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位老者,黄脸白须,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囗厚唇,肩上背着一条白色口袋,骑着一条青牛,西出函谷关,渐行渐远,漫漫消失在那塞外的黄沙飞舞之中。从此,这位老者便毫无踪影,“莫知其所终。”

当这位老者出关而去,人们在函谷关口依依不舍地目送着他。不多久,青牛便放开了脚歩。开始,人们还依稀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囗袋,接着就尘土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了灰色。再一会,已只有黄尘滚滾,什么也看不见了。

人们望着那位老者的背影,渐渐消失在那塞外的山野尘埃之中,心中泛起一种惦念、牵挂之情。

那是中国笫一代圣者的背影。

他就是号称为百家之祖、道家奉为创始人的老子。

老子,史载生于公元前571年,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名李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是一个非常神秘的人物。就是司马迁在其《史记》中,写到他的时侯,也是朴朔迷离,把握不定。相传,他的母亲在八十一岁时才生下他,这便是他称之为“老子”的原由。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代的末期。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成年后知识渊博,在周王朝担任守藏室史官。

老子是一个圣者,一位智者,一位贤者达人。

正如胡适所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笫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是的,老子是人类能夠参与自然和谐过程的导师,是人类命运日趋衰落的救星。老子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时是人类铲除邪恶破坏自然完美的有效利器。

老子,是道家的开山鼻祖。因此,当时的孔子曾经不远千里,从山东曲阜坐着马车,风尘仆仆,向西出发。到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的周天子所在地洛邑(今河南洛阳),去向老子“问礼”。

孔子拜访老子后回到鲁国,众弟子问他,老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非常激动地说:“鸟,我知它能飞;魚,我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无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耶!学识渊博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隨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他称老子深不可测,是“乘风云而上天”的“龙”,可见,他对老子及其思想的尊重与敬佩。

然而,学术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是,孔子比老子大还是比老子小?孔子究竟有没有去向老子问过礼?对此,至今尚无十分确切的定论。但从诸多史料记载证实,老子是中国史上早于孔子的笫一个至圣先哲。孔子并亲自长途跋涉去洛阳向老子求教问礼。

孔子向老子问礼,这是中国史上,两位真正站在全人类思想巅峰上的伟大圣哲的会见,也是中华民族两个精神原创者的会见。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这一天,洛阳应有凤鸾长鸣,不论是阴是睛,是风是雨,都应值得永久纪念!

孔子由衷地敬佩老子,把他比作龙。这既突出了老子的学识渊博,思想高超,也表現出孔子的伟大,充分展示了他谦逊豁达的品德。一个是中国哲学的泰山北斗,一个是儒家的万事德宗。因此,孔子称老子为龙之事,使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最伟大的两个人物相得益彰地闪烁着灿烂的文明之光。

春秋末期,正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的过渡时期,这是一个伟大的变革时期。这个时期,产生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即老子的思想。

伟大的历史变革,必然伴隨着一个伟大思想的产生,这是必然规律。

春秋末期,政治上,周天子已失去统治天下的权势,出現了不贵而富的新兴阶级;经济上,赋税制改革,刑书、刑鼎等一类反映阶级利益的法律随之出現;生活上,尊卑有序的观念、准则和伦常等,也在发生变化,并开始走向破裂;尤其由于阶级斗争、生产技术的发展进步,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此大的变动和改革,迫使一些先哲贤达,开始先注意“身外之物”,然后再认识自己有利本阶级利益的哲学思考。

老子,就是这个时期先哲贤达的代表人物。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老子的伟大,就在于他适应了春秋末期形势的发展与变化,用他的思想,引导人们放弃概念化的经验思维,去理解、去分析、去认识、去研究他所提出的“道”的深刻内涵。

老子否认自己有伟大的学说,并且不赞成世间有伟大的学说。他认为,最伟大的学说就是自然。自然是什么?如果说清楚那就不自然了。所以,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在这里,老子把道弄得玄之又玄,令人费解,这并不是说,老子说不清一个“道”字。问题在于,他认为道不可说,说出就不是那个道了。因此,他只好用了许多形象比喻来形容他的道。原因在于为了避免人们只从字面上去理解他的道,他只好说,他说出来的道,不是他想要说的道。由此看出,老子的用意,不在于怎样定义他的道。而在于引导人们用自己的心去领悟什么是道。如果用概念定义了道,人们就会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去分析判断。这种站在局外人的角度,企图用已知经验来推证未知的思维方法,是难以弄明白老子的道的。

这就是老子的伟大之处。

在这里,老子告诉人们,要放弃概念化的经验思维,不要去判断什么是道,什么是名。就当自已是一个刚出生的小孩,没有任何经验来束缚。然后以赤子之心领悟这个道,就会像赤子那样没有对事物的分辨之心,没有固有的逻辑判断和推理,领悟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切事物以及未曾被描述的本来面目存在着,这就是一个浑然一体的世界。没有我和它的区分,也没有了万事万物的区别,这是所领悟的道。但这还不是老子真正欲言的道。

如果要想体验什么是道,只有以彻底空寂的心态,亲自去体验这种道的境界。这种体验的道,才是老子要说的道。他说的“常无欲以观其妙”,就是指的这种无欲空寂的境界。

老子,是一个洞察天下大势的伟人。他并不想写下什么东西,他要到那空寂的原野自然之中。

公元前五一六年,周王朝内乱,王子朝兵败被逐,“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因此,老子“被免而归居”,回到陈国居住。他见天下大乱,不得其时,不伸其志,于是决定到关外大漠荒野之中,隐居终老。

