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数据看中国父母2016年最爱给宝宝起什么名

男宝爱叫“浩然” 女宝钟情“梓萱”

00后家长起奇葩名字(父母最爱给宝宝起什么名)(1)

2016最热男、女宝宝首字、末字TOP10 来源:起名通

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南宁讯 日前,中国首份姓名大数据报告《2016大数据“看”中国父母最爱给宝宝起什么名》(以下简称“报告”)出炉。

这份报告由清华大数据产业联合会发起,是清华大学“幸福科技实验室”支持项目,由国内唯一以大数据和心理学为基础进行姓名研究和起名服务的专业机构“起名通”发布。该报告整理分析了2015年全年540万新生儿姓名数据、2010后2000万姓名数据,并综合覆盖了11亿人口的历史数据,是国内首份关于名字的全景式报告。

在2016年的榜单中,一眼望过去,几十个名字有点“傻傻分不清楚”,例如:女宝宝的梓萱、芷萱、梓涵、子涵,“花花草草”的观感很强;男宝宝的浩然、浩宇、皓轩、浩轩,似乎又在追求一种宏大气质。 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从1960年代到2000年代,中国最热的男女姓名TOP30,在性别区分上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

但从目前最流行的名字来看,性别界限开始模糊,例如:梓涵、子涵等均在男女宝宝爆款名榜单中;单字的晨、熙、诺、涵等也很受欢迎。

而根据数据统计,2015年大约有0.62%的新生儿,姓名中同时包含了父亲和母亲的姓氏。这种“双姓制”的现象,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兴起,但似乎离主流趋势还差得挺远。

(记者 龚文颖 刘豫 综合整理)

调查

南宁也有很多“网红名”宝宝

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记者 刘豫

“看了网上的报道,我还专门去查了下,确定儿子的名字不是‘网红名’,这才放心了。”近日,《2016大数据“看”中国父母最爱给宝宝起什么名》的出炉,引发了众多家长的关注。

1月12日,黄女士给刚出生的儿子取名“鸿蔚”。正巧《报告》出炉,看到宝宝名字并未进入排行榜,黄女士松了一口气,但她也表示:“名字只是一个符号,‘撞款’无所谓。”

12日,记者又根据报告的排行榜,对南宁几家幼儿园、小学班级里孩子的名字进行抽样调查(见下表)。事实证明,“网红名”在南宁的宝宝群体中所占比例不小,无论是子轩还是宇萱,可欣还是诗雨,宝宝名字扎堆走起了“小清新”路线,让人傻傻分不清楚。

在记者统计的两家幼儿园、3个班里,每个班均有1/3以上的孩子名字“上榜”(指名字的首字或末字在2016最热男女宝宝首字、末字TOP10当中)。市民张女士的儿子就在其中一个幼儿园上学,班里有3名女宝宝都叫“可欣”,这下子把家长们给弄糊涂了,常常把班里的事情“张冠李戴”。“直到上学期,其中的一个‘可欣’转学了,我们才把剩下的两个孩子给分清楚了”。

有意思的是,从比例上看,男宝宝的“上榜率”比女宝宝高一些。为何出现这种情况?从事教育工作的张女士谈了自己的看法:“一是合适男孩子的常用名字相对少些,二是男性要更多地与社会相融合、与他人协作,常用字作名字是一种保险的选择。”

市民朱先生也关注了报告的内容,而他女儿的名字里,恰恰就有女宝宝排行榜第一的“梓”字。2015年女儿就读小学一年级时,朱先生留意到,班上同学名字中用了“梓”字的,就多达5位。他对此有点哭笑不得:“我以为取个‘梓’字会比较特别,没想到大家都喜欢这个字,现在反而成了‘网红名’第一名。”

