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中华成语典故(相声戏说成语作者)(1)

  甲乙二人同时上场

  甲:今天我来给大家说段相声。

  乙:(上前拉住甲的手)你好你好,你也来了。

  甲:(眼睛上下打量乙)是啊,我怎么就不可以来了?

  乙:我不是那个意思。

  甲:那,你是什么意思?

  乙:我是说——

  甲:(连忙打断)你是说你就不该来了是不是?

  乙:嗨,你误会了。

  甲:我误会什么了?

  乙:我是说好久不见,你在忙什么呢?

  甲:我嘛——

  乙:是呀。

  甲:我最近不是在忙一个科研项目嘛。

  乙:哦?没看出来,您还是位科学家?

  甲:是的(di)。

  乙:还是的(di)。你不就是个说相声的吗?

  甲:我同时还是一位科学家。

  乙:嚯嚯。

  甲:要咬人怎么的?

  乙:是吓人。

  甲:哪里吓着你了?

  乙:你不是科学家吗,那,您就说说您是研究什么科研项目的。是农业的、工业的、国防的,还是——

  甲:那倒都不是。

  乙:那是怎么个科学家?

  甲:我是研究社会科学的。

  乙:哦?那你都是研究什么课题?

  甲:告诉你吧,我最近研究的这个课题那可是太重要了。

  乙:怎么的重要,你说给大伙听听呗。

  甲:我研究的这个课题是我们国家的一项伟大工程。

  乙:好了,别卖关子了,到底是啥工程呀?

  甲:那——,我说出来你不要紧张。

  乙:说吧,我胆子大着呢。

  甲:我先得问问你。

  乙:问什么?

  甲:中国语言你懂不懂?

  乙:嗨,我以为问什么呢,这我天天都在说,何况我又是个说相声的,哪能不懂这个。(自言自语)真是的,不懂这个,我咋说相声啊?

  甲:我,最近就是在研究中国语言方面的学问。

  乙:中国语言包括的面大了,你能不能说具体点?

  甲:具体点吗,就是在研究一些成语。

  乙:说了半天,就这个呀?这还用你研究吗,字典、词典、成语词典多得很,人家解释、注释的都很清楚了?

  甲:不——,看来你是不懂,给你说这个恐怕是对牛弹琴了。

  乙:别,别。你还是说说你在研究成语方面的什么东西。

  甲:那,我还得问问你。

  乙:怎么又要问我。

  甲:我得问问你,你知道什么是成语不?

  乙:那我哪能不知道呢,天天都跟成语打交道。不谦虚地说,我知道的还不少呢,想用哪个,随时可取,成竹在胸。

  甲:呵呵,还成竹在胸呢,不怕扎着你。

  乙:我的意思是我知道的那叫一个多。

  甲:你以为我不懂呀。

  乙:那不就得了吗。

  甲:告诉你吧,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吧,我一直觉得并发现字典词典成语词典里的很多成语解释有问题。

  乙:不会吧?

  甲:会。

  乙:你要说个别有差错或不够完善,也不是没有可能,要说很多有问题简直不可能。

  甲:可能。

  乙:你喝醉了没?可别说醉话。

  甲:我从来就不喝酒。

  乙:那,能举个例子吗?

  甲:没有问题。

  乙:你说来我们听听。

  甲:那好。那,咱就先说说你吧。

  乙:说我什么呀?

  甲:你这个人呀,今天就是个“不速之客”。

  乙:好嘛,我怎么成了“不速之客了”?

  甲:你知道“不速之客”是什么意思吗?

  乙:这,我哪能不知道呀。就是说我不请自到呗。词典上的解释是“意想不到的客人。”

  甲:错。

  乙:怎么错了呢?

  甲:叫你参加今天的演出你提前知道不知道?

  乙:知道呀,要不我咋来了呢?

  甲:观众也知道呀,提前做了预告的。

  乙:我也纳闷我怎么就成了不速之客了呢?

  甲:你理解错了。

  乙:咋错了?

评书中华成语典故(相声戏说成语作者)(2)

  甲:我说的“不速之客”不是词典上说的那个意思。词典上的解释把你给误导了。

  乙:那是什么意思?

