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府姓卞的牛医,有个女儿,小名叫胭脂。胭脂聪明又美丽。她父亲很疼爱她,想把她许配给书香门第,但是那些名门望族却嫌卞家出身低贱,不肯和他家结亲。因此,胭脂已长大成人,还没有许给人家。卞家对门厐家,他的妻子王氏,性格轻浮爱开玩笑,是胭脂闺房里闲聊的朋友。有一天,胭脂送王氏到门口,看见一个小伙子从门前走过,白衣白帽,很有丰采。胭脂见了,动了心,美丽的眼睛盯住了看他。小伙子低下头,急急走了过去。他走远了,胭脂还是望着他的背影。王氏看出她的心思,开玩笑说:“象姑娘这样的聪明美貌,如果配上这个人,那才称心呢。”胭脂两颊涨红了,羞羞答答不说一句。王氏问:“你认识这个小伙子吗?”胭脂说:“不认识。”王氏说:“他是南巷的秀才,叫鄂秋隼,父亲是举人,已经死了。我从前和他家是邻居,所以认识他。现在身上穿着白衣服,因为他妻子死了还没脱孝。姑娘如果有心,我去带信,叫他找媒人来说亲。”胭脂只不开口,王氏笑着走了。

过了好几天,得不到王氏的音讯,胭脂疑心王氏没有空闲到鄂秋隼那里去,又疑心人家做官的后代不肯俯就,想来想去,悒悒不乐,思想里丢不开那个人,非常苦恼,渐渐地不想吃东西,病倒在床,神情疲困。正好王氏来看望她,见她病成这样,就追问她得病的根由。她回答说:“我自己也不知道。自从那天和你分别以后,就觉得闷闷不乐,生成了这病,现在是拖延时间,早晚保不住性命了。”王氏低声说:“我的男人出门做买卖没有回来,所以没有人去带信绐鄂秀才,你生病,不是为了这件事?”胭脂红着脸,好久不开口。王氏开玩笑说:“如果真为这件事,你都病成这样,还有什么顾忌的?先叫他夜里来一次聚一聚,难道他会不肯?”胭脂叹口气说:“事情到这个地步,已经顾不上羞耻了。只要他不嫌我家低贱,马上派媒人来,我的病自会好;如果偷偷约会,那万万不可以!”王氏点点头,就走了。

聊斋之胭脂定海神珠(聊斋之胭脂慧太守明察断冤案)(1)


王氏在年轻时就和邻居的书生宿介有私情。出嫁以后,宿介一打听到她男人出门到外地,就要来和她叙旧交情。这天夜里,正好宿介来,王氏就把胭脂说的当作笑话讲给他听,还开玩笑地叫他转告给鄂秋隼。宿介向来知道胭脂长得俊俏,听见了心中暗喜,认为有机可乘。本想和王氏商量,又怕她吃醋。他就假当无心,用话打听胭脂家里房屋路径,问得很清楚。第二天夜里,宿介翻墙进入卞家,直到胭脂卧室外面,用手指敲窗。胭脂问:“是谁?”宿介回答:“我是鄂秋隼。”胭脂说:“我想念你,为的是终身,不为一夜。你如果真心爱我,只应该早些请媒人来我家,如果说要私下里不正经,我不敢同意。”宿介假装答应,苦苦要求握一握她的手作为定约。胭脂不忍心拒绝他,勉强起床开房门。宿介急忙进门,就抱住了她要求相爱。胭脂没有力气抗拒,跌在地上,上气不接下气。宿介马上拉她起来。胭脂说:“你是哪儿来的坏坯子,一定不是鄂秀才。如果是鄂秀才,他是温柔文静的人,知道了我生病的根由,一定会爱怜体恤我,哪会这样粗暴的!你若是再这样,我就要喊叫,结果坏了品行,我和你都没有好处!” 宿介恐怕自己冒名顶替被识破,不敢再勉强,只是要求约定下次再会面的日期。她约定到结亲那一天。宿介说,那太久了,再请她说个日子。她讨厌他纠缠不清,就约定等她病好以后。宿介要她给个凭证,胭脂不肯。宿介就捉住她的脚,脱下她一只绣花鞋出房门。胭脂叫他回来,对他说:“我已经把身体许给你了,还有什么舍不得的。只是恐怕事情弄僵,给人讲坏话。现在,绣花鞋已经到你手里,料想你是不肯还我的。你将来如果变心,我只有一条死路!” 宿介从卞家出来,又到王氏那里去过夜。睡下以后,心里还想着那鞋子,暗地里摸摸衣袖里,鞋子竟不见了。马上起来点灯,抖衣服搜寻。他问王氏拿没拿他的东西,王氏不睬他,就疑心王氏把鞋藏了。王氏见他急成这样,故意笑他让他疑心,逗他讲明白。宿介知道隐瞒不住,就把实情都说给她听。讲完,就打着灯笼在门外各处找,还是找不到。他心中懊恼,只得回房睡觉,私想幸而深夜没有人看见,那只鞋掉了,一定还在路上。一清早起来出门去找,到底没有找到。

