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弘冀枭雄太子结局 李弘冀枭雄太子(1)

一、权谋世家

公元932年,吴国兵部尚书、参知政事徐景通有了他的长子——徐弘冀。这个名字包含了对他的满满期待——扫平南北,统一华夏。不过,典故不是来自五经、诸子等正经书,而是来自著名封建迷信教科书《推背图》中的一句谶语:有一真人在冀州,开口(ム)张弓向左边。所谓“真人”,就是真命天子。说句题外话,现存的《推背图》中并没有这句话,所以这本所谓能预测千年的奇书到底是什么货色就不用我细说了吧。

在他出生前24年,他的曾祖父(祖父的养父)徐温杀死吴王杨渥,从此吴国政权落入徐氏手中。

出生前5年,他祖父徐知诰囚禁义弟徐知询(徐温次子),吴国政权落入他们家族手中。同年,在他的导演下,吴王杨溥升格为皇帝,为接下来的禅让做准备。

五岁时,徐知诰接受吴国皇帝杨溥的禅让,成为齐国皇帝。同年,他同母的六弟徐从嘉出生,他令“词”这种文学体裁“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今仍在影响中国文学。

七岁时,徐知诰改国号为唐(南唐),同时改姓、名为李昪,理由是他本姓李,是唐宪宗第八子李恪的后代(就当真的听吧)。不仅他一个人改,他们一家也全改了名字:徐弘冀改名为李弘冀,父亲改名为李景通,六弟改名为李从嘉。他的父亲和弟弟当上皇帝后,又改名为李璟和李煜,为了行文方便,下文全采用这两个最为大家熟知的名字。

这就是李弘冀的家族历史,充满了权谋与血腥。

李弘冀枭雄太子结局 李弘冀枭雄太子(2)

南唐建国初期的天下形式

二、半路杀出个皇太弟

按照一般规律,李弘冀作为长房长孙,不出意外的话,未来会成为南唐的第三代皇帝,但是,他爹李璟偏偏送来了一只黑天鹅。

李弘冀枭雄太子结局 李弘冀枭雄太子(3)

五代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局部)中李璟(左三)和众兄弟

943年,李弘冀十一岁,祖父李昪去世,父亲李璟继位,但李璟居然在父亲的灵柩前发誓,约兄弟相传,下一代大唐皇帝是他的三弟李景遂,李弘冀则被踢出京城权力中心,赶到扬州当了江都尹。

十五岁时,李景遂正式被册封为皇太弟,李弘冀又被迁到润州(今镇江),当起了虚有其名的诸道兵副元帅,这下,彻底和皇位绝缘了。

自从周朝以来,嫡长子继承制度一直是权力传承的黄金法则,甚至齐桓公在葵丘之盟中特意强调“无易树子(嫡长子)”,国家只能有皇太子,哪有什么皇太弟?李璟这一做法,无疑为后来这对叔侄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李弘冀驻守润州共计八年,期间,逐渐养成了他的“两毒”——眼毒和心毒。

三、眼毒

955年,李弘冀23岁,后周皇帝郭荣立志收复燕云,为了解除后顾之忧,防止南方诸国趁虚而入,便发动了对南唐的战争攻,御驾亲征淮南。南唐在皇太弟李景遂的领导下,唐军丢城弃地,淮南十四州丢了十个,周军兵锋直指金陵。李璟见状,赶紧取消帝号,向大周称臣,同时把剩下的四个州一并打包割让给周国——不麻烦你亲自来取了。

另一方面,郭荣授意吴越王钱弘俶在东线攻打常州,以牵制唐军。结果,在李弘冀的带领下,吴越兵在常州被唐军打得溃不成军,斩首万级,获其将佐数十人,取得了南唐建国以来最辉煌的战果。

李弘冀枭雄太子结局 李弘冀枭雄太子(4)

《问君能有几多愁》中李弘冀形象,叶新宇饰演

李璟和大臣们一看这KPI对比,李弘冀的能力遥遥领先于李景遂嘛,就打算换李弘冀当储君,同时,李景遂也很识趣,立请归藩,给侄子腾地方。

有读者肯定会奇怪,俩人的对手后周和吴越,一个王者,一个青铜,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怎么看出李弘冀强过李景遂的?其实真不能这么讲,因为唐军主力都派往淮南战场了,支援常州的援军不过羸卒数千,而且戈甲皆朽钝,带领援军龙武都虞侯柴克宏是满朝上下公认的军事庸才。此外,李璟还让李弘冀赶紧回金陵避难,可见,他对东线战场根本没有信心。

但李弘冀拒绝了父亲的命令,因为他深知,常州之后就是润州,润州一旦失守,金陵就完全暴露在吴越的兵锋之下了,此时,吴越对南唐的威胁反而比后周更大。为此,他一方面回复父亲说:“元帅之重,众心所恃,忽弃其师而归,则部下必乱,归欲何之?”表明自己要和国家同生死共患难的决心。另一方面积极备战,修缮防御工事,人事调动工作都做的井井有条,一时之间皆惬服士心

李弘冀本身并没有多少军事才能,因此,他需要一位将领替他指挥战斗。这时,他的“毒眼”发挥作用了。他发现柴克宏其实带兵打仗非常在行,至于他平时未尝一语及军旅,其实是懒得和朝中的业余军事表演艺术家们浪费口水。于是擢拔他为前敌主将,并鼓励他说:君等前战,吾当拒守。颇有当年赤壁大战前夕,孙权鼓励周瑜的风采。柴克宏果然没有辜负李弘冀,取得了常州大捷。

李弘冀枭雄太子结局 李弘冀枭雄太子(5)

四、心毒

常州之战后,唐军抓了几十个吴越军官,这时,李弘冀的“心毒”就展现出来了,只见他大手一挥——把这些不稳定因素推出辕门,全都砍了。

等他回到金陵当上太子后,隐藏在他沉厚寡言的外表下的刻薄寡恩的心慢慢暴露出来了。他首先排挤六弟李煜。大家可能会奇怪,首先李煜行六,序列靠后,几乎和皇位绝缘的,威胁不到他,其次,李煜的本身就是文艺青年,对政治不感兴趣,怎么看他都是人畜无害的,哪里会惹到李弘冀?