  甲:我说他们解释的有问题吧,你还不相信。

  乙:你说说应该怎样解释。

  甲:正确的解释是这样的:“不速之客”就是不速速快来的客人。是说你来的太慢了,要迟到了,来晚了。

  乙:原来该这样理解呀。

  甲:是的(di)。

  乙:别是的(di)了。没听说过。

  甲:长见识了吧?

  乙:头一回听说。

  甲:这次演出不是还请了您的夫人吗,她来了没有呀?

  乙:她的节目在后面,一回儿就到。

  甲:看来她也是位“不速之客”。

  乙:我夫人也成了“不速之客”了。

  甲:她本来就是一位“不速之客”。

  乙:你可别冤枉人啊。她是偶尔来晚了一回。今天家里有点事,特殊情况。

  甲:不,她是一贯迟到。

  乙:咋说呢?

  甲:有成语为证呀?

  乙:有什么成语还提到我夫人了?

  甲:有一个成语专门就是说她。

  乙:什么成语你说出来我听听。

  甲:我可说了。

  乙:少啰嗦,你快点。

  甲:我先问问你,你夫人叫什么来着?

  乙:我夫人叫“姗姗”呀。

  甲:这不就得了。

  乙:怎么得了?

  甲:成语上不是说了吗,“姗姗来迟”嘛。专门就是说她的。

  乙:嗨,这哪跟哪呀?纯粹是胡乱解释。

  甲:别不认账啊。一说你夫人就急了。

  乙:压根就不是那么回事。

  甲:那就再说一个。

  乙:你说。

  甲:我还得问问你。

  乙:又要问我什么?

  甲:你认识“老马识途”吗?

  乙:听说过。

  甲:什么意思?

  乙:就是说,“老马能认识路,比喻有工作经验,熟悉和了解情况,容易把事情做好。”

  甲:错。

  乙:怎么错了?这是词典上面说的。

  甲:不是你的错,是他们的错。

  乙:你的意思是——

  甲:根本就不是他们说的这个意思。

  乙:那是什么意思?

  甲:这个成语正确的解释应该是:“有一位老人,叫马识途,是一位著名作家。”

  乙:啊?哪跟哪呀?

  甲:你说,有没有这个人?

  乙:是有这么一位老人,100多岁了,还在不停地写作呢?很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甲:我说的没错吧。

  乙:可这个成语出自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讲的一个故事。那时别说马识途老人了,连咱们的祖宗八辈还没出世呢?

  甲:不管怎么说,反正马识途作家已经老了,就是“老马识途”。

  乙:不说这个了,换一个。

  甲:那还不容易吗?那叫一个举重训练馆里的运动员——

  乙:怎讲?

  甲:“举不胜举”呗。

  乙:好嘛,“举不胜举”原来是这个意思呀。以后不管举什么例子都到举重训练馆来举就行了。

  甲:请不要“废话连篇”了。

  乙:我咋成了“废话连篇”了呢?

  甲:我说你“废话连篇”不是说你说的都是没用的话。

  乙:那是什么话?

  甲:我说你“废话连篇”,是说你口才好。能把废话连成篇那叫一个有水平。你看现在有多少文章不是用废话连成篇的呀?

  乙:哦——,我懂了,您这是在夸我呢?

  甲:是的(di)。

  乙:别再是的(di)了。纯粹是“强词夺理”。

  甲:停——

  乙:怎么了?

  甲:你说的这里面有个成语。

  乙:什么成语?

  甲:你不是说“强词夺理”吗,这就是个成语呀。

  乙:怎么讲?

  甲:那意思是我们是在吵架呢。

  乙:“风马牛不相及”。

  甲:停——

  乙:又怎么了?

  甲:不对。暴风雪与马牛关系大了。每年冻死多少呀,必须重视防灾减灾。

  乙:那属于自然灾害,不可嫁祸于人呀吗。

  甲:停——

  乙:咋又要停了?

  甲:你知道“嫁祸于人”怎讲吗?

  乙:就是“把祸转嫁到别人身上”的意思吧?

  甲:知道嫁到谁身上了吗?

  乙:不知道。

  甲:是你老丈人把“祸”嫁到你身上了。

  乙:胡说。

  甲:我给你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你就知道了。

  乙:你说。

  甲:你知道旧社会把女人叫什么吗?

  乙:叫什么?

  甲:叫“祸水”呀。

  乙:怎讲?

