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本土传说,看看都有那些?

一、 伏牛山的来历

南阳当地文化传统(作为地道的南阳人可要收藏好了)(1)

秦朝的时候,我国人多地少,有的地方只好在石板上堆土种庄稼,收获的粮食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许多穷人经常忍饥挨饿。而官府不是抓丁,就是搜刮钱粮,百姓没有活路,到处都是造反的人。

朝中一个奸臣想出了一个歪主意上朝奏道:“皇上,世上人多容易生是非,不如多杀些刁民。人少了,粮食就够吃了,百姓就不造反了。”秦始皇听了,觉得有理,就派人铸了头万斤铁牛,让官兵们把铁牛拉到百姓家,并规定:铁牛推到谁家,限三天推到别家去,推不走就杀掉全家!这万斤铁牛成了吃人兽,推到哪那儿,哪儿的老百姓就哭声一片。

有一天,万斤铁牛推到了河南省一寡妇家门口。寡妇抱个没满月的娃娃,望着那头吃人兽,眼看到了三天期限,只好哭天泪。正哭哩,感觉有人拍了她一下:“别哭了,我给你指条活路吧。”寡妇抬头一看,是个白胡子老头儿,赶忙跪地下磕起头来。

白胡子老头儿亮出一样东西,亮晶晶的像根绣花针。他对着绣花针吹了口气,说声:“变!”眨眼间,绣花针变成了一根鞭子。老头儿说:“这叫赶山鞭,是件宝物。到了今天晚上三更天,你拿着它,对着铁牛打三下,保你母子平安。”说完,金光一闪,老头儿不见了。

到了夜里三更,寡妇悄悄地起来,拿起赶山鞭,对着铁牛身上就打。咦,万斤铁牛真地晃起来了!寡妇又喜又惊,把眼一闭,啪!啪又是两下,铁牛先是一阵抖动,接着一摇三晃,越走越快。由于用劲太大,赶山鞭都戳到牛屁股里了!铁牛走着晃着,赶山鞭左右甩着,一直等到赶山鞭甩掉了,铁牛才慢慢停着不动了。

第二天,官兵们发现铁牛不见了,就来逼着问寡妇。寡妇把白胡子老头儿的事儿,一五一十地说了。官兵们一听有宝贝,赶紧去追。找着了赶山鞭,又赶紧献给秦始皇。

秦始皇得着赶山鞭,急忙去赶万斤铁牛,谁知道无论怎么挥鞭,铁牛只是纹丝不动。看到这种情况,秦始皇心里不禁有些发毛,心想:“这也许是上天在警示我?”从此以后,秦始皇再也不敢用万斤铁牛坑杀老百姓了。他拿着赶山鞭,把陆地上许多大山赶进了大海,填海造田,也算干了件好事。

从此,万斤铁牛就留到了河南,天长日久,变成了现在的八百里伏牛山。据说送赶山鞭的白胡子老头儿,是天上的太白金星。见秦始皇杀人太多,为了搭救老百姓,才把宝物送到人间。

二、 淮河起源的传说

南阳当地文化传统(作为地道的南阳人可要收藏好了)(2)

桐柏山主峰太白顶下有座大坝一样的山,拦住了出山的水,成了一个大湖。湖边住着打鱼为生的百姓。

不知是哪一年的事了,一只大蛟喝干了湖水,连沟沟洼洼的水也吸光了。太白顶下连一口水也找不到了。这只大蛟站在大坝上对着天喊了起来:“水!水!快下大雨,发大水吧!”它一连喊了三天,太白顶起云了,一阵雷鸣电闪,那座山垮了,这只蛟也不见了。这只蛟不见了以后,天下起大雨,下得沟满河平。可到了第二天早上,沟、堰、河、井又没水了。原来,那蛟并没离开,他变成一个小伙子,取名叫香朗,白天混在人群中,晚上四下找水喝。不论老天爷下多大的雨,它都能喝个精光。这一带旱透了,人们没水吃,咋活?就对天高喊:“老天爷呀,快给我们水吧!”太白顶上住着一个白胡子老头儿,听到喊声,就下山来。

白胡子老头儿四处访查,发现那个叫香朗的年轻人,每当暴雨后就不见了。找哇,找哇,在一个潭边儿,见他趴在那儿喝水,喝得“稀留、稀留”地响。老头儿没惹他,悄悄地回山顶去了。第二天,白胡子老头儿来到村子里,对人们说:“我这里有一把鲜嫩的金茶叶,刚从仙树上采下来。一人只要吃一片,就不渴了。谁愿意吃?”大伙儿你推我让,都不肯先吃,香朗从人群里挤了过来,说:“我先吃吧!”

