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1999年,在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这块神奇土地上盛开的一朵奇葩——瑶族音乐,象一颗拭尽尘土的珍珠,终于在世人面前展露出它璀璨夺目的光彩:继年初出版的以江华瑶族音乐为素材的《盘王之女》声乐组曲引起国内外音乐界的轰动之后,6月底,具有浓郁瑶歌风格的江华本土音乐创作作品《“木龙”歌》又获湖南省文化厅金奖,并被选送北京,角逐第九届全国“群星奖”,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瑶族音乐是什么?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瑶族音乐是什么(瑶族音乐走向新世纪)

瑶族音乐是什么

世纪之交的1999年,在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这块神奇土地上盛开的一朵奇葩——瑶族音乐,象一颗拭尽尘土的珍珠,终于在世人面前展露出它璀璨夺目的光彩:继年初出版的以江华瑶族音乐为素材的《盘王之女》声乐组曲引起国内外音乐界的轰动之后,6月底,具有浓郁瑶歌风格的江华本土音乐创作作品《“木龙”歌》又获湖南省文化厅金奖,并被选送北京,角逐第九届全国“群星奖”。

瑶族音乐从南岭深处走向世界,引起音乐界和新闻界的广泛关注。瑶族音乐为什么具有超越时间与空间的艺术魅力?它是如何从几乎被人遗忘的角落走上世界乐坛的?面向新世纪的瑶族音乐将走向何方?当瑶族音乐撩开它神秘的面纱,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宝库……

江华瑶山——歌的海洋

“江华瑶山山歌多,出门三步歌绊脚。”

江华瑶族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尤其是瑶族民歌,因其旋律优美,贴近生活,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群众喜爱。江华瑶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常常借歌抒情,以歌言志,无论是祭祀、迁徙、记事还是恋爱、婚丧、喜庆、迎宾、送客,上自天文地理,下至凡人琐事,远自盘古开天,近至眉毛眼前,都可用歌谣的形式来表达。

瑶人无事不成歌,瑶山无处不有歌。每年十月十六盘王节,一族男女欢聚一堂,歌舞祭祀,欢度节日,鼎盛时可达六、七日不散。二月初一瑶族赶鸟节,在大路铺黑山口、白芒营白头山,附近的男女青年聚集于此对唱瑶歌,最多时可达一两万人,山头、平地、坡上,处处歌声悠悠,情意绵绵,传达着美好的情感。在涛圩、河路口一带,每逢圩日,日落之后,数以千计的青年男女成群游荡在公路两旁,草坪、石坡,处处是对歌的场所,形成独特别致的“瑶歌夜市”。由于瑶歌欣赏跟参与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自娱性,群众喜闻乐见,在大瑶山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能唱上几首。有“歌王”之称的湘江乡瑶族老人盘财佑,擅长即兴创作歌曲,会用木叶伴奏,能见什么唱什么,做什么唱什么,问什么唱什么,还能把洋洋数万言的《盘王大歌》流利地唱下来。

江华瑶山山高林密,瑶胞居住分散,瑶族支系较多,形成形态各异的习俗,因此瑶歌种类繁多,曲调丰富,有祭祀歌、情歌、习俗歌、仪式歌等,江华县曾于1963年和1986年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民歌搜集活动,共收录民歌五千六百多首。江华被人们誉为“歌谣之乡”,人称“瑶山是歌的海洋”。

相对封闭的生存空间,使瑶族音乐能够较完整地以原始状态保存下来,但也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无法被更多的世人所认识。在音乐界,瑶族音乐象蒙尘的珍珠、天然的璞玉,期待着慧眼识宝人。

古老音乐充沛的生命力

1996年9月,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刘健来南岭采风,在江华瑶山结识了瑶族歌手盘琴,从此结下了他与瑶族音乐的不解之缘。

盘琴今年30岁,现为江华县文化馆音乐专干。她在瑶山深处的湘江乡坪冲口长大,与外公——“瑶族歌王”盘财佑一起生活,从小受到瑶歌的熏陶和瑶山风俗的洗礼,培养出了良好的音乐感觉。

当刘健来到瑶山的时候,盘琴按瑶家习俗为客人献上一曲《迎客歌》。刘教授惊喜地发现:在这僻远的大山区竟然还有这种曲调原始古朴、旋律优美动人的音乐!刘教授马上意识到了它所具有的民族与历史的特定艺术价值。这位长期从事民族音乐的学者所苦苦追寻的,正是瑶歌这种原始保真的质感。

在国内率先提出“保护文化环境”观点的刘健对瑶族文化环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与盘琴合作发掘整理瑶歌,并筹资送她到武汉、北京、上海等地接受声乐专门训练。盘琴还到瑶山深处进一步学唱瑶歌,体验瑶家生活。1996年至1997年,刘教授先后十多次深入江华瑶山,搜集整理音乐素材,几经提炼,精心编配,史诗般的声乐组曲《盘王之女》终于问世。

《盘王之女》收录了《过山谣》、《赶歌堂》、《礼曲》等九首曲目,多为江华岭东瑶歌,由盘琴用瑶语演唱,词曲未作任何修改,真正做到原汁原味。刘健运用现代多重音乐表现手法,为古老的音乐营造一个现代的氛围,展示了瑶族音乐的特有魅力,以全新的音乐理念,诠释了一种“活的民族音乐”。音乐如云如雾如潮如浪,似天地山水人的共鸣,以原始厚重沉积的瑶族文化,以史诗般的磅礴气势,以巨大的隔世感和漂泊感,以“真民族”和“大世界”的视角,以平实而多样的音乐语言,向人们叙述着这个古老民族传奇般的迁徙经历和丰富、奇特、神秘的文化与生活。