聊斋之胭脂定海神珠(聊斋之胭脂慧太守明察断冤案)(2)


先前,街坊上有个叫毛大的,游手好闲,没有职业,曾经勾引过王氏,没有得手。他知道宿介和王氏私通,总想捉住他们来胁迫王氏。这一天夜里,毛大走过王氏门口,推推门,门没有闩上,他就偷偷走进去。刚到窗外,脚下踏到一样东西,软绵绵的。抬起来一看,是汗巾包着的一只女鞋。他伏在窗下偷听,听到宿介讲拿到这鞋前后经过,听得很清楚。他高兴极了,就抽身出来。过了几夜,毛大夜里爬墙进入到胭脂家。因为不熟悉门户,错撞到卞老汉屋里。老汉向窗外张望,看见一个男人,看他那副样子,知道是为他女儿而来的。老汉满心忿怒,拿起把刀赶出来。毛大一见,大吃一惊,反身就逃。刚要爬上墙,卞老汉已经追到,毛大急得无处可逃,回过身来把老汉手里的刀夺过来。胭脂的娘也起来了,高声喊叫。毛大逃不脱,就用刀杀死了老汉,翻墙走了。胭脂的病已经好了一些,听见闹声,才爬起床出来。娘和女儿一起打了灯笼一照,只见老汉头脑开裂,已经说不出话来,一会儿就断气了。在墙脚根拾到一只绣花鞋,一看,是胭脂的鞋。老太就逼问女儿说是怎么回事,胭脂哭着把过去的事告诉了娘,但是不忍心连累王氏,只说是鄂秋隼自己上门来的。

天亮之后,告到县里。县官派人拘捕鄂秋隼到案。鄂秋隼为人拘谨,不会讲话,年纪十九岁了,看到生人又羞又怯象个大姑娘,被捕后吓得了不得,上公堂,不知说什么好,只会发抖。县官看他这样,格外相信他杀人是实,对他用重刑。这个书生受不了刑罚痛苦,就这样屈打成招。犯人解到府里,审堂时又象县里一样,严刑拷打。鄂秋隼冤气冲天,每次—土堂,想要和胭脂当面对质,到碰面时,胭脂总是大骂,骂得他不敢说话,有口难分,这样,就被判处死刑,官司一次次复审,经过了好几个官员的手,大家认为判决没有错。

聊斋之胭脂定海神珠(聊斋之胭脂慧太守明察断冤案)(3)


