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宇の航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动态

自从有了电子书,这纸质书阅读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也就更别提去租书了。如今纸质书店还在城市里苟延残喘,已是落日黄花,那租书的小店铺就更难再看见了。中学时镇里的书店总是开不起来,租住店到是开了挺多家。那时候租书的租金是一天一毛钱,不过那十元钱的押金自己到是拿不出来,只能向同学借阅,或者在休息的时候去租书呆那么一下午。一间小小的门面里,四周堆满了满书籍,会感觉到光线突然变暗,隐约有一股纸张与油墨交融的气息扑面而来。

书架里的书籍有三大类,一类是武侠,除了金庸、古龙、梁羽生,还有松柏生、卧龙生、诸葛青云、温瑞安、黄易等名家;另一类是言情,我能记住也就是琼瑶,剩下一类就科幻小说,还有一些评书白话的武打小说。

那个时候没有网络,被父母三百六十度的管制,也没有多少时间看电视。对于自己以外的人和事,更多的也就是来自于这些课外书籍。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科技的日新月异,租书之外,就多揽了租碟的生意,这租书店里的书香味也就不那么纯正了。到了大学,这租书店也是回忆中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校区比较偏远,也过了电玩的年龄,学校也没有丰富的娱乐节目,只能在隐藏在武侠小说的江湖里,那里有一段自己的侠客梦。

实体书店还有没有市场(纸质书店已在城市里苟延残喘)(1)

大学时常去的租书店,一个在校内,是公寓楼下的那个胖阿姨开的,她主业是小卖部,副业是租书,就在小卖部最里面的一面墙,摆着几排书架;另一个在校外,在学校大门对面,是一位老奶奶开的。这个时候一本书的租金一天就是5毛钱了,5毛钱厚厚的一本,却只能看一天,多看一天就得多花钱。我读书的速度竟然越来越慢,后来干脆改成包月,一月十五元钱,里面的书可以随便地拿,每次最多拿三本。两家租书店的来回跑,也是防止一些想看的书被别人借走,不必继续地等待。

这时候买书还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儿,租书店就不一样了,可以挑来拣去。一本好书,可以吃饭看,可以上课看,可以躺着看,可以在操场看,可以厕所看。武侠小说读了多了,也会去触摸严肃文学,去品点滋味。想想这些武侠小说,三大家的不谈,李凉的作品,主角岁数都小,不摔下几次悬崖无法成材;诸葛青云,只记得《江湖夜雨十年灯》;温瑞安的作品我最喜欢还是《惊艳一枪》;黄易的作品。再陪你过觉得和色情小说一般,看的小心翼翼。

实体书店还有没有市场(纸质书店已在城市里苟延残喘)(2)

03年有一段时间电视里流行《玉观音》,系里不少女生都在讨论海岩的小说,我也在租书店里租了几本海岩小说。海岩的小说是把言情和侦探、商战综合在一起,因为这个时候人们很难相信琼瑶的那种纯言情,海岩算是一个替补。

后来公寓里一楼的胖阿姨合同到期,加上学校有了新规定,公寓里不能在有超市,超市只能在公寓外一个的独立的门市里。想想实在是不方便,那时候晚上饿了可以到楼下胖阿姨那里煮面,还可以赊账,然后再租几本书。这会儿还得去公寓外专门的超市里的买,去晚了,人家就关门了。学校对面的老奶奶开的租书店,也面临拆迁,一年内她周边的商家都搬走了,她成了唯一的钉子户,直到我离校她还在那里坚强的和开发商耗着。

租书甭管读的严肃小说,还是庸俗小说,那种流连忘返,废寝忘食的感觉,还是让人特别的留恋。如今那些租书店悄然无声地没了,即便是有我也不会三番五次地去那里挑选了。不过还是感谢,它们曾经在我的岁月里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