香朗吃了一片儿金茶叶,感觉满嘴清凉,舒服极了,就一口气儿把白胡子老头儿手中的金茶叶吃了个净光。金茶叶到了香朗肚里,老头儿的手拍了两下,香朗就满地滚了起来,连声喊叫:“疼啊!疼啊!”

老头儿说:“快把金茶叶吐出来吧!”香朗吐了起来。吐啊!吐啊!吐了一堆铁链子。老头儿说:“香朗!莫做坏事了,这铁链子一头我抓着,一头拽着你的心!”说着,老头儿在路边拔了一根野草当鞭子,对着香朗身上抽了三下,香朗扭了几扭,又变成了蛟龙的模样儿。

白胡子老头儿说:“你这只怪蛟,贪占雨水,苦害百姓,今天非得把水再吐出来不可,要不我把你的心肝拽出来!”怪蛟不吭声。白胡子老头儿就猛抽一鞭,怪蛟就扭一下,打了二十四鞭,它扭了二十四扭。后人就把这一段山路称为“二十四扭”。

怪蛟吸的水太多了,要是一下子都吐出来,人们就得受淹。白胡子老头儿牵着怪蛟向山外走,打一鞭怪蛟吐一点水,走一段路。打啊,走啊!打啊,走啊!一气儿走到东海,蛟肚里水才吐完。

老头儿牵蛟龙走过的地方,成了一条大河,后人称为“淮河”。

三、 泗洲塔的传说

南阳当地文化传统(作为地道的南阳人可要收藏好了)(3)

传说很久以前,唐河这个地方是一片汪洋大海。不知哪年哪月,南海涨大水,漂来一只船。这只船到了唐河,就不动了,沉下来,慢慢变成一片平地。以后人们就说唐河是块“船地”,并取名叫“唐州”。

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外地来了个坏人,想把“宝船”撑走。唐州父老一听慌了:“船”一撑走,唐州天塌地陷,老百姓咋活?竹林寺高僧古月长老出了个主意,他说:“要想保着唐州无事,需建一座塔。”

听说塔能保唐州无事,当时的州官、县官、平民百姓都很赞成。于是请来能工巧匠,招集民夫,动手建塔。

塔很快建了四层。再往上建困难来了:谁也搭不起恁高的架子。正在发愁,东南角上走过来一个白胡子老头儿,背着大锯,提着大斧,一句话不说,在塔周围转来转去。建塔的人见老头儿不像寻常的人,便向他请教。老头儿笑一笑说:“我就是专为这个事来的。”接着他说了四句话:愚夫古鲁名匠人,创锯伐木利于民。建塔利民多盛意,围土修成塔凌云。 说罢,飘飘然然走了。人们听了,细细一想,“古鲁名匠人,创锯伐木”,不是指鲁班吗?“围土修成塔凌云”,不是教人用土围塔,想修多高就能修多高吗?

人们就担了很多很多的土,把塔围起来。塔建多高,土就围多高。塔建好了,塔西边挖了一条很长的深沟,就是现在的红沙河。人们认为塔边有一条河很美,舍不得把挖出的土再填进去,就把围塔的土运到唐河西岸,形成了现在的西大岗。

四、 扳倒井

南阳当地文化传统(作为地道的南阳人可要收藏好了)(4)

扳倒井,位于方城县县城东北15千米处,南距许南公路1.5千米。这里井泉从平地涌出,清澈甘甜。周围井亭俊秀,古木挺拔,光武帝庙肃穆庄严,荷花池边垂柳依依。是一处值得观赏的名胜古迹。

据传,汉光武帝刘秀北击新莽时,军士们曾路经此地,因时值盛夏,干渴难耐,光武帝见柳林间乱石中有泉水溢出,遂命将士掘石得泉。军士们饮过此水后士气倍增,北上后连连获捷,村人奇之,便于此处掘井饮水。次年,光武帝御驾亲征,复经此地处,时夏四月,大兵云集,皆汲水于井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光武帝奇之,曰:“井水如此清澈如涌,如井扳倒矣!”于是,后人借光武帝之言,将此处更名为扳倒井,并建光武帝庙。