此后,这公案交给济南府复审。当时,济南太守是吴南岱。他一见鄂秋隼,不象个杀人凶犯,心里疑惑。他就私下叫人慢慢地问他,让他说出全部经过。听到这些话以后,吴太守更相信这鄂秋隼是冤枉的。他考虑了好几天,才开庭审问。先问胭脂:“那天夜里你和鄂秋隼订约以后,有人知道这件事吗?”胭脂回答:“没有人知道。”“开头那天你看到鄂秋隼走过家门时,你旁边有人吗?”回答也是:“没有人。”又叫鄂秋隼上堂,先用好话安慰他,叫他好好讲。鄂秋隼说:“那天走过她家门口,只见我旧邻居王氏和一个少女出来,我就急忙走开了,并没有和她说一句话。”吴太守就呵斥胭脂:“刚才你说旁边没有人,怎么出来个旧邻居王氏呢?”立刻要对她用刑。胭脂害怕了,就说:“是有个王氏在旁,但是,事情和她无关。” 吴太守退堂,下命令拘捕王氏。几天之后,王氏拘到。太守不让王氏和胭脂见面说话,立刻升堂审问。他问王氏:“杀人凶手是谁?”王氏回答:“不知道。”太守骗她:“胭脂已经招供,说杀死卞老汉的事,你全部知道,你怎么还不招!”那妇人大叫起来,“冤枉啊!那丫头自己想男人,我虽然说了做媒的话,不过是开玩笑罢了。她自己让奸夫进门,我怎么知道!”太守再细细审问,王氏才讲出前前后后开玩笑讲过的话。太守又叫胭脂上堂,怒冲冲问:“你说王氏不知情,现在她怎么自供说为你做媒啊?”胭脂哭着说:“自己不长进,让老父惨死,官司结案不知要到哪一年,去连累别人,心中不忍啊!”太守问王氏:“你对胭脂说了玩笑话之后,曾经告诉过谁?”王氏供:“没对谁说过。”太守发怒说:“夫妻在床上,什么话都会讲,怎么说没有对人讲过?”王氏供:“我男人出门在外,长久不在家了。”太守说:“凡是戏弄别人的,都笑别人愚笨,来夸耀自己聪明,你说没对一个人讲过,骗谁?”下令夹她十个指头。王氏没法,只得供出:“曾经和宿介讲过。”于是太守下令释放鄂秋隼,拘捕宿介。宿介拘到,在审问中,他供:“杀人的事,不知情。”吴太守说:“和下流女人一起睡觉的决不会是好人!”用大刑拷问。宿介就供出:“骗胭脂,是事实,但是绣花鞋丢失以后,就不敢再去了。杀死人,实在不知情。”太守说:“翻墙头的人,什么事干不出来!”再用刑。宿介熬不住刑,只得招供杀了人。口供上报,没有人不称赞吴太守精明能办案。铁案如山,宿介只等秋后伸颈处决了。但是那宿介虽然行为不检点,倒是个山东才子。他听说学使施愚山的才能是人人称颂的,又爱护有才能的人,他就写了状子,托人呈送给学使,说他是冤枉的。状子上词句沉痛悲惨。施学使把这案子的招供材料调来,反复阅读研究。他拍了桌子说:“这个书生真是冤枉的!”他就商请抚台、臬台,把这案子移给他再审。他问宿介:“那绣花鞋掉在哪里?”宿介供:“忘记了,但我敲王氏门的时候,还在袖子里。”学使回头问主氏:“除了宿介,你还有几个奸夫?”王氏供说:“没有。”学使说:“淫乱的妇人,哪会只姘一个?”王氏又供:“自己和宿介,年轻时就来往,所以不能拒绝他。以后不是没有想勾引我的,但是我实在不敢顺从他们。”要她指出勾引她的是哪几个人,她说:“同街坊的毛大,曾经几次来勾引,我几次都拒绝他的。”学使说:“怎么会忽然清白起来了?”叫人用鞭子打。那女人趴在地下只管磕头,额上全是血,竭力分辩是没有另外的奸夫,才不追问了。又问她:“你男人远出外地,难道没有借口什么事到你处来的人?”王氏说:“那是有的,某甲、某乙,都因为要借钱给我,送东西给我,曾经来过一二次。”