评书中华成语典故(相声戏说成语作者)(3)

  甲:那么,出嫁女儿就是把“祸水”嫁出去了呀。他把女儿嫁给你,不就是把“祸水”嫁给你了吗?这不就是“嫁祸于人”,嫁祸于你了吗?

  乙:去你的吧。

  甲:你说我说的对不对?

  乙:不对。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怎么能说是“祸水”呢?

  甲:我说的也是旧社会。现在女儿可是比儿子强啊。比儿子更懂得关心疼爱父母。

  乙:你说这话我同意。我女儿、女婿就特别疼我们,比你儿子对你强。

  甲:好呀。我算明白了。我说我儿子和你闺女最近咋没回我家来,原来都去你家孝顺你们去了。等他回来我得好好教训教训我儿子。

  乙:别别别。给你说着玩呢。我女儿、女婿不是那样的孩子,逗你玩。

  甲:我说也是。

  乙:还是接着说成语吧。

  甲:好吧。是你来说呢,还是我来说。

  乙:还是你来说吧。

  甲:那好。

  乙:你这次准备说个什么成语呢?

  甲:我还是先来问你一下:“桃红李白”

  你知道不知道?

  乙:这个我知道。就是“春天美好的景色”的意思。

  甲:错。

  乙:我怎么老错呢?你说是什么意思?

  甲:我最近做过调查了,一度传的沸沸扬扬的桃红小姐正式上位了,已经和李白同志领证了,成了合法夫妻了。

  乙:哈哈哈哈,笑死人了。你真能胡扯。

  甲:不是胡扯。我做过调查了。

  乙:以我之见,你的这些个解释简直就是“驴唇不对马嘴”。

  甲:好。你说的“驴唇不对马嘴”那是从前,现在,医学发达了。别说驴唇可以对上马嘴,连动物心脏等器官都可以移植给人了。

  乙:你不要乱扯一通。一码归一码。

  甲:不。现在不管服装还是鞋子,号码都是全国统一的,不可能各是各的号码。

  乙:这成语不能有你自己来选,我说几个你来解释解释。

  甲:是要考我呀。

  乙:就算是吧。

  甲:说吧,选难度大点的,有一定技术含量的。

  乙:还挺自信。

  甲:说吧。

  乙:还是先说两个容易些的,别一下子把你难倒了,丢人现眼。

  甲:打住。

  乙:怎么了?

  甲:你是要说“丢人现眼”这个成语吗?

  乙:我没准备考你这个。既然你想说,你就说说呗。怎讲?

  甲:“丢人现眼”吗,就是孩子丢掉了,家人哭瞎了眼。

  乙:好嘛,真能编。

  甲:你说有没有这种事?

  乙:有。

  甲:那不得了。合情合理呀。谁家的人丢了,谁家不伤心呀。

  乙:我要说成语了。

  甲:请——

  乙:有一个成语叫“老生常谈”,听说过没?

  甲:什么成语没有我不知道的。

  乙:就请你解释一下是什么意思吧。

  甲:这个太容易了。“秃子头上的虱子——”

  乙:怎讲?

  甲:明摆着的呗。

  乙:你说给我们听听——

  甲:“老生常谈”——

  乙:好好编。

  甲:不用编。“老”当然就是“老师”了;“生”呢?就是“学生”。他们在一块,经常会谈论什么呢?

  乙:谈什么呀?

  甲:对了。肯定是谈考试和分数的事情。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乙:我倒是听过这样的说法。

  甲:对了。“老生常谈”就是“老师和学生经常在一起谈论事情”。

  乙:不过这个解释还算有那么一点意思。

  甲:我当过老师,这个我比你懂。

  乙:再来。

  甲:再来再来。

  乙:有一个成语叫“望梅止渴”,说吧,怎样讲?

  甲:就是只顾上看梅小姐梅女士了,看得直流口水,也就顾不上口渴了。这就是“望梅止渴”。对不对?

  乙:这“望梅止渴”原来就是这么个意思呀。还真有点意思。

  甲:再来。

  乙:那“一诺千金”呢?

