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和武则天应算是武周时代,配合默契的一对君臣。

这两人互相信任,互相成就,最后结局也算完满。

君臣之交矛盾必有,但若要问影响力最大的,则是为了一个人的任用,产生矛盾。

最后武则天从善如流,成全了狄仁杰的荐才,却也为自己晚节不保埋下祸根,顺带让李唐王朝的恢复正统节奏加快。

这个人就是张柬之。

说张柬之,第一印象就是大器晚成,常人言大器晚成,估计想到40、50岁左右,可这张柬之更出奇,直到65岁才出现于历史之中。

狄仁杰最后对武则天的对白(狄仁杰抱怨武则天)(1)

这晚的也过分了一点吧!

65岁,在今日这个寿命大幅增长时代,都是行将就木,更别提一千多年前的唐朝。

而张柬之就是这样的奇人。

唐睿宗永昌元年(公元689年)以65岁高龄,因在恩科优异表现,成史上最老状元之一。随后张柬之被授予监察御史,级别不高八品而已,但权利却很大,啥事都能管。

这对一个老状元而言,可算起点不错了。

张柬之就此开始了仕途生涯,随后岁月,他并没有因年老懈怠,反而芝麻开花节节高,职位步步登天。

至于原因吗?除了自己的才华之外,估计同龄人光环也让他沾光不少!

很多大官儿,都对这有才的老下属敬重无比,推崇也就很多。

其中最看好张柬之的就是狄仁杰和姚崇,这两人在武则天时代,都是深受信任的谋主,他们的谏言不可不察啊。

狄仁杰最后对武则天的对白(狄仁杰抱怨武则天)(2)

(武则天狄仁杰)

武则天因此,和狄仁杰争了好多次。

狄仁杰说:这张柬之好啊,是个实干家,要提拔。

武则天说:不是提拔了吗,都芝麻开花节节高了,你还要咋滴。

狄仁杰说:我看中的人才,那是当宰相的,你给个小小司马,就是轻视人才。

这话里话外透漏意思是,武老板我给你推荐的是大才,你大材小用是不是有点过分?

狄仁杰抱怨完,另一个重臣姚崇随后又来打助攻,对武则天说:张柬之虽老,却是不可多得的干才,能谋善断,望陛下重用。

眼看着一个两个都来推荐,武则天一看估计真是大才,于是就任命张柬之成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相当于宰相。

狄仁杰最后对武则天的对白(狄仁杰抱怨武则天)(3)

(武则天被忽悠)

狄仁杰、姚崇一见,终于不闹腾了,武则天也消停了。

消息一出朝野有想法的人不少,可看看老迈的张柬之,还有他背后的人也都沉默了。在新岗位上,张柬之终有辅政权,随后开始另一段人生。

这人生就是时刻准备造反。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武则天将流放许久的废帝李显召回洛阳。

看这举措朝野无数人都传:陛下年岁渐高,这时接回儿子,估计是要归政。

一时间流言蜚语遍洛阳,无数人都在心里琢磨,是不是该站队了。果不其然数月后,李显重成太子,这也算是武则天给天下的表态,我死之后,皇帝位置还是李家的。

可表态归表态,看着生龙活虎的武则天,大家也在担忧,你老啥时候去啊?

狄仁杰最后对武则天的对白(狄仁杰抱怨武则天)(4)

(李显位置不好坐)

其中若说最担忧的,就是张柬之。

别看他被武则天不断破格提拔,可却是一个坚定的李唐拥护者,或者心机婊。

在他看来,这武则天为权利,可是不折手段之人,即便复立太子,依旧不靠谱。

太子算啥,当年皇帝都能废,更何况太子?

这一点,作为太子的李显也心知肚明,虽当了太子,可却谨小慎微,从未有暴露任何不满。李显唯一的优势就是,武则天娘家人没一个给力的,都是废物。

为了自己身后名想,还是将皇位给李家才是正途。

至于条件,保障自己武家人安全,就是必要项之一。由此才有李显回来之后和武家接亲事情发生,目的就是对武则天表态。

做皇帝难做太子也难,要考虑的事太多,至于做臣子的,其实也难。

张柬之虽看着武则天慢慢松口,可依旧觉得不靠谱,原因也很简单!