五、 百里奚相府认妻

百里奚,春秋楚国宛(今南阳市)人,幼时家贫,曾游学于齐,辗转至晋,晋灭后逃至楚国,后被秦用五张羊皮换回,得以重用,官至秦相,辅佐穆公,成就霸业。百里奚的妻子历经曲折,也来到秦国,但因分离时久,面目已非,且百里奚身居高位,故不敢相认,只好混身相府杂役女工之中。一天,百里奚正欣赏音乐,她趁机自荐,弹唱一首短歌试探百里奚:“百里奚,五羖皮,忆别时,……今日富贵忘我为?”百里奚听罢,马上想起妻子送别时忍痛宰杀了正下蛋的母鸡,柴不足时又拔下门闩煮鸡的事。他一看,正是自己的结发妻子,当下夫妻相认,重续恩爱。后世人为纪念他,将他在南阳市住过的地方定名为百里奚村,村前的道路改名为百里奚路。

六、 白云观结盟

南阳当地文化传统(作为地道的南阳人可要收藏好了)(5)

刘秀到南阳后,深感欲成就复汉大业,必须习文而精治国之道,交豪杰而明用人之方,因此,他除每天习文练武之外,还多方结交名流贤士。刘秀早听说新野落凤坡白云观道士邓禹在南阳颇有名气,又上过太学,通晓古今,胸怀大志,就两次去拜访他,可邓禹都外出云游未归而未能如愿。第三次他和刘演、王霸一起冒雨同去,终于见到了邓禹。

三人说明来意,邓禹便心知肚明,决定考考刘秀,于是就指着卧室外的一幅楹联要他作对。此楹联上联是:凤凰坡下孰为凤,下联是:白云观里何处云。横批:虚负其名。当刘演、王霸正皱着眉头苦思冥想时,刘秀即挥笔写下了相应的一幅楹联,上联是:落凤坡下栖落凤,下联是:白云观里蔚白云,横批:志待其时。邓禹点头道:“三人同日去看花,百友原来是一家,禾火二人同相坐,夕阳西下两只瓜,这是什么东西?”刘秀笑笑说:“您说的是春夏秋冬吧?”邓禹忽然跪地道:“殿下,容微臣一拜。”刘秀忙扶起邓禹说:“老师,请起,收下我这个学生吧,请您为匡扶汉室……”话没说完就被邓禹打断了,“殿下,贫道愿效犬马之劳。”说着拉刘秀三人一同对天盟誓。

从此,邓禹做了刘秀的军师,辅佐刘秀征战疆场,屡建奇功,成为东汉开国宰相。

七、 麦仁店的传说

南阳当地文化传统(作为地道的南阳人可要收藏好了)(6)

刘秀被王莽军队追杀,逃往南阳北一百里处,饥饿难耐。忽见一农妇手提饭罐,遂向其讨要,农妇只答应让他吃一半,另一半留给她丈夫。可刘秀实在饿极,一会儿就吃光了。农妇生气地说:“这是我特意给我家丈夫做的麦仁汤,你吃光了,我丈夫怎么办?”刘秀十分抱歉地说:“大嫂,实在对不起,你再做点儿,日后我一定重谢。”“你不知,麦仁汤很难煮,得两个时辰。”刘秀安慰她说:“你回去试试看,一滚就熟,二滚就烂。”说罢就走,农妇回去重做,果然如刘秀所说。

刘秀率军打败王莽登上皇位后,一日忽然想起了那日吃起来特别香的麦仁汤,遂命厨师精心熬煮,但总觉得不那么香甜。于是命人找来那农妇,按当时之法做了,刘秀仍觉得不那么香甜,要怒惩农妇。农妇说:“当年圣上饥不择食,自然觉得香甜,如今圣上每日山珍海味,自然与当时是两种味道了。”刘秀听后觉得有道理,就重赏了农妇,并派人把她送回。

后世人为纪念这位敢于直谏的农妇,把她住的村子改为“麦仁店”。

八、 社旗名字的由来

刘秀为躲避莽兵追杀,逃至南阳东北九十里的兴隆店。他决定在这里招兵买马,夺回刘家江山,可苦于自己钱粮不足,又无人知晓自己是刘家先皇的后代。一日,刘秀见街上有个小酒店,店门口挂个酒招子,上写“刘记”两字,于是计上心头,就大大方方地走进酒店,恭敬地给掌柜施了一礼,对掌柜说,想赊店门外酒招子用用。当时百姓都不满王莽的新朝,都盼望刘家夺回江山,店掌柜见刘秀一表人才,又知书达礼,听说他借酒招子,猜想他是先皇的后代,就满口答应,还好酒好菜招待了他一顿。刘秀吃饱喝足,扛起酒招子就往街上走。刘秀一上路,人们一看他扛的旗上写着“刘记”两字,都认为这是先皇的后代在招兵买马,纷纷加入到了刘秀的军队中,刘秀很快招了几万人,几年后打败了王莽。

