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是企业服务大年。ToC端流量红利见顶,互联网下半场,具备直接变现能力的To B领域成了更主流的创业方向。

对于To B市场来说,把产品和服务卖出去,永远是公司的第一要务。怎样成功销售?在产品模式、产品价值、样板客户之外,一个能让客户快速记住并能形成独家标签的产品名也至关重要。

一个好名字,可以让客户在1秒钟内识别产品属性、记住你的品牌、有效地与竞品形成区隔,甚至带来后续口碑传播,帮助产品快速成为细分市场的领跑者。那么,To B 产品应该如何取名字呢?

小心网红陷阱

进入正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行业常见的做法。下图是在36氪鲸准平台截取的几个企业服务类产品名。

全品类公司取名(企业服务To)(1)

几个名字看起来都很有数字感、科技感,符合科技公司的基本定位。但是如果遮住第二行的产品说明,你会发现每个产品名都是通用性的,用在任何一个产品上都不违和。就像是一群一线网红,个个貌美如花,却分不清是哪一支花。

这就是To B产品取名的网红陷阱——名字没有特异性。

没有特异性的产品名首先会带来产品识别风险,潜在客户看到产品名时无法对它的属性进行定位。

例如一个工厂老板偶然看到“天泽智云”的并不知道它能做智能工厂;同样的,一个医院负责人看到“字节流科技”时,可能以为它只是类似今日头条的新闻平台,看不出和医疗信息化有什么关系。就算有相关的业务需求也不会和产品建立关联,客户大概率就流失掉了。

没有特异性的产品名还会带来第二重风险:难以重启记忆。

通常情况下,潜在客户会接受到多家服务商的推广信息,如果你的名字和其他对手都差不多,客户在需要使用的时候就很难重启记忆对应到你的产品上,往往就选择一家正巧遇上的,同样会损失掉销售转化的机会。

在所有的营销活动中,产品名是重复出现次数最多、覆盖人群最广的单一元素,可以说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产品营销工具,没有之一。如果使用没有特异性的产品名,就等于浪费了这个工具,需要用其他成本更高的营销方式来弥补。

忽视名称的特异性,不仅创业者会出现,一些取名机构同样也会出现这个问题。用百度搜索科技公司取名,你大概会看到很多诸如下面这些“一听就高大上”名字选项:

超前科技公司 宏晨科技公司 鹏兴科技公司 银达科技公司

革飞科技公司 诺比科技公司 恒星科技公司 泰豪科技公司

每个字看起来似乎都有科技属性,但堆叠在一起却毫无意义,并且呈现出于“高大上”完全相反的气质格调。

与前面的例子相比,这样的名字更像是二三线网红,土气还不是关键问题,最主要是缺乏辨识度,极容易造成脸盲——这绝不是To B产品所需要的,你需要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明星”。

全品类公司取名(企业服务To)(2)

如何建立特异性?

怎样的产品名才算有特异性?先讲一个段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是从2016年开始创业的,最早尝试的领域是农业,计划开发一套猪肉生产供应链工具,设计的产品名叫“肉匠”,选用的命名元素是代表养殖的“肉”和代表创业初心“匠”,并借助一个现成词的发音让名字很响亮。

项目运营3个月后因为资金问题宣告失败,公司业务彻底转向,做起了成本更低的品牌营销业务,再没有涉足农业。

有意思的是,直到四年后的今天,不少农业圈的朋友遇到我时,不知道我的大名,却记得我的“肉匠”。项目一无所获,却留下了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名字,我想着大概就是特异性的作用。

好了,接下来进入干货时段。

针对To B企业服务产品,取个好名总结了三个层次的取名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行业成熟度和细分领域竞争状况。它们分别是:

一、品类占位法

所谓品类占位法,就是去大胆使用所在细分领域的品类词,从而占据这个领域的高点。例如大家熟知的企服品牌快法务、云财务、易快报,国外的AppDirect(云服务应用商店平台)、DocuSign(电子签名认证工具),包括我们自己的“取个好名”,用的都是这个方法。

通常情况下,品牌与品类建立关联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例如阿芙=精油,瓜子=二手车直卖这样的关联性都需要通过高频次、广覆盖的曝光获得,每一次曝光背后都是真金白银。如果采用品类占位的命名策略,则可以直接省去了这层转化,达到所见即所得的效果。

品牌占位的名字都是是简介有力的,几乎不会有理解偏差,并且很容易让客户形成这就是行业第一品牌的印象。例如我们服务的一个客户从事工装行业,他希望跳出传统做法,打造行一个互联网工装平台,解决沟通低效、价格不透明的等行业弊端。

