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不凡有许多大作家以秋为名写出经典之作。而其中以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更是独领风骚

秋天, 是一个萧条、冷落的季节, 而故都的秋天又显得更特别,在《故都的秋》一文中,郁达夫出神入化地运用了排比。看似信马由缰,随手拈来,再细细琢磨,不禁让人叹服,实乃精心之作。巴金先生曾说:“达夫《故都的秋》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语意畅达,可以说是现代文中运用排比的典范之作。

一是动词性短语构成排比,来表现故都秋的特点,同时抒发作者深远的忧思和孤寂冷落的情感。

故都的秋的排比(故都的秋的排比)(1)

故都的秋的排比(故都的秋的排比)(2)

故都的秋的排比(故都的秋的排比)(3)

1、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上句中, 作者在“ 秋天, 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之后, 笔锋陡然一转, 浓烈的感情犹如决堤的洪流, 随之喷泻而出: “ 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短短十个字的排比句, 便道出了北国秋天的“ 清、静、悲凉” 的特点来, “ 来得” 的反复使用, 舒缓了语气, 为全文笼上了一种感伤的基调

2、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

故都的秋的排比(故都的秋的排比)(4)

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这个句子,“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极写北方秋雨的呈现的特点,极写北国秋雨带来的深味,将读者带入了故都的悲凉环境之中。作者充满感叹,充满情味,津津乐道,可以见出他对故都的秋的深切的眷恋之情。全句将“奇、有味、更像样”三个中心词的间距拉长,让读者在阅读中有充分的回味的余地,同时渲染了气氛,感伤之情由此散发开来。

故都的秋的排比(故都的秋的排比)(5)

3、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三个“觉得”组成排比,隐隐地透出作者悲凉的感觉和心境。故都的景, 故都的物, 无一不勾起作者内心的孤寂之感, 扫过槐树落蕊后 留在地面的痕迹, 竟然也使作家触景伤情, 浮想连翩; “ 细腻” 、“ 清闲” “ 落寞” 由感觉到心态, 详细描述了作家由这一闲景而触发的幽情。这里作者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景物, 将自己的满腔感情巧妙地融人其中, 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是名词性短语构成的排比,来表现故都的秋与众不同之处。

1. 不逢北国之秋, 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 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 西山的虫唱, 玉泉的夜月沁潭拓寺的钟声。

这一句子中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五个偏正性名词短语,回旋往复,像一串珠玑那样,有着明丽轻快的韵律和节奏,列举了北国之秋的多处名胜欲抑先扬, 通过一系列秋色、秋声、秋景、秋物的排比, 从宏观上展示了过去故都秋色的美丽醉人, 使它们与下文现实之秋“ 清、静、悲凉” 特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故都的秋的排比(故都的秋的排比)(6)

2.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通过“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这一组名词短语,表明南国之秋特异之地多,只不过“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3.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用“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一并列铺排短语,将两组事物比喻(类比)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

作了一次纵向比较, 这一长句在对比的同时, 又运用了排比和博喻辞格。对比鲜明而突出, 引人注目, 比喻平凡而奇特, 令人回味无穷, “ 正如” 之后四个整句的并列铺排, 更是从多方位凸现了故都的秋味之淳、之浓、之奇特, 语言富新意。

三是主谓短语构成排比形式,把南国的凉秋与故都的寒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这三个短语,结构相同,动词后面均辅以结构助词“得”,形式整齐划一,有一种整体的美感。作谓语的形容词,“慢”“润”“淡”,表现的南国之秋平淡细腻。作家写这些内容的目的, 是为了反衬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南国的凉秋与故都的寒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从中我们可以品味出它们不同的滋味, 从而领会到作家心目中的秋意。

《故都的秋》中的排比句,相当集中,在这篇文章中运用得恰到好处。词句的反复, 舒缓了语气, 使文章适宜于抒发感伤之情。形式上,具有语言整饬之美,朗读起来又具有音韵之美的同时。使作家压抑在心中的强烈的感情得到了恰如其分的阐发, 从这个意义上讲,排比就成了感情的载体, 以情驭句, 又以句来显情、托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