刘秀登基后,御笔亲封改兴隆店为“赊旗店”,民间也称赊店。解放后,成立县时,上报国务院成立“赊旗”县,周恩来改批为“社旗”县,沿用至今。

九、 哪吒故里

南阳当地文化传统(作为地道的南阳人可要收藏好了)(7)

哪吒是我国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西游记》和民间传说中的哪吒太子。他足踏风火轮,手拿乾坤圈,能呼风唤雨,降魔除怪,惩恶行善,是保佑一方的英雄。传说中哪吒的故里陈塘关,位于今西峡县丁河镇奎文村附近。当年李靖夫人怀孕三年零六个月,生下一个肉球,即时金光万道,异香扑鼻。李靖见夫人生下一肉球,怒气冲天,一剑砍去,球破男孩出世。他头梳护囟门发髻,胸勒八卦肚兜,手戴金镯,身披红绫,脚蹬风火轮,活脱脱一少年英雄。之后哪吒经异人点化,英勇无比。

一日哪吒在深塘洗澡,他摆动红绫,嬉戏玩水,不想那浑天绫竟把龙宫震动。龙王大怒派夜叉李艮与三太子敖炳挑衅,惹怒哪吒,打死夜叉,将三太子剥皮抽筋,又制服龙王,教他按时行雨,保一方平安。

百姓为感谢这位少年英雄,在奎文村哪吒的出生地建庙,供人瞻仰。

十、 梅溪河的传说

南阳当地文化传统(作为地道的南阳人可要收藏好了)(8)

南阳城西北紫山脚下有个小山村叫杨家滩,村里有个老汉叫杨成,他女儿腊梅长得俊秀,心眼又好,许配给了斜对门的穷小子清溪。二人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双方父母决定中秋让他们成婚。

一天,腊梅去河边洗衣,正好被乘龙舟到紫山行宫的朱王看到。朱王被其美貌打动,随即命人传话给杨成,说第二天要迎娶腊梅,如敢不从,小心脑袋。腊梅与清溪眼见好事不成,晚上在河边抱头大哭,正好被张果老发现,叫来山神一问,才知情由。此时已近五更,二人见朱王龙舟已到,决心以死相抗,便迎着龙舟扑进河里。

这一切张果老看得清清楚楚,他气得咬牙切齿,让毛驴蹬毁了朱王行宫,紫山顿时化为几瓣,尘土阻断了河水,只留下一股细流,人们都说这是腊梅和清溪的眼泪,就叫它“梅溪河”。

十一. 南阳烙画

据说当年刘秀在战争中落败,遭到搜捕,被一位老妇人收留,为了躲避搜查把刘秀藏在阴丽华的闺阁中,刘秀为阴丽华的美貌所动有言娶妻当娶阴丽华,与阴丽华订下婚约,因此阴家大力支持刘秀。不想刘秀离开多年,终于登上皇位却把阴丽华给忘了。还是当年的老妇人建议, 阴丽华出资资助一位烙画名家制作了一个屏风,在屏风上烙上了阴丽华的模样,献给刘秀。刘秀见到屏风后想起娶妻当娶阴丽华的前言,从而把阴丽华迎进宫中。南阳烙画也因此成名。

十二. 南阳喝汤的传说

南阳当地文化传统(作为地道的南阳人可要收藏好了)(9)

南阳人将吃晚饭习惯的称为“喝汤”。说是喝汤,其实馍、饭、菜都有。亲友乡邻见面,互致问侯,也常问“喝汤了没有?”这种以“喝汤”代替“晚饭”,是缘于一段民间传说。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朱柽被明成祖朱棣封到南阳为唐定王。他穷奢极欲,横征暴敛,建造了豪华的王府和王府花园,仅王府宫殿就有800多间。南阳百姓满足不了王室的挥霍,朱柽就强令百姓把一日三餐改为一日两餐,节余一顿饭的口粮全部上交王府。有位在王府花园修垒假山的老石匠,终日劳累,饥饿难忍,夜晚回家后就挖些野菜熬汤充饥。不料被在王府山上赏玩夜色的朱柽发现了炊烟,即命人把石匠抓来审问,问他为何大胆违反禁令。石匠辩解说没有做饭,只是煮一点野菜汤。朱柽派人去揭锅查验,果然是野菜汤,石匠才得幸免一死。以后老石匠每晚回家,都煮点野菜汤喝。人们都纷纷仿效。为了躲避王府的追查,傍晚见面时都互致问侯,问“喝汤了没有?”这种习俗保持至今。

