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有新人#

核心提示:DNA是生物的唯一遗传信息。全世界人的遗传信息都是来自“唯一亚当”。遗传信息包含“物质”遗传信息和“非物质”遗传信息:物质遗传信息产生人的身体,是“甚好”的;非物质遗传信息产生了人的天性、情感等等,有好的(如良知、爱心、是非、美善、丑恶的分辨等)、有坏的(“罪从一人入了世界”,人皆有之的“罪性”所表现出的“罪行”,如自私、骄傲、嫉妒、淫乱等)。

一.人类的善和恶从哪里来?

1.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

中国有两个对立的传统哲学观点:“人之初,性本善”和“人之初,性本恶”。前者来自2千3百多年前的孟子;后者来自比他晚生60年的荀子。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

到底哪个论点正确呢?我们还是先看看他们的本意。

他们所说“人性本善”、“人性本恶”可以这样注解:‘人’指所有的人;‘性’指人的性情、天性,也就是人类的“非物质遗传信息”;‘本’是指本来、生就;善和恶不用注解。

其实,他们看到了共同的一面,就是人的“性情、天性”有很大部分在出生时就存在了。其中有善、也有恶,都是来自遗传。这种遗传没有民族和高低贵贱之分,是中国各民族的共性,也是世界各种族的共性。人类的“人之初”都没有区别。

你一定认为:这还用说吗?谁会反对呢?

然而,有一个英国人就认为,世界各地的民族,“人之初”有着巨大的区别。他们分别从各地的猿类进化而来,进化的程度都不相同,若干年后会有一些落后的民族被淘汰。持此观点的就是达尔文,其理论就是进化论。

2.“人之初”的非物质遗传信息的源头在哪里?

亚当理论和夏娃理论表明全世界人都是15万年前一对父母的后裔。人类男女常染色体没有区别,常染色体包含29亿DNA编码序列的一致,说明全世界人都是一个男人的后代,第一个女人是出自第一个男人。从非洲考古的发现和DNA编码的证据,都确定这位男子大约出现在25万年前的非洲大峡谷地区,他就是由DNA编码推导出来的“唯一的亚当”。

现代分子生物学认为,每一个人身体中的遗传信息,在受精卵时就已经确定了。从DNA来看,这种遗传信息分别来自父母。父母各30亿DNA编码中的遗传信息中,物质的遗传信息产生了下一代的身体;非物质的遗传信息传递了看不见的、却又能表现出来的善与恶。

总之,人类的物质的和非物质遗传信息的源头,都是来自那位“唯一的亚当”。

二.人类遗传信息的传递

下图使用了计算机专业常用的框图,说明人类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框图中显示第N代生命信息来源于父母,也表达了他/她向下一代的输出信息。框图内部,我们可以将遗传信息划分为三大部分:

人之初性本善真的性本善吗(生命探索01人之初)(1)

(1) DNA包含的物质遗传信息:框图内最左边是“基因”所包含的信息。是这类信息制造了我们身体的氨基酸和蛋白质,形成了人体。按照目前生物学的认识,人体大约有3万个基因,每一个基因大约包含几百到几千个DNA编码。 3万个基因包含了人类DNA编码3%的数量。有人定义:“基因是一段有遗传效应的DNA”,这是一个概念混淆的定义,如果那样,就不是3%的数量了。

(2) DNA包含的调节控制信息:必须看到许多工作,如基因转换为氨基酸和蛋白质;同样的基因,分化为不同的细胞;细胞分裂和分裂时DNA的复制; 减数分裂和联会等等,这一切过程必然有完善的控制信息在指挥,这类信息也必然存在于DNA编码之中。所谓的指挥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信息”,只是这类信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3) DNA包含的非物质遗传信息:非物质遗传信息给予了我们智慧、天性、情感(物质的遗传信息产生了我们的身体)。

全世界人,这三类DNA遗传信息都是一致的,差别小于千分之一。因此,医药、医治、输血、器官移植等,全人类都是通用的。也不需限制婚姻种族匹配,不同民族通婚都能够生子、生孙。仅仅这些就足以说明全世界人,都有相同的遗传信息,都来自同一对父母。

一代人的输入信息,仅仅包含在肉眼看不见的染色体和线粒体DNA编码中,却能生长出有灵有肉充满活力的人。这一切的信息又是源自第一个人,实在奇妙无比!