老子认为,隐居终老,是生命的自然状态,无悲可言,也无喜可言。归于自然之道,才是最好的结局。这样,既是终结又像没有终结一样,永远存在于大地之间。

因此,在他看来,人就像水,柔柔绵绵,悄悄地由高处流向低处,仿佛滋润了什么,然却寻不着踪迹。终于蒸发了,渗漏了,汽化了,变成气,变成云,或者连气连云都没有。这就是自然之道。人也应该是这样,把生命渗漏于沙漠,蒸发于旷野,消失在自然之中,这样,谁也无法侵扰了。“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大。”

“大”,就是老子所说的“道”。

他出发了。他骑着青牛,穿着黄袍,向着那遥远的西方走去。

在那西去的古道上,风不停的吹着,伴隨着这位西去的老者。

他风尘仆仆,千里迢迢,风歺露宿,向西走去。路漫漫,夜夜漫,牛蹄声碎,一直向西。究竟要走多久?谁也不知道。好在,他什么也不急,就让他慢慢走下去。

不知哪年哪月,老子来到了函谷关前。当他要过关之时,守关令尹喜却拦住了这位老者。

尹喜,字公度,天水人。周康王时任大夫,官拜函谷关令。为观望星气,他在住处结草为楼。一天,尹喜忽见吉星西行,一股紫气从东而来(“紫气东来”一语由此而得),预感必有先圣将至。果然,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子西行布道,至函谷关。尹喜闻之,出关迎老子至楼观台上,相见,执弟子礼,请求授道。对老子说:“子将隐矣,強为我著书。”

老子感其至诚,便应其邀,将一生修道之心得,和古代流传下来的修道经验,以及历代盛衰存亡、世人祸福寿夭的经验教训,以人之道比较天之道,综合考察,进行总结,一口气写下五千字,而成《道德经》。并对尹喜说,千日之后,寻找于蜀中青羊之肆。尹喜到期前往,果然见到八十一章五千字的《道德经》。

写完后,老子便出函谷关,从此而“不知其所终”。

鲁迅先生曾有《出关》一文,生动描写了老子出关时的情景。其中写道:

“老子再三称谢,收了口袋,和大家走下城楼,到得关囗,还要牵着青牛走路;关尹喜竭力劝他上牛,逊让一番后,终于也骑上去了。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走去。

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走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头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鲁迅先生曾在其小说里说,老子曾在函谷关前,为尹喜等先是开班讲课。但都听不懂,不是瞌睡,就是交头接耳,乱成一团。无奈,老子便把讲课内容写了出来。为此,尹喜给他十五个饽饽以作酬谢。老子将饽饽装进白囗袋,骑上青牛出发了。尹喜等送走老子回到关上后,“窗外起了一阵风,刮起黄尘来,遮得半天暗。”

这时,孤单一人走在路上的老子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十分令人担忧,更让人放心不下。

边关塞外,朔风怒号,黄尘漫卷,一派荒凉冷漠之气。

中国笫一代伟大的圣哲,就这样消失在风沙黄尘弥漫的塞外旷野之中。

好在,关令尹喜保留下了老子写下的那五千个汉字,并传之后世。两千五百多年后,成为世界上广泛传播的经典著述。

五千个中国字,是一部至圣宝典,是一部宇宙总诀。可以说是字字如金,句句至理。

那五千个中国字,就是老子留给尹喜的《道德经》。那是一部神奇之书,被历代誉为“万经之王”。它像宝塔之巅的明珠,璀璨奪目,普放光华。照耀着我国古老的文明,对我国古代的哲学、科学、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铸成,还是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道德经》,是我国古老文明智慧的结晶,也是知识的宝库。它不仅包含着宏奥的哲理,且蕴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等诸多方面的基本素材。犹如汪洋大海,包罗万象。它以罕见的深度、广度、精度而著称于世。不仅驱使着古来万千的学问家为之作注,探其玄秘,释其奥义,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西方科学家步入这一古老殿堂,进行探索,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探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这要感谢函谷关关令尹喜,因他至诚的拜师之心,才使老子为华夏子孙留下这部救世之作。

可以说,不读《道德经》,就不知中国之文化,更不知人生之真谛!

它妙不可言,它浩荡宏博。两千五百多年以来,它让天下无数苍生倾倒,为它作注或译者的行列浩浩荡荡,可谓一种盛况。

尤其让人称道者,把《道德经》译成外文之多,迄今为止,没有一本中文书籍能超越它。据《纽约时报》公布,人类古往今来最有影响的十大写作者,排名笫一者,则为中国的老子。世界哲学素养最高的德国,据调查,几乎每家都有一本《道德经》。由此可见,它对全人类的深远影响。

尼采有一句名言,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

的确如此。

历代先贤先哲,对天、地、人、社会各个层次发生的“事物”、“现象”、“规律”、“运动”,利用《道德经》一书,都引其经文,做为理论依据。两千五百多年以来,百家群籍,浩如烟海,沿流溯源,几乎无不以《道德经》为其根本。

(写于2021年12月1日,修改于2022年4月18日上午)

华夏先贤的思想(探寻先贤圣哲老子)(1)

作者简介:尹秀民,山东广饶人。退休公务员。原主攻人才使用管理理论,为中国人才研究会会员。后习作散文、随笔、杂感等。副编审职称。

壹点号博山区作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