十三.重阳节的传说

南阳当地文化传统(作为地道的南阳人可要收藏好了)(10)

重阳节,既是游子思乡的日子,又是传统祈寿的节日,有登高避祸、饮酒祈福、身插茱萸等习俗。1989年国家把农历九月九日确定为“老人节”,取祝福老人长寿之意。今年,重阳节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统计,以“重阳”命名的乡镇,全国只有西峡重阳一个乡。2003年10月4日,《重阳节》特种邮票1套3枚在这里举行首发仪式。重阳乡还有一个重阳寺,相传建于西汉,在西芦山寨遗留有900多平方米的登高台。

从文化渊源上看。据考证,东汉安帝时,受人迫害,宫中李妃逃至宛西避难,即现在的西峡县重阳乡一带。在这里重建重阳寺,有力推动了“重阳节”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在重阳乡一带,民间至今仍有“薛礼斩魔”的传说。相传东汉时期,为除去西峡鹳河瘟魔,宛西青年薛礼到五垛山拜仙长尹道子为师。学成之后,薛礼带领乡亲身插茱萸叶、喝了菊花酒,来到山顶将瘟魔战败。

文字史料及实物也有考证。晋代葛洪《抱朴子》、宋代苏辙《九月园父献白菊》、唐代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有力地佐证了古代名人特地来西峡重阳一带感受节日的气氛。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详细介绍了南阳一带的重阳糕。

十四、 香严寺的传说

南阳当地文化传统(作为地道的南阳人可要收藏好了)(11)

淅川的香严寺,传说是为纪念香岩和尚而修建的。

武则天执政时,有一年连续六个月大旱,庄稼绝收。为防百姓动乱,武后下令,诏告天下:谁能解除旱情,封万户侯,赏万两银。皇榜贴出数日,竟无人敢揭。

一天,一和尚来见武后,自称能解除旱情。他既不跪拜,也不呼万岁,条件是要求武后亲自为其洗脚,并兑现封侯赏银的诺言。和尚如此放肆,令武后大为恼火,只是“君无戏言”,武后只好依从。

武后命内侍端来水盆,亲自用小毛刷为和尚洗脚,没料到和尚果不食言。武后为和尚洗得慢,雨就下得小,洗得快,雨就下得快。武后洗了三个时辰,大雨下了三个时辰。

天降大雨,武后照榜封赏,和尚这才道出原由:“我本是香岩童子,为救百姓私降大雨,触犯天条,不求赏赐只求一死。请死后将我绑到午门白象鼻上,让白象随意拖去,最后它卧到哪里不动,那儿就是我的安身之地。”说完果然死去。

武后按其嘱咐将他交与白象。白象有一天来到淅川南部深山,卧倒在这一山清水秀之地,于是人们在这里埋葬了香岩和尚,并建一寺院,名为“香岩寺”。“岩”“严”同音,后人说成了“香严寺”。

十五、 张仲景巧治忧郁病

南阳当地文化传统(作为地道的南阳人可要收藏好了)(12)

东汉时,南阳有一名医叫沈槐,七十多岁了,没儿没女,又不愿将医术传于外人,整天发愁后继无人。慢慢忧虑成病,许多医生都治不好,没办法,只好请了张仲景。

张仲景了解病情后,确诊为忧虑成疾,马上开一药方:用五谷粮面各一斤,做成药丸,外涂朱砂,叫病人一顿食用。沈槐心里不觉好笑。他命人把药丸挂在檐下,逢人便指着药丸把张仲景奚落一番。亲戚来了,他笑着让人看,朋友来了,同行来了,他都会笑着让人看。他一心想着这可笑的事,不知不觉病好了。这时,张仲景来拜访他,说:“先生病好了吧?”沈槐一听,恍然大悟,心里又佩服,又惭愧。张仲景接着说:“先生,我们做郎中的,就是为百姓造福,祛病延年。先生无子女,我们这些年轻人都是你的子女,何愁后继无人?”沈槐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从此就把自己的医术全部传给了张仲景和其他的郎中。

《宛都播报》首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