目前,只有很少的生物界人士,能够认识到DNA中还包含基因之外的两大类信息,生命并不仅仅是蛋白质。 DNA既是遗传信息的“表达体”(软体),又是“信息”的承载体(硬体) 。只有将生物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结合起来,才能够充分理解DNA编码的意义以及它进行的工作。

如果DNA仅仅只有基因产生蛋白质这样的物质性的遗传信息,人的智慧、理性、情感从哪里来?DNA只能编制出一个无灵性的肉体,人与动物就没有区别。

三.唯一的遗传信息-DNA编码

人类所有遗传信息都来自DNA编码,人类DNA编码的差异,只是在DNA编码自身复制过程中,由随机突变产生。平均每复制10亿个DNA编码,才有一个突变产生。而能够遗传DNA突变并不因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如果遗传信息在遗传过程中,会受到人体外界因素的干扰,那么全世界人DNA编码差异就不只是千分之一了。保证DNA编码遗传的单纯性,和人类的繁衍生理机制有关。

1. 人类生命的30厘米

您也许不知道,产生卵子的卵原细胞和产生精子的精原细胞,并不是在人的青春期才产生的,它们早已在女孩和男孩胚胎时期,就存在于他们的卵巢和精巢之中了。

(1) 母系遗传DNA编码的历程—从卵巢到卵巢

当女子发育成熟之后,每一个月会有一个次级卵母细胞从卵巢中释放出来,进入输卵管,等待受精。如果能有一个精子进入了卵子,卵子就会完成减数分裂,并和精子的细胞核结合,实现受精的过程。一个新的生命就开始了!

人之初性本善真的性本善吗(生命探索01人之初)(2)

然后,受精卵进入有丝分裂过程,一个变两个,再变4个、8个等等。与此同时,它也在逐渐向子宫前进。在受精后第6-7日,受精卵开始在子宫内膜上着床,并在子宫中逐渐发育成婴儿。这一路整个行程,大约是30多厘米的距离。

有趣的是如果这个新生命是女婴, 在受精后第8周的胎儿时期,女性为生产下一代的全部卵原细胞和由它发育成的初级卵母细胞就已形成,被安置在女婴的卵巢中了。在女婴出生前,直到少女时期,初级卵母细胞一直处于安静的休眠期。女婴成长中,其它的细胞都在不断地进行有丝分裂,进行各种细胞分化,而“安静地等待”在卵巢中的初级卵母细胞,却都不再参于。

在女婴出生并长大成人后,初级卵母细胞才会苏醒。那时,另一代的生命过程将要开始了,人类一代代的繁衍就是这样严格地一次次的重复。卵巢中的初级卵母细胞,即使女婴出生以后,也不必像身体的其它细胞那样,要经受各种优劣环境的影响。因此,自然环境、生活环境都不会改变到卵巢中下一代DNA编码序列。

这一段由母亲卵巢中的卵子到女儿胚胎内的下一级卵原细胞的30厘米左右历程、8周时间,就是母系遗传DNA编码一代经历的全部旅途和历史。一代代的遗传,就像一条连环的铁链,完全在一代代母亲的腹内,完成了DNA遗传的交接。从人类最早的女性祖先夏娃到现在约有一万代的遗传,也就只是一万个30厘米历程。

(2) 父系遗传DNA编码的历程—从精巢到精巢

如果受孕是由于含Y染色体的精子,就会产生男婴。受精卵以后的过程和女婴是一样的,在男婴胚胎的精巢中,也已经生成了大量的精原细胞。男性的一生中,精原细胞几乎具有无限供应的能力。与女婴一样,从他成长为胚胎,直到出生、到老死,身体其它部位的细胞继续发生的有丝分裂、分化,或突变产生的疾病都不再与他的精子遗传有关,也不会传给下一代。

(3)卵子和精子不会衰老

人类每个染色体的末端,都有一段DNA编码“TTAGGG”的重复序列,叫端粒。不同的细胞的染色体端粒,这6个编码有500到3000次的重复。细胞分裂一次,染色体DNA的复制就让端粒缩短一点。一旦端粒消耗殆尽,细胞将走向凋亡,这也是人类生命有限的重要原因。奇妙的是无论人有多年轻、多年老,精细胞和卵细胞的染色体的端粒长度都是一样的。因此,70岁和20岁的男人生的子女可以有同样的寿命,由此也可以看到,精细胞和卵细胞是不受外界打扰的。

每一代DNA编码突变数量很小,大约是DNA编码总数的一千万分之0.5左右。这些突变基本上都是在那30厘米历程中,在受精卵细胞的几十次分裂、DNA复制过程中产生的。一万代的遗传,就产生了千分之0.5的差异。人们与最早祖先的差异是千分之0.5,相互之间的差异是千分之一,这和人类DNA编码差异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

这里遗传信息的变化和差异,对于人类DNA中包含的物质的遗传信息和非物质的遗传信息,都是同等的。

2. 非物质遗传信息的证据

怎样能够证明人类在DNA上有非物质遗传信息呢?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的双生子研究(The Minnesota TwinsProject)结果给出了答案。DNA编码序列最一致的人是同卵双胞胎,他们之间大约只有600多个DNA编码的差异。研究者们测试了几百对的同卵双胞胎,无论是由同一个或不同家庭抚养,他们不但外表相似,而且IQ值和性格的测试结果也十分相近。显然,这是同卵双胞胎有非常相近的DNA非物质遗传信息的表现。而二卵双胞胎的情况就和普通的兄弟姊妹是一样的,他们之间的DNA差异,主要是由于精子和卵子在减数分裂产生过程中,染色体有非常多的随机组合,形成了对父系和母系遗传信息的不同的继承。