  甲:就是说明星做广告很挣钱,一句广告词就可以挣千万元的广告费。

  乙:还真是这回事。我说咋那么多的明星都去做代言人。

  甲:人家挣钱来的多快呀,哪像我俩,磨破嘴皮子才挣几个钱。

  乙:好了,咱就不要在这里对人家评头论足了。

  甲:停——,你这句话里有个成语:“评头论足”。

  乙:没错。怎讲?你给解释解释。

  甲:这“评头论足”嘛,就是“一群人在一起评论究竟是猪头肉好吃呢,还是烧猪蹄好吃呢?”。

  乙:哈哈,笑死人了。没听说过。

  甲:跟着我长见识吧?

  乙:你咋想出来了。

  甲:嗨,这参加评论的,其中就有我。最后我们一致认为,烧猪蹄比猪头肉好吃。嘿嘿嘿嘿。

  乙:嘴这么馋,还好意思在这里嬉皮笑脸。

  甲:停——

  乙:又怎么了?

  甲:你不要随便使用“嬉皮笑脸”这个成语,这是一般人不容易做到的事。

  乙:这,我知道。只有你们这些脸皮厚的人才能做得到。

  甲:错。

  乙:我说的不对吗?

  甲:我是觉得你这么夸我,我有点不好意思。

  乙:我这是夸你呢?我是在批评你。

  甲:你不懂。你知道什么“嬉皮笑脸”吗?看来我又得给好好解释解释。

  乙:你解释解释我听听。

  甲:“嬉皮笑脸”是服务行业的服务员服务时的美丽的表情。规定很严的,连露出几颗牙齿都有明确要求。我们哪能做得到呀。要不,你来来——

  乙:我来不了。

  甲:那,你就只好做“死皮赖脸”。

  乙:一边去,我做不了。

  甲:没关系,有人能做。

  乙:你能做呀。

  甲:我也做不了。可,美容店能做呀。她们可以把“死皮赖脸”做成“嬉皮笑脸”。厉害吧。

  乙:我算看明白了。

评书中华成语典故(相声戏说成语作者)(4)

  甲:明白什么了?

  乙:你哪是在研究成语呀,你是在糟蹋成语。

  甲:胡说。我这是创新、发展。

  乙:纯粹是生拉硬扯、张冠李戴。这样的“创新”我也会。

  甲:那好啊,你来来,我听听。

  乙:你选吧。

  甲:你就说说你刚刚提到的这个“张冠李戴”吧。我看看你是咋解释的。

  乙:这还不好说吗?

  甲:那,你就说呗。

  乙:“张冠李戴”——,就是老张的帽子被老李戴走了呗。

  甲:好好好,也算有点意思。

  乙:这,谁不会呀。

  甲:还吹起来了。那,“捷足先登”呢?

  乙:就是老张的新买的鞋子还没来得及穿,就被老李先给穿走了呗。

  甲:这老李也太不够意思了。把老张的帽子戴走了吧,又把老李新买的鞋子给穿走了。

  乙:他俩是好朋友呗。

  甲:嗯,行啊。

  乙:你把那“啊”去了。

  甲:就一个字,“行”。

  乙:对喽。

  甲:有一个成语叫“少年老成”,听说过没?

  乙:这就是说你的,我咋能不知道。

  甲;怎么是说我呢?

  乙:说你成熟的早呗。10多岁,还在上小学就知道谈恋爱,给班上的女生写情书。

  甲:没有。我到30岁还没对象呢。

  乙:那是你不老实,谈对象时爱动手动脚,都给吓跑了呗。

  甲:看来啥事也瞒不过你。

  乙:当然了,咱俩不是好朋友吗。

  甲:不给你做好朋友,我怕我的帽子、鞋子都被你穿戴了去。

  乙:你也别忘了你从我那儿拿走的东西也不少呀。

  甲:我拿你家啥了?你可不要随便冤枉诬陷好人呀?

  乙:你拿没拿走我家的“铁杵磨成针”?甲:不就一根针吗?还值得记在心上,

  比我那帽子、鞋子可是差多了。

  乙:那可不是一根普通的针。

  甲:怎么讲?

  乙:那可是铁杵磨成的针,你知道耽误了我们家祖宗八代多少人多少工夫嘛。那是我家的传家宝。

  甲:你们家人也真够傻的,费那么大劲把个铁棍磨成针,买一个能花几个钱。

  乙:这,这你就不懂了。那是工艺品,必须手工制作。

  甲:好好好,我还给你。原来你们家喜旧厌新。

  乙:那也比你们家喜新厌旧好。

  甲:我们家怎么喜新厌旧了?没有谁对感情不专一呀?

