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为何被后世称之为书圣(王羲之与诉源治理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1)

提起“书圣”王羲之,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兰亭集序》,但其实关于“书圣”,你还有第二个不得不知道的知识点——他与诉源治理的渊源。9月16日下午2点30分,由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浙江日报集团主办,浙江法制报承办的浙江法院“一庭一品”系列直播活动将把直播镜头对准嵊州法院黄泽法庭,探寻“书圣”王羲之与诉源治理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黄泽法庭下辖黄泽镇和金庭镇,辖区面积257.63平方公里,现有17个行政村,常住人口近10万人,目前配备了2名员额法官,2名书记员。今年1-7月,黄泽法庭收案量同比下降38.54%,婚姻家庭类案件调撤率达72.72%,同比上升3.95%。

近年来,黄泽法庭将化解群众矛盾牢牢放在心间,将属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同诉源治理工作有机结合,坚持法庭调解先行、乡贤调解力量下沉,用心用诚做好法律服务与巡回审判,最大限度地寄情寓理,将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在法庭的辖区金庭镇,有着嵊州最大的一个行政村叫做华堂,这里便是“书圣”王羲之在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辞去会稽内史后携家室归隐的地方,如今也成为了王羲之后裔的最大聚居地,全村90%的村民都是王羲之的后人。除了是“羲之故里”外,华堂村还有着另外一块标签——“江南规矩第一村”。晚年隐居的王羲之在此创立了家规家训,严于治家,后人将其归总为“上治下治、敬宗睦族、执事有恪、厥功为懋、敦厚退让、积善余庆”24字,形成的家风不但深深影响着后代,更是成为了黄泽法庭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的一大“法宝”。

为了能把司法服务更好地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黄泽法庭在“羲之家训馆”里也设置了一个法律服务站。不赡养老人,“羲之家训”唤醒善意;相邻权纠纷,权威乡贤化解冰层;当事人不方便行走,巡回法庭就开到家门口。群众的司法需求在哪里,黄泽法庭的司法服务就延伸到了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