我们为他设计的产品名叫“智工装”,简单的三个字一下子就说清楚了他想打造的概念、能够解决的问题,并传递出互联网行业高效透明的信息。同时,从两个构词元素的气质来说,“智”代表的轻快和“工装”代表的厚重会产生天然冲突感,给人比较新颖的印象。

品牌占位法在运用中,有灵活多样的操作方式。例如做测试的Testin采用英文变形,销售工具Salesforce采取常用词拼接,像是网易严选、鲸鱼轻烟则是采取自创新品类的做法。

需要注意的是,品类占位法只适用于行业早期、低竞争度的领域。因为To B领域存在许多产品和品类创新的机会,所以可以这样操作。例如以企业服务的方式做取名,“取个好名”第一家,同一服务区间基本没有别的替代方案。只要让客户记住我我们的专业属性就够了。

假设一段时间后,市场上出现若干家企业取名平台的时候,再用一个“好”字来区隔我们的取名服务,显然就没有太大的竞争力了。此时,就需用到接下来要说其他方法。

二、产品描述法

产品描述法就是把产品特性用最浓缩的语言总结出来,让目标受众一听就明白,一看就感兴趣。最经典的例子像是鲜橙多,只是略微加画面感地说明产品成分,就足以让消费者垂涎欲滴,在当年的饮料市场上一骑绝尘。

然而,对于很多技术产品,复杂的技术解决方案难以用两三个字描述清楚,这时就需要发挥联想能力,寻找替代方案。例如,不直接说产品是什么,而是回到使用场景中,想想产品帮助了什么人,如何解决问题。

百度可以说是一个经典的场景命名案例。在广大群众还不知搜索引擎为何物的年代,它成功借助一句诗词典故,把用户“众里寻他”的急迫状态描述了出来,非常自然地传达出一键搜索海量信息的产品功能。

再举一个我们自己的例子。客户做的是一款面向实体制造业的柔性生产数字中台,可对离散生产中的供应链各环节数据进行有效协同——听起来很复杂对吧,我们们的任务便是要把这个复杂的概念用两个简单的字传递出来,并且让工厂老板一听就明白。

我们设计的名称叫“千同”,意思是千万工厂都可以按照同一步调有进行生产。这里用到的也是场景命名的方法,从产品最核心的业务场景出发,提炼出一个核心问题,再转化成通俗简明的语言。

有时候,解释业务场景不一定要正面描述。说不出解决了什么问题,可以说防范了什么情况发生。比如我们为一个司法监控产品取名为“无遁”,用的就是一个反面描述——让犯罪行为无所遁形。这个反面描述同样能直接点出了产品核心能力,同时借用成语词,提升了名称的传播力和记忆性。

三、联想和借喻

相比前面两种方法,联想和借喻可以说是万能的取名策略。无论是早期行业或成熟行业、抽象产品或具象产品,通过联想和借喻都能找到更多合适的名称选项。前几年在互联网行业大热的动物品牌(天猫、飞猪),植物品牌(苹果、小米)、叠词品牌(探探、脉脉)用的都是联想和借喻。

除了通用性强,借喻植物动物等常见物体还有一个极大的优势——人们更熟悉,更容易传播和记忆。这也是此法在互联网圈大行其道的原因。

不过对于现在的企业服务/ To B产品而言,我不建议随意地使用动植物命名法。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常见动植物名在软件相关的09类42类商标中基本都无法注册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to B产品的需首先呈现稳定可靠的品牌印象,而动植物名则往往显得过于轻松随意。

更好的策略还是要回到产品本身的属性,从产品这个源头开始进行联想,找到有业务相关度的东西作为借喻对象。例如用“鹰眼”命名定位系统,用“鲲鹏”命名处理器,同样是以借喻动物形象,因为找到了业务场景和品牌调性的关联,就显得庄重大气。

当然,除了动植物,还有很多意向可以做为借喻对象。例如我们曾为一家建工培训品牌取名“立米教育”,借用的就是建筑行业常见的测量单位立方米,揭示行业属性的同时让品牌更为具象;为一家办公搬迁咨询公司取名“新办管家”,借用的管家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一站式服务的贴心周到。

总体来说,To B 产品取名要以阐明产品特性和价值为第一要务。好的名字能最大化留存客户线索,有效增进销售转化,绝对是四两拨千斤的事情,值得投入精力慎重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