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亲子文案古诗 宝爸宝妈会读诗(1)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这首诗从字词上看,除了“晴柔”难以让人理解外连老妪都能懂,就像白居易作诗要求老妪都能懂那样。老妪,还有万千的读诗的你我能读懂“晴柔”这个词呢吗?没人能在辞书中找到晴柔这个词。晴,晴朗,好理解,不会有人质疑。柔,柔和,好解,理解起来没人有问题。为了说清“晴柔”,我们先来分析“细流”这个词语的构成规律:这“晴柔”与“细流”在句子中是相对应的一对词。细和流各自都可算作一个单音节词,而细流可以算作一个偏正结构的复合词。按照古诗词格律对应规律,“晴柔”与“细流”对应,则应当把“晴柔”当成一个由“晴”和“柔”组成的偏正结构的复合词。这样一来,难道我们要把它理解为“晴朗的柔和"吗?若如此,那"晴朗的柔和”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打小我读到这首诗,总觉得这"晴柔”是有点问题的。

我不赞同把“晴柔”解释成“晴天里柔和的风光”一一这是今天你在巨大的互联网能查到的唯一的解释。不必去查辞书,你在任何辞书中查不出"柔”有“柔和的风光”的意思的。我们能够想到的是,杨万里为了声律和韵脚,生拉硬拽揉造了“晴柔”这个词。于是“晴柔”成了这首诗绕不过的一个瑕疵,而大家却总想绕过去,生硬地塞给它一个意思。鉴于杨万里于诗界的地位,或许成了至今没有人去质疑他的原因。

用今天的话来说,杨万里这个“晴柔"叫为美而美,为了达到纯粹的美学之功(律、韵)而陷内容于不顾。为了形式美牺牲得也太可惜了。而我们知道,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商隐的《乐游原》并不完全讲究平仄和押韵,但它们都是绝美到顶了的诗歌。诗歌的下在语言,而更在意境。

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此外,泉眼惜细流、树荫爱晴柔,两个句子非常晦涩。尤其是后面一句:树荫-爱-晴柔。

现在来谈谈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杨万里忽然发现了一个小池的美。其实类似这样的诗意情景每个人都有,但只不过杨万里把它写出来了,其他人没人写出来,或者写不出来。杨万里赏心小池,就如同手里把玩一个不厌的精美物器。整首诗的着眼点在一个“小”字上:小池、小的泉眼、细流小到没有流动的声音、小荷,还有,晴蜓也是小的。天气晴明,阳光柔和,树的影子映照在池水中,已有小荷露出水面。这些小微平常的存在的事物惊起了他内心的一丝小微澜,于是他用诗记了下来。

一些人从“才露”、“早已”两词挖出了哲理来。比如有人说,尖尖角比喻新生的事物尤其是新生的年轻人,而蜻蜓比喻赏识他们的角色。这种说法很新鲜,但牵强。我的看法是,联系全诗的语境,这"才”和“早"字没有特别的用意:有小荷的尖角露出了小池的水面,有飞累了的蜻蜓停栖在它的上面。我们知道,后世常常借用杨万里的诗句表达事物已有归属,不过杨万里如果表达的是这个意思,那它就破坏了整首诗的意境,与前两句表达的意思是分裂的。所以杨万里的诗句并没要表达什么哲思。

个人看法,以供讨论。

(歌轻浅读,一条屋有新意。百话茶屋尝试用最轻浅的解释探读诗歌,或许茶屋的轻浅解读能给你带来偶得的新意。谨供参考,欢迎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