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猴戏,千家乐;四代猴王,百家传。”

在近代中国,也有一个家族,因为热爱,更因为责任,一直把传承京剧作为家族使命。

历史上的程蝶衣与段小楼(京剧世家梅氏家族)(1)

(同光十三绝)

“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傅削去了头发。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为何腰系黄绦,身穿直裰••••••”

这段台词是电影《霸王别姬》中哥哥所饰演的程蝶衣的戏词。

当年一部《霸王别姬》看哭了多少人,又让多少人对京剧开始有了新的认识,这与哥哥精妙的演技密不可分,当然更离不开其背后真实的故事。电影《霸王别姬》中程蝶衣的原型就是一代国粹大师——梅兰芳

历史上的程蝶衣与段小楼(京剧世家梅氏家族)(2)

(梅巧玲的萧太后扮相)

伯父梅雨田,是京剧琴师,当时著名的皮黄音乐演奏家。

梅雨田早年拜贾祥瑞、李四为师,学习胡琴,刻苦学习,很早便盛名在外,曾长期为谭鑫培伴奏。对谭派艺术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深得谭氏器重,有胡琴圣手之称。梅雨田与谭鑫培和单皮鼓名手李五(李奎林)合称三绝。

他的风格平正大方,规矩严谨,格调高而韵味醇,声声与剧情吻合,神趣盎然。后世琴师多承袭梅氏艺术,号称梅派。

历史上的程蝶衣与段小楼(京剧世家梅氏家族)(3)

(京剧琴师梅雨田)

父亲梅竹芬沿着其祖父的道路,亦唱青衣、花旦。梅竹芬先学的是老生,又改小生。最后改唱青衣、花旦,他的昆曲、皮黄都是向梅巧玲学的,凡是梅巧玲唱过的戏,他都会唱。

因外串堂会戏与戏园营业戏的频繁演出,他身体受到极大损伤,二十六岁时患时疫医治无效,在梅兰芳年仅四岁就离世了。

历史上的程蝶衣与段小楼(京剧世家梅氏家族)(4)

(梅竹芬像)

作为大家族里唯一的男孩子,梅兰芳接过了传承京剧的使命。

他八岁开始学艺师从名小生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9岁从名旦吴菱仙学唱青衣。光绪三十年农历七月初七,10岁的梅兰芳第一次登台,在七夕应节戏《天河配》中串演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的织女。1908年,搭喜连成班演出。这时他一面继续就教于吴菱仙,一面又向名旦秦稚芬和丑角胡二庚学花旦戏,并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和口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及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这也为日后的艺术创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梅兰芳小时候,眼睛有点近视,眼皮下垂,眼珠也缺少神气。而旦角在舞台上的眼神特别重要。怎么办呢?后来他养了几只鸽子。每当鸽子飞起来后,他就用眼睛随着鸽子飞翔而转动,越望越远。就这样天长日久,他的眼睛毛病全没有了,变得特别有神,直到老年,梅兰芳在舞台上演出,眼睛还是依旧光彩照人。有些人总以为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是天赋条件好,其实应主要归功于他的 刻苦学习,努力钻研。

历史上的程蝶衣与段小楼(京剧世家梅氏家族)(5)

(梅兰芳剧照)

1913年,梅兰芳首次应邀到上海演出。他的初次压台演出的剧目是茹莱卿传授的《穆柯寨》,他出色地完成了穆桂英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赞赏。

在上海期间,他曾观摩上海以表现近代和当代题材为主的“新戏”,受到启发;他还参观了上海新式舞台的灯光、一些演员的化妆方法以及服装式样的设计。随后,他由上海返京以后,搭翊文社演戏,排出第一个时装新戏《孽海波澜》。

1914年秋,梅兰芳再次应邀赴上海演出,上座经久不衰,盛况空前,并吸引了不少日、英、美等国的观众,直至年底才返回北京。两次南下演出的成功,奠定了梅兰芳艺术上独树一帜的基础,他开始了大量新剧目的排演和艺术上的革新。从1915年 4月至1916年 9月,梅兰芳新排演了11出戏。在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等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1935年他曾率团赴苏联及欧洲演出并考察国外戏剧。

在京剧艺术家中,出访最多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的当属梅兰芳,他把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和艺术家谦逊、朴实的优良品质介绍给了各国人民,人们称他为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国京剧艺术的文化使节。

梅兰芳在祖辈传下来的京剧的基础之上刻苦钻研不断实践,开拓创新,继承并发展了京剧传统艺术,形成京剧表演中风格独具的“梅派”。

历史上的程蝶衣与段小楼(京剧世家梅氏家族)(6)

(京剧大师梅葆玖)

梅葆玖,梅兰芳最小的儿子,从父亲的手中接过了弘扬京剧文化的接力棒

作为当代顶级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派艺术的传人,梅葆玖10岁开始学艺,13岁正式登台演出,18岁和父亲同台演出。他嗓音甜美圆润,表演端庄大方,艺业精湛,基础扎实,在扮相、演唱都与梅兰芳十分接近。

梅葆玖为梅派领军人物深得梅兰芳在京剧表演艺术上的真传,他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培养了一大批京剧界名生,他的弟子李胜素、董圆圆、张晶、张馨月、田慧、谭娜、尚伟等梅派后学在现如今的世界京剧舞台上均有十分大的影响力。

就梅派艺术的弘扬来讲,梅葆玖的影响力不言而喻,乃至对当今的京剧界来说也是举足轻重。京剧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向好的方向发展,一代代不懈努力的艺术家们功不可没。

历史上的程蝶衣与段小楼(京剧世家梅氏家族)(7)

真好,我们每年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看到京剧表演,还能看到老艺术家和小孩子们一起唱京剧。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我们要感谢,感谢那些为了艺术而奉献自己一生的老艺术家们;我们也在庆幸,庆幸我们意识到问题还不是很晚,我们还有继续传承下去的机会;我们又在叹息,叹息又有多少艺术甚至文明能像京剧一样好运被很好地保护而不是流失。

希望我们有的不是一时热度,而是持久热情。

历史上的程蝶衣与段小楼(京剧世家梅氏家族)(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