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评选古代文学史上文武双全的诗人,相信很多人都会投让曹操一票。在很小的时候我们看《三国演义》,看到这个人就心生厌倦。这个人怎么就这么讨厌呢?一心妨碍刘备和诸葛亮的大业。

但是等到长大了以后我们对于这个人的敬重程度要远远超出了刘备等人。曹操曾经被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时代是一个乱世,所以曹操显然就成为了那个乱世。最有名气的奸雄。

历史上最豪壮的四言诗(汉末文武双全之人)(1)

公元189年,当时的曹操只有34岁,却已经独立的率领三千人马讨伐董卓。当时一共集聚了多达十八支联军,最终却搞得四分五裂,让当时一心很想做出点成绩的曹操十分不满。而在这个时候他写出的一首古诗,也就更加体现出了他内心世界的豪迈。且看: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历史上最豪壮的四言诗(汉末文武双全之人)(2)

这首古诗的题目是《 蒿里行》,是曹操很有名气的一首古诗。我们对于这首古诗最熟悉的一句应该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反映出了那个时代战火四起生灵涂炭的人间惨状。

东汉末年确实是一个乱世,各路军阀再加上各方不同的势力彼此间相互征战,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作为一个有野心的政治家,曹操是想做出一些成绩的,至少想要实现统一。他讨伐董卓,不过是牛刀小试,很遗憾的是最终这些人作鸟兽散。

历史上最豪壮的四言诗(汉末文武双全之人)(3)

这其中的不满在曹操的这首古诗当中有着非常明确的体现。“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且当时讨伐董卓的各路联军都是“义士”,而董卓就是那个“群凶”的代表。大家齐心协力“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一同要讨伐董卓这个逆臣贼子。

但是后来,这各路军队之间产生了间隙。“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内部矛盾爆发,各队伍之间相互观望都有自己的打算,甚至“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甚至为了各自的利益自相残杀,一片混乱。

历史上最豪壮的四言诗(汉末文武双全之人)(4)

而其中最有势力的是袁绍和袁术兄弟二人,他们两个人“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杀伐不断,使得打击董卓的联军受挫严重,曹操的雄心也无处施展。由此所带来的结果就是“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这些士兵门常年征战铠甲都没有脱下来的时候,以至于都生出了虱子,普通人更是因为战乱而大批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多么让人感觉到悲哀。“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100个老百姓当中经历这场战乱,最多也只能存活一个想到这里,就让人非常感慨。

历史上最豪壮的四言诗(汉末文武双全之人)(5)

34岁的曹操是那个时代很有大局观的一个人,他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战乱对于国家和老百姓的影响。但是很遗憾的是,当时的他羽翼还没有丰满,也没有办法从根上解决这个问题。不过这首古诗所产生的社会现实以及曹操本人的战争经历,已经最大程度的刺激了他的雄心,最终促使他成为乱世之奸雄。

柏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把钱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图片原作者对本文的贡献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