其实,李煜行六不假,只是当时老二到老五都去世了,李六就插队了。此外,他的长相也有意思:骈齿(两颗门牙重叠),一目重瞳(瞳孔发生了粘连畸变,看上去就有两个瞳孔),按古人的说法,这是教科书般的帝王相。李家的迷信氛围很重,李弘冀的名字就是脱胎于谶语,你说李弘冀能不对李煜上心吗?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李弘冀如何逼迫李煜,估计是语言暴力一类的吧,时间一长,李煜竟然产生了避祸的想法,可见大哥对他心理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他只能选择惟覃思经籍,不敢去接触政治。

李弘冀枭雄太子结局 李弘冀枭雄太子(6)

《问君能有几多愁》中李煜形象,吴奇隆饰演

我在读李昪、李璟、李景遂、李弘冀、李煜祖孙五人的传记时,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在李弘冀身上,遗传规律失效了,他的性格和四人截然不同,其他人都是相对仁厚的。

先看看李昪。自从刘裕开了恶例后,前朝皇族没有不被灭门的。李昪当上皇帝后,并没有杀害南吴皇帝杨溥及其家人,仅仅幽禁而已。

再看李璟。有一年,李璟盖了一座高楼,请大臣们参观,大家皆叹其宏丽,唯有大理寺卿萧俨却说:“比景阳但少一井耳。”这里的典故是隋灭南陈时,陈叔宝带着两个爱妾躲进了景阳宫内的一口枯井中,赤裸裸地把李璟比作亡国之君,按说不注销户口本,也应该上枪毙名单了,结果仅仅是贬为舒州副使而已。

李景遂更是纯厚夷淡,有士君子之操,他骨子里对皇位是十分看淡的,为了表明心意,还给自己取字退身,典故取自《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平日里也喜欢和文人骚客们召开雅集,应酬唱和,座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有一回和朋友们传看一盏玉怀,赞善大夫张易认为一国的储君每天吃喝玩乐实在不像话,于是一声怒喝:“殿下重宝而轻士。”说完,抢过玉杯砸地上。李景遂不但没有治罪,反而欣赏他的耿直,于是敛容谢之,待(张)易益厚。后来李璟派张易从海路出使契丹,李景遂觉得风急浪高,太过凶险,还向哥哥建议改派他人。

至于李煜就更不用提了。

这是因为李弘冀从十五岁到二十三岁的八年时间里,一直住在润州,和父母聚少离多,多数时间都是和军汉们在一起,这个年龄段恰好就是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他的三观难免不被军汉们所影响。就在李弘冀斩杀几十名吴越军官之后,军士们的反应是人壮其决,小李和我们是一路人啊。

李弘冀枭雄太子结局 李弘冀枭雄太子(7)

五、畸形亲情

其实,李璟很厌恶这个喜欢“专诛杀”的大儿子,而且爷俩的性格差异也导致了执政风格迥异。李璟比较仁厚,群下多纵驰,李弘冀一看,这官风官纪必须纠正,就以刚断济之,他确实是个有本事的人效果也很明显,纪纲颇振起,但李璟又不高兴了,怒其不遵法度,破坏了大唐的国策。有一回,大概爷俩在打马球,不知怎的吵了起来,李璟就抄起球杆打了儿子,一边打,一边说:“吾行召景遂矣。”李弘冀一听就慌了神,历史上被废的太子还有善终的?于是,一个歹毒的念头就在脑海中产生了。

他知道李景遂有个仇人叫袁从范,他儿子就是死在李景遂手上,就派人给他送毒药,让他伺机毒杀李景遂。有一回,李景遂打完马球口渴,袁从范趁机送上毒水将其毒杀。

诡异的是,一年后,李弘冀也突然去世,南唐官方的报告是说他做贼心虚,数见李景遂为厉。但是我觉得李弘冀这种心狠手辣、杀人如麻的人,心理素质不会那么差。

大家要注意,我刚才把李景遂遇害过程说得那么详细,说明这起案件不是悬案,早就破了,李璟知道谁是凶手。有那么能干的儿子在身边,当爹的能不提心吊胆么?

李璟固然是个老实人,但不能把老实人逼急了啊。淮南之战后,郭荣曾下诏安抚杨氏后人,李璟怕杨家人联合后周搞事情,就派人将杨氏灭族。就连最怯懦的李煜,听说林仁肇背唐投宋的谣言后,不也一杯毒酒将其鸩杀么。

李弘冀去世后,朝廷根据他天天“武武渣渣”的表现,上了“宣武”的谥号,李璟很不满意,又改成“文献”,可见老头对他有多不满意了。

李弘冀之死和历史上的皇族内斗没有本质区别,当诱惑过大,会激发出人本性的恶,别说是争皇位了,哪怕就是家肉联厂,不也上演了父子反目的闹剧么。

注:

李弘冀生年史书并无记载,根据其异母二弟李弘茂出生于933年,本文就取他生于932年。

李弘冀的死因只是出于作者的臆断,并无实际证据。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宁波队长

参考资料:《新五代史》、《南唐书》、《资治通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