四.遗传信息不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1.只有DNA复制时的突变,才会在DNA遗传上留下印记

从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到,自然条件只对人出生以后的成长有关系,并不能影响一代代DNA的遗传。只有在那“30厘米历程中”中的DNA突变,才会成为向下一代遗传的信息。说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促进了进化,是没有根据的。人类繁衍中,仅仅因为DNA编码的随机突变,产生了人们之间的差异,能够分辨出不同的个人。这就是为什么,人类无论是肌体和生理的差异都十分微小,非物质遗传信息差异同样也十分微小。

2.关于表观信息

有人用“表观遗传信息”,来反对“DNA是生物的唯一遗传信息”这个科学事实。表观遗传信息学的产生,是因为看到“同样染色体DNA序列的细胞核,却分化成不同的细胞”,就认为应该在DNA序列之外,还有“引起基因表达的一种遗传信息”。他们称其为“表观遗传信息”,这种想法由来已久,并非新的发现。如果认为有表达基因分化的信息存在于DNA编码序列之中,这是很正确的,问题在于他们往往认为这样的信息存在于染色体的DNA序列之外。

几十年来的寻找,并没有得到确凿的证据。如果是以染色体以外的方式进行遗传,它是以什么样的编码来表达信息?它们是以什么物质为载体?在细胞分裂成为两个时,又是什么因素在指挥着他们复制成为两个相同的载体?它们在染色体之外,又如何能指挥着染色体的工作?

当前更多的分子生物学家认为:“一个完整的基因,不但包括编码区,还包含编码区两端长度不等的特异性序列,它们虽然不编码氨基酸,却在基因表达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称这样的“特异性序列”为“编码区之外的对编码区转录功能所必要的‘非编码的调控区’。”

简而言之,所谓的“表观遗传信息”,只能是DNA编码所包含的全部信息中的一个部分。

事实上,染色体的复制和复制时纠错的机制;细胞分裂时,一根根垂丝,拉着一条条染色体趋向了细胞的各个中心体,指挥细胞中部收缩、分裂,形成两个细胞;以及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两条染色体DNA编码对齐,再实现相等DNA片段序列的交换; 如此众多奇妙的工作,都是在DNA编码命令下执行的。如果把这些都看成是DNA编码之外的遗传信息在控制,就有无数的特别的遗传信息了。

3. 综上所述,以下基于外部表观信息的说法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1) “人的社会环境与生活习性,可能会在遗传物质DNA上打上某种烙印,影响后代” 。

其问题在于:人的社会环境与生活习性,不会引起承担遗传的DNA编码特别的突变,也就不可能打上DNA的烙印,影响后代。

(2) “同性恋性取向的遗传学研究,近些年有许多进展与发现。简单说,就是性取向有来自基因遗传、胚胎发育、后天环境多方面的影响”。

其问题在于:“基因”仅仅是编码氨基酸的DNA的片段,是有关身体肌体组成的因素,它不可能影响到非物质遗传信息。更令人不解的是如何能将胚胎发育与同性恋性取向拉上关系。

(3) “表观遗传学研究表明,男同性恋者的母亲,其两条性染色体X之一随机失活的随机程度,低于没有男同性恋者的母亲。”注释

问题在于:表观遗传学本身就没有可靠的分子信息层面的依据。如果有人说看到了同性恋的遗传信息,那完全是虚假的。如果在X染色体上看到了这样信息,请拿出DNA编码显示的直接证据。

“基因”和DNA编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任何物质性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遗传信息,都会在生物的肌体上有所表现。同性恋没有在身体构造和生理机能上有任何特别的表征,因此与基因以及由基因产生的蛋白质生成链无关。不可能在“基因”的DNA编码(框图的物质性遗传信息)上找到依据,也不可能经由“基因”的DNA编码序列片段途径发生遗传。

人的社会环境与生活习性,无论在DNA物质的和非物质的遗传信息上,都不会留下痕迹。否则,皇族的后代就会有皇族的遗传信息,而贼的儿子就会有贼的烙印。

五.人之初,善与恶皆有之

现在回到最前面问题,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因为DNA编码都是来自“唯一亚当”,所以物质的和非物质遗传信息都是来自于他。从人类身体(物质的)来看,显然是“甚好”的。从非物质的遗传信息来看,有善也有恶。人们比任何其它生物都聪明,有许多美好善良的品格。但也必须承认,人内心深处存在不好的意念或称为“罪性”的部分。

正如圣经上所说,“罪从一人入了世界”,人的罪性是客观存在的,谁也不要笑谁。因为罪性就会产生罪行。问题不在于有罪的意念甚至罪的行为,而在于认罪与悔罪。只要认罪、悔改,接受主基督的救赎,就能成为一个新造的人——

“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

continue

※《生命探索》 系列共4篇文章,望关注是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