那某甲某乙都是街上的二流子,都是对这女人有意,还没有做出什么来的。学使把他们的名字也都记下,下令把这几人全都拘捕,听候审问。人犯全部传到之后,施学使带了人犯到城隍庙,叫他们都跪伏在香案前面,对他们说:“前几天我梦见城隍菩萨,他告诉我,杀人犯就在你们四五个人之中。现在你们面对城隍,不要说假话,如果能自首,可以宽大量刑;如果说假话,查出来就法不轻饶!”几个人异口同声,都说没有杀过人。学使下令把刑具搬来放在地上,叫人把人犯头发扎起,衣服脱去,准备用刑。他们齐声叫冤枉。学使就叫人把刑具撤去,对他们说:“既然你们不肯招认,那就要请菩萨来把凶手指出来!” 他叫人用毛毡被褥把大殿的窗户全部遮住,不让漏一点光线。把人犯的背都袒露着,赶到暗室里,给他们一盆水,叫他们先洗洗手,分别用绳子拴在墙下,命令他们:“面对墙壁站好,不准动。杀人凶手,城隍菩萨会在他背上写字的。”关了一会儿,把他们叫出来,查看每个人的背脊,指着毛大说:“这是杀人的凶手!” 原来施学使先叫人把灰涂在墙上,又叫人犯在煤灰水里洗手,那凶手伯菩萨在他背上写字,把背靠在墙上,所以背上沾上了灰色;临出来,又用手掩住背脊,背上又沾上了煤烟色。学使本来疑心毛大是杀人犯,这样就证实了。把他用了重刑,他就把杀人前后经过如实招供了。最后,施学使判道:

“宿介:走了盆成括耍小聪明而招致杀身之祸的老路,得了个像登徒子那样好色的名声。就因为他与王氏两小无猜,竟然像夫妻一样同床而眠;又因王氏泄露了胭脂的心事,他竟占有了王氏还不满足,又打胭脂的主意。

他学将仲子翻墙越园,就像飞鸟轻轻落地;他冒充鄂生来到闺房,竟然骗得胭脂开门;动手动脚,竟然不要一点脸皮;攀花折柳,伤风败俗,丢尽了读书人的品行。幸而听到胭脂病中的微弱的呻吟,还能顾惜;能够可怜姑娘憔悴的病体,还没有过份狂暴。从罗网里放出美丽的小鸟,还有点文人的味道;但脱去人家的绣鞋作为信物,岂不是无赖透顶!像蝴蝶飞过墙头,被人隔窗听到了私房话;如同莲花落瓣,绣鞋落地后,就无影无踪。假中之假因此而生,冤枉了鄂生之外,又冤枉了宿介有谁相信?天降大祸,酷刑之下差点丧命;自作自受,几乎要身首分离。翻墙越穴,本来就玷污了读书人的名声;而替人受罪,实在难消胸中的冤气。因此暂缓鞭打,以此抵消他先前受的折磨。姑且降为青衣,留一条自新之路。

像毛大这样的人,刁诈狡猾,游手好闲,是街坊里的流氓无赖,勾引邻家女人遭拒绝,还淫心不死;等着宿介进了王氏家中,鬼主意就顿时产生。推开王氏的家门,高兴地随着宿介的足迹进入院内,本想捉奸,却听到了胭脂的消息,妄想骗取美丽的姑娘。哪里想到魂魄都被鬼神勾去,本想进胭脂闺房,却误入卞老汉之门,致使情火熄灭,欲海起风波。卞老汉横刀在前,无所顾忌;毛大却走投无路,转而夺刀杀人。本来想冒充他人骗奸胭脂,谁知却夺刀丢鞋,自己逃脱却使宿介遭殃。风流场上生出这样一个恶鬼,温柔乡哪能有这样的害人精?必须立即砍掉他的脑袋,以快人心。

