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形状:球体→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半径差21km)

大小:极半径---6356千米 赤道半径---6378千米 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km→赤道上经度1°相差约111km。

2经纬线与经纬度2.1经纬线的特点

名称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间隔

位置关系

经线

半圆

都相等

南北方向

任意两条纬线间的间隔处处相等

相交于南北极

纬线

圆圈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

东西方向

任意两条经线间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向两级递减

互相平行

由上表可知:

名称

起点

范围

度数大小(度)

表示字母

度数增大方向

半球划分

北纬

赤道

赤道以北

0~90

N

向北增大

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南纬

赤道

赤道以南

0~90

S

向南增大

(2)经度的特点(如下表)

名称

起点

范围

度数大小(度)

表示字母

度数增大方向

半球划分

东经

本初子午线

本初子午线以东

0~180

E

向东增大

以20°W和160°E的经线圈为界。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东半球;

西经

本初子午线

本初子午线以西

0~180

W

向西增大

2.3纬度的判断

由上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北纬向北度数是增大的,南纬向南度数也是增大的;东经向东度数是增大的,西经向西度数也是增大的。反过来其结果也是成立的,也就是说度数向哪个方向增大就是相应的经纬度。具体地说有这样的规律:度数向北增大的是北纬,度数向南增大的是南纬;度数向东增大的是东经,度数向西增大的是西经。

下图中:说出A、B、C的经纬度。

2.4经纬线中的“十字线”

1.赤道(即0度纬线):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是南纬和北纬的分界线,也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2.北回归线(北纬23.5度):是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这一天北半球的白昼时间最长。是北温带和热带的分界线。

3.南回归线(南纬23.5度):是太阳直射的最南界线,这一天北半球的白昼时间最短。是南温带和热带的分界线。

4.北极圈(北纬66.5度):是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分界线,此线以北有极昼极夜现象。

5.南极圈(南纬66.5度):是南温带和南寒带的分界线,此线以南有极昼极夜现象。

6.本初子午线(即0度经线):是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此线以东是东经,以西是西经。

7.180度经线:东经180度和西经180度这两条经线是重合在一起的,合称180度经线,因此,此线以东是西经,以西是东经。

8.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国际上规定,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是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线。准确地说,西经20度向东到东经160度的范围属于东半球,西经20度向西到东经160度的范围属于西半球。

下图中,ABCD的坐标以及A分别在BCD的什么方位?

初一地理经纬网知识梳理(七年级地理重要知识点)(1)

3依据经纬度确定的地理事象

分界线

一般方法

简便方法

根据经度的值确定

东西半球

20°W和160°E的经线圈

20°W-0°-160°E为东半球,160°E-180°-20°W为西半球

经度<20°为东半球,20°<经度<160°时,东经为东半球,西经为西半球;经度>160°时为西半球

所在时区

每隔经度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

7.5°W-7.5°E为中时区,向东向西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各划分出12个时区

经度/15其商四舍五入取整,所以整数为时区数,其值为0时为中时区;东经为东时区,西经为西时区

东西十二区

180°经线

172.5°E-180°为东12区,172.5°W-180°为西12区;自东12区向东进入西12区,区时相同,日期要减一天;自西12区向西进入东12区,区时相同,日期要加一天;国际日期变更线避免通过陆地,因此不完全与180°经线重合

根据纬度值确定

南北半球

赤道(0°纬线)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北纬在北半球,南纬在南半球

高中低纬度

南北纬30°纬线,南北纬60°纬线

0°-30°之间为低纬,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之间为高纬

五带的划分

南北回归线(23.5°),南北极圈线(66.5°)

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与极圈线之间为温带,极圈线与极点之间为寒带

关注“杭州升学好帮手”获得更多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