瑶族音乐的魅力征服了世界。1998年,在江华拍摄的音乐电视《盘王之女》荣获第五届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一等奖。同年11月,以之为蓝本的音乐特写《刘健和他的瑶歌》荣获第35届亚洲太平洋国家广播电视联盟娱乐节目金奖。评委认为,《盘王之女》“给一个正在消失的少数民族音乐带来了新的生命”,“展示了古老音乐充沛的生命力和保存传统文化遗产——这一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目标——的成功努力!”1999年1月,《盘王之女》CD大碟出版发行,引起国内外音乐界的轰动,称之为“属于世界的音乐”,“新民族根源音乐”。

瑶族音乐,正在走向世界。

一条“木龙”出大江

瑶族音乐让世人瞩目的,不仅仅是一部《盘王之女》。

1999年6月24日,由湖南省文化厅主办的庆国庆、迎回归“明天世纪花园杯”音乐大奖赛在省政府礼堂举行颁奖仪式,由胡铁冰作曲、赵登厚作词、盘琴演唱的具有典型瑶歌风格的《“木龙”歌》荣获创作和演唱两项金奖,让人们关注的目光再次聚焦瑶族音乐。

在江华本土,也有一群艺术工作者,为振兴瑶族音乐默默地耕耘着,胡铁冰就是其中的一个。

胡铁冰今年51岁,系县文化馆副馆长,省音乐家协会理事。他从12岁开始接触音乐,先后干过器乐演奏、乐队指挥、音乐教师、音乐专干,一直没有中止他热爱的音乐事业。他近40年来扎根瑶山,致力于发掘整理和推广瑶族音乐,从70年代起,他创作、整理编曲的《山鹰展翅》、《绣彩带》、《瑶家心中的歌》、《江华长行》等瑶族音乐作品先后参加省里调演,在省电台播放,在省里和全国比赛中获奖,为瑶族音乐在音乐界赢得一席之地作出努力。

1995年,在庆祝自治县成立40周年暨南岭瑶族盘王节文艺汇演中,有一个民歌联唱节目,由胡铁冰编曲,赵登厚填词。其中一段描述瑶家汉子放排生活的歌谣,观众反响极好,胡铁冰便把它单独提出来,多次进行加工整理,逐步丰富完善,形成了今天的《“木龙”歌》。

《“木龙”歌》是一首女声二重唱歌曲,旋律以江华岭西平地瑶流行的《蝴蝶歌》和《留西拉哩》为基础,表现了江华瑶山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瑶家对美好生活的赞美。1998年,在永州市音乐家协会举办的音乐作品征集评奖活动中,《“木龙”歌》被评为一等奖。今年该曲确定选送省文化厅参赛后,胡铁冰对作品再次进行润色,于5月12日定稿。结果该曲以其优美的旋律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打动了评委,在80多首参赛歌曲中脱颖而出,荣登金榜。有关专家听了这首歌曲之后,感慨地说:没想到在江华瑶山还有这么好听的歌,瑶族音乐并不逊色于藏族、蒙古族音乐,只是发掘、整理、推介太少了。

这次比赛同时又是湖南省参加全国音乐最高奖——“群星奖”的选拔赛。《“木龙”歌》取得了角逐“群星奖”的资格,是瑶族音乐走出瑶山的重要一步。

世纪之交的思考

由于音乐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瑶族音乐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去年,由胡铁冰作曲,邓启玲编舞的瑶族风情歌舞《油尖谣》获永州市文艺调演一等奖;今年,由何湘保作曲,蒋丙莲编舞的《招郎崽》将参加全国计划生育文艺调演;由胡铁冰搜集整理的江华瑶族说唱音乐《理曲》、《带诗》正式被收入权威经典《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南卷》……可以说,江华的瑶族音乐已经在曲艺界取得了一定的地位。

当瑶族音乐在中外乐坛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的时候,一些有识之士清醒地指出: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文化的变迁,现代文明或多或少冲击着瑶族的历史文化,瑶歌的保存率和传唱率越来越低。再过若干年,那些曾生动记录着瑶族人民历史、文化、生活、情感的风格各异的瑶族音乐,也许将会悄悄地消失于世。

这绝非危言耸听。

我们注意到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近年来,在瑶族群众中影响很大的“赶夜闹子”(即“瑶歌夜市”)和“赶鸟节”对歌活动,已日渐萎缩。今年二月初一记者下乡采访,路过往昔歌会的聚集地白头山,只见零落的人群,不闻动人的歌声,让人顿生许多感慨。这一方面与大量的青年男女外出打工有关,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瑶族人中间,会唱瑶歌的已经很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缺乏广泛的群众参与,瑶歌还能走多远?

资金短缺是制约瑶族音乐发展的一大“瓶颈”。记者在采访中得知,江华瑶山丰富的音乐遗产自然流失严重,岭西音乐传承下来较好,而岭东的保留不多了,形势十分严峻。因经费不够,近十年来县文化馆极少下乡尤其是到岭东瑶山采风,缺乏创作积累。《盘王之女》的巨大成功,与百万巨资的大投入大制作是分不开的。而我们的音乐工作者,还在为如何找到足够的资金,制作出符合“群星奖”参赛基本要求的录音磁带而焦虑。在这种状态下谈论创作具有强烈艺术震撼力的精品力作,多少有些底气不足。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我们有理由为瑶族音乐的辉煌成就而骄傲,更有责任让它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而作出自己的努力。我们期待走向新世纪的瑶族音乐有一个更灿烂的明天。

毕竟,民族的情感是一脉相承的。

(来源:南岭瑶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