上的这座白塔。

1939年7月1日,成灵终于抵达兰州。甘肃省政府主席朱绍良率军政官员、社会各界代表、群众郊迎10余里,举行了盛大的迎祭仪式。祭后即驱车向目的地兴隆山,举行安灵仪式。

成吉思汗灵棺在兰州兴隆山安放10年,1949年8月马步芳在兰州战役前夕又将成陵灵棺迁往青海塔尔寺。1954年4月1日,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迎回,安放在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新建的成吉思汗陵寝室。圣灵回归故里,战魂永久安息。

成吉思汗蒙古铁骑为什么厉害(他是大漠的王者)(12)

5

5 天骄语录

成吉思汗蒙古铁骑为什么厉害(他是大漠的王者)(13)

此刻,我站在兴隆山上,驻足于成吉思汗文物陈列馆,思绪被满眼的大汗遗物牵引。不敢大声说话,生怕惊扰了大汗的苏鲁锭,那不仅是不敬,而是一种罪过。我知道,它曾经矗立在这里,仰望大汗和蓝天,枕着几株牧草小憩,随时待命,冲锋陷阵。我仿佛听到大汗掷地有声的话语,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悠然传来。

“要让青草覆盖的地方都成为我的牧马之地”,大汗说。

也许是为了夺回自己的马匹,也许是为了夺回自己的新娘,也许是为了报一箭之仇,也许是被羞辱后的复仇……不知从何时起,莫名其妙的仇恨和厮杀,就在草原上生长,代代相传。马蹄所到之处,牛羊惊慌失措,牧民四处逃散……这就是草原的历史。成吉思汗来了!他轻轻地挥了挥手中的神鞭,坚定而深情地说:这是上帝赐给我的神鞭,专门抽打邪恶与野蛮。我们大蒙古本来就是一家人,今后谁要是恃强凌弱,神鞭绝不留情。于是,从此以后,草原上绿草如茵,鲜花盛开;胡笳悠扬,牧歌嘹亮!伟大的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落,结束了纷争与杀戮,才使得草原如此宁静和谐。

“你的心胸有多宽广,你的战马就能驰骋多远。我一旦得到贤士和能人,就让他们紧随我,不让远去”,大汗如是说。

在艰苦环境中长大的成吉思汗,宽厚又真诚,胸怀博大。王汗之前背信弃义,抛弃了他的求援,但其处于危险中进退维谷时,成吉思汗却接待了王汗派来的使者,派出四杰去驰援。

成吉思汗用人不拘一格,任人唯贤。他说,除了生命,他最爱的就是人才。他的名臣里,既有汉人,也有契丹人、畏兀儿人、唐兀次人等。对金国降臣耶律楚材的重用,更显示出他的宽广胸怀。自从听了耶律楚材的谏言,三分文明便灭了七分野蛮,懂得了“马背上可以取天下,不可以治天下”。于是,他请塔塔统阿造了文字,立《青册》,从此,一部《成吉思汗法典》诞生了。

“战胜了敌人,我们共同分配获得的财物”,大汗说。

成吉思汗虽然贵为皇帝,却保持着极度的谦恭,从未因位高权重而飞扬跋扈。他对部下体贴入微,对功臣及时封赏,对战利品的处理方式,提升了团队的士气和凝聚力。他的部将与子民万分拥护爱戴他,愿与大汗共生死,与草原共存亡。

“没有铁的纪律,战车就开得不远”,大汗说。

与蒙古帝国强大的武力相比,帝国成立时颁布的法典尤为低调。《成吉思汗法典》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宪法刑法典,蒙语叫“大扎撒”。这是一部由成吉思汗颁布、实施的具有社会规范性、普遍约束力的训言和命令的总称,用畏兀儿文字写在卷帙上,八百多年来依然深深影响着蒙古族人的言行。《法典》强调要爱惜战马。蒙古族迁徙、征战均依赖于马匹,马匹在他们的生活中有重要地位,大汗爱马如爱己。在速不台攻打篾儿乞之前,成吉思汗就对他进行叮嘱“要爱惜乘马,平时行军,要摘掉马辔。战争一停止,不得骑马,打马的头和眼部的,处死。”法典还强调要保护草原,草绿后挖坑或失火毁坏草原的,处死刑。

成吉思汗军纪严明、亲疏一致,深得部下拥戴。对违反军令的人,严加惩罚,即使家族成员也不例外。弟弟别勒古台无意中将军事机密泄露给敌人,受到停止参加贵族会议的处分。作为全军最高统帅,他终生没有枉杀过一名将士和功臣,甚至没有冤枉过一个部下。正因他待人真诚,交之以心,将士们才能勇往直前而无后顾之忧。

生于铁血,没于黄土。成吉思汗,一个让世人无法忘记的英雄名字,穿透几个世纪的风雨,完全彻底地征服了我的心灵。他所说过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的简洁明了而又发人深省。此刻,我伫立在兴隆山的大佛殿前,任阳光的蛮横无理,肆虐着我的肌肤。我只想躬身,匍匐在地,虔诚地祭拜他,再听一听他的话语,从容地面对未来的风雨。

成吉思汗蒙古铁骑为什么厉害(他是大漠的王者)(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