实力才是政治斗争关键,皇太子实力不足,唯有出奇制胜,才有一举功成的可能,要不任凭武则天拿捏,这李家恢复江山,估计很悬。有了这样的认知,张柬之开始了串联,不断联络如崔玄暐、敬晖、桓彦范之流发动政变,掌握主动权。

就这样默默准备六七年,张柬之也从70多岁准备到了快80多岁,终于等来机会。

狄仁杰最后对武则天的对白(狄仁杰抱怨武则天)(5)

(王者已老)

​神龙元年正月(公元705 年)武则天病了,病过卧床不起需要人伺候。

唯一能接触武则天的,只有鲜肉兄弟张易之、张昌宗。

眼看如此机会张柬之立马行动。

伙同崔玄暐等人联络禁军作乱,对外声称张家兄弟谋反,自己要清君侧。一顿忽悠后,一群禁军冲进宫中,杀了替罪羊张家兄弟,随后包围武则天寝宫逼宫。

面对明火执仗的逼宫,身体不支的武则天,在谈过条件后,同意退位,李显也顺理成章的成了皇帝。

这就是神龙政变!

张柬之也因为政变中的主导作用,成了李显复位最大功臣受封汉阳王,其他主谋也各个成了王(五个)。

狄仁杰最后对武则天的对白(狄仁杰抱怨武则天)(6)

(武则天下台)

可是大器晚成的张柬之,传奇也到此为止了。

政变之后武则天依旧拥有不少权利,退位后依然受到儿子李显敬重,就连皇帝都没有被废除。基于政治需要,李显也不敢杀自己的母亲,反而待之更亲,以示不会清算武则天家族和嫡系部下。

这样一来,张柬之顿时境况尴尬起来。

得罪了一圈人,却没有杀光,这群人当然不待见他。

武则天每次见张柬之,都难免大骂:你太不地道了,要不是我提拔,你会有今天?

这骂的多了,脸皮不够厚,就会出问题。

这不,估计是得罪女人发动政变,让皇后有点怕。

李显媳妇韦皇后就对李显进谗言:张柬之这老儿很不地道,他能逼武后退位,就有能力发动二次政变,逼陛下退位。这样的人就是祸害,让他滚蛋为好?

狄仁杰最后对武则天的对白(狄仁杰抱怨武则天)(7)

(都不是省油的灯)

李显一听,想想武则天态度,看看张柬之能力,不禁暗暗点头。

神龙政变后仅半年,曾经的第一功臣就被罢官夺王爵,成了襄阳乡间一闲人。

一见仇人落魄,武家人高兴坏了,立马落井下石。

武三思窜通韦皇后,又一次蛊惑李显,随后张柬之被判流放岭南泷州。

心理打击,加上流放岁月,已经82岁的张柬之如何受得了,不久后就抑郁而终。至于参与政变的其他人,下场也不好。敬晖先是降职,随后流放海南崖州,随后被武三思杀死,崔玄暐也被流放岭南病死,桓彦范、袁恕己则直接被皇帝李显干掉了。

看上去的正义之举,貌似成了伪正义,这正义的定义不过看谁有需要而已。

景云元年(710年),唐中宗李显暴毙也有说被谋杀!

随后李隆基联手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扶持自己爹李旦继位。

继承位置的唐睿宗,再也没有了母后的牵制,也没有了顾虑。可是要名正言顺,却要将曾经的神龙政变合理化,因为自己也是政变上台。

于是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给张柬之党羽平反,追赠中书令谥号文贞。这算是政治斗争后的政治补偿。不过这补偿还没完,之后数代帝王如唐玄宗、唐德宗都先后加荣张柬之,以证明夺权的合理性。

张柬之就这样渡过了一生,仕途十七年,忠于李唐王朝,却成王权斗争棋子,即便死后都被折腾不休。这属于皇权的特权,何尝不是张柬之的遗憾。

话说,他做的事不对吗?

其实在我看来,这货就是多此一举。

狄仁杰最后对武则天的对白(狄仁杰抱怨武则天)(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