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金句日鉴(每日经读有悟二十七)(1)

1

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同人卦九五爻辞说,“先会嚎啕大哭,然后会欢笑”。孔子说:“君子之道,可以体现在外做官,也可以体现于在家闲居;可以体现为沉默不语,也可以体现为言谈议论。两个人能够心志相同,就像锋利的刀剑可以斩断金属。心志相同的话语,犹如兰花一样芳香。

家和万事兴”是自古以来的教训,夫妻齐心,其利断金。父子协力山成玉,兄弟同心土变金。

但是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和”,好像变成了一件分外艰难的事情。甚至有人很形象的两个人之间的相处,形容为两只刺猬的相处,太近就会互相刺伤对方。

其实现在很多人还真的不如一只刺猬,因为刺猬还可以自如收起身上的刺,只有遇到危险时刺猬才会将满身的刺张开。但是有很多人却满身都是刺,根本不懂得要将自己的刺收起来。

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想这正是因为缺少了不骄不躁,不忧不惧的教育。

在哪里付出就会在哪里得到收获,这是自然给我们展现的简单易懂的法则。

但是在欲望越来越贪婪的人类社会,小小的付出,却希望获得大大的收获。甚至希望用索取代替付出,那么眼前的这个世界自然会变得越来越不可爱,而原本应该可亲的人,也自然会变得面目可憎。

从出生时选择荒诞的剖腹吉日,到求学时的唯成绩论,再到婚前财产公证,再到垂垂老去的孤独无依。这其实也依然没有脱离因与果的轮回,只不过这样的付出和收获更让人感到悲凉而已。

今天每个人都在最大限度地追求“爱”,不爱了便抛弃,便分开,这是爱还是害呢?

真的爱自己,应该明白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一直坚持正向的付出,才能得到正向的收获。这个世界本就有许多的不完美,也正因此,才更加彰显了人性的珍贵。

其实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人生体验里,是爱还是冷漠,是幸福还是悲凉,都是自己一点一滴拼凑而成。

放下多一些,自在就多一些。付出得一些,收获便也多一些。这是自然之道,也是祛除烦恼的根本所在。

每日金句日鉴(每日经读有悟二十七)(2)

2

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白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

“大过卦的初六爻辞说,用白色的茅草垫着来放祭品,没有灾难。”孔子说:“随便地把祭品放置在地上就可以了,却还要用白色茅草垫在下面做席子,还有什么灾难呢?因为已经做到谨慎之至了。”

看过一个故事,说的是古代有一家大富人家,养了许多的食客。一天众多食客在院子里吃饭时,一只鸟从上面飞过,竟然拉了一泡屎,落在了一个食客的酒杯中。

这个食客非常生气,竟然认为这是主人没有礼遇他,所以鸟才会拉屎到他的杯中。于是晚上他和另外一个食客伙同起来,竟然杀了这家的主人一家老小。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叫做郑子的人向国君进言,说列子贤名在外,生活在这个国家,却过着贫困的生活。如果让其他贤能的人知道,就会认为这个国家不重视人才,而转投其他国家。

国君听了郑子的进言,觉得很有道理,就让郑子派了使者,拉了满满一大车财物送到列子家里。

没想到列子坚辞不受,说自己无功不受禄,一定不能接受这些东西。使者没有办法,只好将满车的财物带了回去。

列子的夫人因为家庭贫困,等米下锅。看到送来的满车财物被列子拒之门外,忍不住和列子大闹一场。

但是没过了多久,郑子突然犯事被打入大牢,而所有曾经和郑子有过往来的人也受到了牵连,只有列子逃过了一劫。

第一个故事里的主人为什么会被杀?第二个故事里列子为何会逃过一劫?先不要下结论,再看第三个故事。

有位为人特别热心的朋友,自己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不仅在家里处处提携兄弟,在外也处处帮助有困难的朋友。但是据他所说,他虽然处处贴钱出力地帮助家人朋友,但是不仅没有得到兄弟的尊重,朋友的感恩,反而对他生出了怨怼。

所以他自己内心也倍感受伤,心情也非常郁闷。

其实古人早就说过“斗米养恩,担米养仇。”对人施以过多的恩惠不仅不会让对方记住自己的好,还会在一旦自己不能满足对方的欲望的情况下,对方就会对自己生出怨怼。

佛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缺乏智慧的和善,就容易给自己招来莫须有的灾祸。

今天有人说“善良需要一点锋芒。”我觉得与其说是“锋芒”,不如说自己心里要有一个界限,明白施与受的度在哪里?

就像现在很多父母养孩子养的胆战心惊一样,孩子越大,父母越觉得危险,那么就是从小对孩子的施没有掌握好。否则从小精心养育的孩子,怎么会长大以后和父母反目成仇呢?

心正、身修、家齐、国治。今天不能齐家的原因是心不正,身不修。而由此延伸的一系列问题便是人人自危,无论物质如何发达,都不会有安全感。

古人说“谨慎能捕千秋蝉,小心行得万年船。”但在静能生慧的前提下,修身养性,谨慎处事才是最根本的法则,否则知识技能越多,也不过是徒然增加更多的人生风险而已!

长乐心晴:关注我,一起在生活中感悟经典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