  乙:这次是你误会了,理解错了。

  甲:哦?

  乙:我说的“喜新厌旧”与感情没一毛钱的关系。

  甲:那——

  乙:我说的是你们家的人不懂得文物。文物是越旧越值钱。不懂文物的人才“喜新厌旧”呢。

  甲:哦。原来是这么回事。

  乙:这回是你长知识了吧。

  甲:还敢不敢接着来了?

  乙:好啊。

  甲:成语“无能为力”怎么讲?

  乙:没能耐、没本事的人只好出苦力呗。孟子就亲自对我说过:好好学习,长大了好当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甲:你小时见过孟子呀?

  乙:在书上见的。

  甲:我说呢,吓我一跳。

  乙:你不能光考我,该我考你了。

  甲:也好。我正想再露一手。

  乙:我可开始了。

  甲:别耽搁时间。

  乙:“桃李满天下”,怎讲?

  甲:就是说,桃子、李子这两种水果太多了,不好卖。

  乙:那“绳锯木断”呢?

  甲:比喻人傻。锯木头不用锯子用绳子,傻不傻呀?

  乙:那“临阵磨枪”呢?

  甲:指很会把握时间火候。磨枪磨早了不用它还会生锈呀。到临上阵时再磨正合适。

  乙:“狐假虎威”呢?

  甲:比喻人有心计,懂得找靠山。仗势欺人的人就是跟狐狸学来的。

  乙:那——,“闻鸡起舞”呢。怎讲?

  甲:哈哈哈,这个你都不懂。这就是说,天色很晚了,有一群鸡还在跳广场舞呗。

  乙:啊。“闻鸡起舞”是一群鸡跳广场舞?你搞错了没有?

  甲:没搞错呀。养鸡场的老板每天晚上都赶着他家的鸡出来跳,这样的鸡肉味道才劲道,口感才好呀?谁不愿意吃跳过广场舞的鸡呀?

  乙:我的妈呀,吓我一跳。

  甲:这叫科学养鸡,你懂不懂?

  乙:原来是这样。

  甲:长知识吧?

  乙:有一个“允文允武”的成语你听说过没有呀?

  甲:那哪能不知道呢。词典上说是“能文能武”的意思。根本就不是。

  乙:那是啥意思?

  甲:是“哥俩”的意思。一对双胞胎兄弟,一个叫“允文”,一个叫“允武”。

  乙:原来是这样讲。

  甲:没错。你知道他爸爸叫啥吗?

  乙:(摇头)。

  甲:叫“斌”呀。文武“斌”,就是他们哥俩名字合在一起的那个字。

  乙:他们名字起的很有趣。

  甲:知道谁给他们取得名字吗?

  乙:(继续摇头)。

  甲:笨死了。

  乙:我哪能知道呀?

  甲:是他爷爷呀?

  乙:你咋知道的?

  甲:允文允武是我孙子呀?

  乙:原来你就是他们的爷爷呀?

  甲:是的(di)。

  乙:看来你还是有点水平的。

  甲:一般一般。

  乙:这会儿他倒谦虚上了。

  甲:不过,从今天的对话看来,你今天的表现也不错呀。

  乙:我?不行不行。与您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了。

  甲:说的太好了。

  乙:他倒不谦虚。

  甲:那,咱俩谁是“大巫”,谁是“小巫”呢?

  乙:肯定你是“大巫”,我是“小巫”了。

  甲:承认就好。

  乙:明摆着嘛。

  甲:那么,你知道“大巫”和“小巫”是啥关系吗?

  乙:啥关系?

  甲:告诉你吧,他们是直系亲属。

  乙:哦?是怎么个直系亲属?

  甲:“大巫”是“小巫”的爸爸呀。

  乙:去你的吧,尽占我便宜。

作者简介:王礼民,籍贯山东菏泽,新中国同龄人,省直机关退休。曾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爱好诗词杂文写作,喜欢书法摄影等。有各类体裁的文章及诗词在报刊发表,有些杂文并获奖。

评书中华成语典故(相声戏说成语作者)(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