聊斋之胭脂定海神珠(聊斋之胭脂慧太守明察断冤案)(4)


胭脂:还未定亲,已到成年,以嫦娥般的美貌,自然会配上容貌如玉的郎君。本来就是霓裳舞队里天仙中的一员,又何必担心金屋藏娇?然而她却有感到《关睢》的成双成对,而思念好的郎君;以至于春梦萦绕,感叹年华易逝,对鄂生一见倾心,结想成病。只因一线情思缠绕,招来群魔乱舞。为了贪恋姑娘的美貌,宿介、毛大都恐怕得不到胭脂,好像恶鸟纷飞,来冒充鄂秋隼。结果绣鞋脱去,差点难保住少女的清名,棍棒打来,几乎使鄂生丧了命。相思之情很苦,但相思入骨就会成为祸端;结果使父亲丧命于刀下,可爱的人竟成了祸水。能清正自守,幸好还能保持白玉无瑕;在狱中苦争,终于使案件真相大白。应该表扬她曾拒绝宿介入门;还是清洁的有情之人;应该成全她对鄂生的一片爱慕之情,这也是风流雅事。便让你们的县令,做你的媒人。”这个案子一结,远近都流传开了。

自从吴太守审讯以后,胭脂才知道自己冤枉了鄂生。在公堂下相遇时,满面羞愧,热泪盈眶,像有一肚子痛悔、爱恋的话而无法说出口。鄂生为她的爱恋之情所感动,爱慕之心也特别深。但又考虑到她出身贫贱,而且天天出入公堂,为千人指万人看,怕娶她被人耻笑。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判词宣布后,才定下心来。县官为他送了聘礼,并派吹鼓乐队迎娶胭脂到了鄂家。

异史氏说:“当心啊!审理案件不能不慎重啊!即使你已经查处了由甲替乙顶罪是纯属冤枉,可是又有谁能够能想到乙也是在为丙顶罪,也是纯属冤枉的呢?尽管案情扑朔迷离,但是一定有它的漏洞和矛盾,假如不明察秋毫,是永远也不能明白的。唉!大家都敬佩聪明智慧的人断案英明,却不知道技术高超的工匠的用心良苦啊!世上有居于百姓之上的那些官员,整天下棋来打发日子,或者把头缩在被窝里面理事,下面百姓的疾苦,根本不去过问。到击鼓升堂、开庭审案的时候,又高高在上,对公堂下的伸冤的人只会粗暴地使用板子枷锁等刑法来逼迫他们承认,怪不得在这样不见天日的统治下会有那么多不能平反的冤假错案啊!”

愚山先生是我的良师。起初跟他学习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小孩子。我经常看见他夸奖学生,兢兢业业怕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学生受到一点委屈,他都心疼的呵护,从来没有过在学堂上狐假虎威、恐吓学生。愚山先生真是宣传圣贤之道和维护佛法的人,他不仅是一代宗师,而且评论文章公正,不让读书人受到委屈。他爱才胜过自己的生命,更不是以后的一些故意装腔作势、只作肤浅文章的人能比得上的。曾经有一个考场考试的名士,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宝藏兴焉”,把隐藏在深山里的寺庙错写成在水边。抄完卷子后才恍然大悟,自己认为一定会被淘汰,就接着在试卷后边写了一首词:“宝藏在山间,误认却在水边。山头盖起水晶殿。瑚长峰尖,珠结树颠。这一回崖中跌死撑船汉!告苍天:留点蒂儿,好与朋友看。”愚山先生评阅试卷时看到这儿,拿起笔和了一首词:“宝藏将山夸,忽然见在水崖。樵夫漫说渔翁话。题目虽差,文字却佳,怎肯放在他人下。常见他,登高怕险;那曾见,会水淹杀?”这也是愚山先生风雅的一个有趣的传闻,爱惜有才华之人的一件趣事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