在采访中也有家长向记者透露,如今很多人尤其是长辈在给宝宝取名的时候,会从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等方面去考虑,命理学上如果“缺土”,就会选择“木字旁”的字嵌入名中,如果缺火,“日”字在名字中出现的概率就会偏大。一名女儿名字中也嵌有“梓”字的家长说:“那一年出生的宝宝属相是虎,老人家的说法就是‘缺木’,所以用‘梓’取名的宝宝就会很多了。”但这也导致一个班里就遇上好几个重名的同学,让一些家长觉得尴尬。

已经带过好几届学生的小学语文老师董女士则表示,前几年的孩子名字当中,“子”“梓”“浩”“然”“萱”出现的概率很大,但是据她观察,这两年已经开始有所下降,反倒是名字中带“yi”字的孩子开始增加了。

也有家长认为,孩子的名字都代表着家庭迎接一个新生命时所寄予的美好寓意,所以名字的变化,也和当时的文化潮流发展有关。市民谭先生说:“有人说这些名字都带着‘言情’风格,就像偶像剧里的人物名字,可能多年以后再回看,就会不合时宜,我不这么认为。这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烙印,好比当年的‘卫东’、‘卫红’,到后来的‘丽丽’、‘小娟’,现在看起来都没有问题。相信再过几年,再喊起‘子轩’、‘浩然’这些名字,也会勾起我们的一段美好回忆。”

南宁宝宝名字抽样统计表

幼儿园1:学前班50人,18人上榜

幼儿园2:大班45人,15人上榜

幼儿园3:中班30人,15人上榜

小学1:一年级53人,22人上榜

小学2:二年级54人,23人上榜

锐评

叫你一声你敢答应吗

□龚文颖

说到起名字,古人比咱们复杂一点。儿时有乳名,读书有学名,成年有字;功成名就或者当了文艺青年,还能起一个号;高官死了还赐个谥号……打住打住。总之,每个人都有几个马甲,也没那么多选择困难症。

到了近现代,博大精深的汉字似乎发挥失常,在起名字方面,显示出高度的集中性。新中国成立前,男子多用福、贵、信、忠、文、武,女子多用淑、玲、贞、梅、兰、菊;建国初期,“新华”“建国”“爱国”等名字大量出现;文革时期,“红”“军”“武”使用率显著上升。

这些都可以理解。千百年来,名字都揉合了性别、家庭、政治和阶层因素。在经济、教育水平落后的年代,人们在给孩子取名时,往往不假思索地从使用频率最高的字眼中挑选。令人不解的是:普遍接受了高等教育的70后、80后,为何也跳不出思维的窠臼,在为下一代起名时频频“撞车”?

从调查情况来看,年轻的父母很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受言情小说或热播影视剧(尤其是韩剧)的影响,追求文艺气息,例如《步步惊心》女主角“若曦”;二是追求生僻字或多字,“铖”、“骢”、“翀”让老师哭晕在厕所,“陈鱼落雁”“姜楠明月”睥睨众生,只是念起来让人尴尬症要犯了。

这到底是缺乏创意,还是犯懒?年轻一代的表现,令人迷惑不解——网络段子层出不穷,拿得出手的文学创作却少之又少;渴望标新立异,又喜欢跟风。这也不难解释,中国人的创新能力为何屡遭诟病:只拣容易的做,剩下看别人。名字是人的第二张脸,“撞字”如“撞脸”。就像那些“网红脸”,一水儿的尖下巴、一字眉和美瞳,看着不丑,可放在一起,实在认不出啊!

当然,中国10多亿人口,要想不“撞字”很难。但作为一群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年轻父母,咱们能多一点创意么?《唐诗三百首》够参考的,《诗经》《宋词》也很美,再不济,元素周期表也能用一用啊。有必要扎堆去抢那TOP30,让剩下的汉字抱头痛哭吗?

今天看到一个段子,说是2065年的中国,街道办事处大妈、买菜大妈和广场舞大妈的名字有可能分别都叫什么萱、什么睿、什么涵。想想将来在大街上高喊某个字,就有10多个人款款回首,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