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读书人的一大弊病,就是想得多、说得多,干得少,热衷闭门造车式的清谈,缺乏实践的主动性和勇气,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很少,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张牧之最后怎么了?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张牧之最后怎么了(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张牧之最后怎么了

实践与认识

中国读书人的一大弊病,就是想得多、说得多,干得少,热衷闭门造车式的清谈,缺乏实践的主动性和勇气,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很少。

崇拜对象都是诸葛亮这样的卧龙先生,幻想隐居山林饱读圣贤书,一朝出山就可以治国平天下。

其实,这种人平时吹牛一套一套的,但一到了真刀真枪的关头,没有久经大场面的沉着定力,没有丰富老道的斗争经验,没有挫折磨难锤炼过的意志和勇气,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不从客观事实出发,而是生搬硬套脑袋里的概念原则,多半就是纸上谈兵、误国误民的赵括。

而张牧之不是这样,毛泽东更不是这样,他不太迷信书本和权威,喜欢实实在在地去走,去看,去干,去游历,去交谈,去实践。而且最重要的一点,他能完全抛弃那种读书人的莫名其妙的清高,简单说就是接地气,把书念活了而不是念死了。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不是他在头脑中想象和构建的东西,而是实践中不断升华提炼的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在头脑中的反映。

自幼成长于农村和乡土社会,他对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并不陌生。

在北大做图书管理员期间,作为一个“普信男”,他依然喜欢和五四运动中的才子大家请教学问,和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胡适、罗家伦等大咖都有往来,加深了对民国的精英知识分子们的了解。

回到湖南长沙,他当过小学校长、组建新民学会、办过《湘江评论》、发起并参与了驱逐军阀张敬尧等社会活动,堪称“社牛”界鼻祖,论敢于折腾,直教现在的年轻人都汗颜。广泛的社会活动,让他对社会中间阶层的各个群体都有深入的接触。

国共合作后,孙中山十分欣赏其才华,帮助他进入国民党中常会候补委员,并一度代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职责,后前往上海执行部开展党务工作,算是进入了国民党高层,有机会对于资产阶级的国民党集团和大资本家、买办势力经济类观察。

但这些都只是了解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全貌,真正找到首要问题的答案,还是在他从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回乡养病期间。

国民党上海执行部负责人胡汉民返粤后,反共派叶楚伧接替负责上海执行部的工作,毛泽东的境遇更加困难,久之便积劳成疾,索性告病假回到老家湖南韶山养病。

这期间,毛泽东与农民谈家常、打骨牌、玩麻将,时常邀集一些农民扯白、唱山歌,一些婚丧喜庆,他都参加。除了走访贫苦农民、亲戚朋友、进步知识分子外,还走访了一些殷实人家、开明士绅,并与农民一起担水、挖土、做田里工夫,作了广泛的社会调查。

期间经常利用一切机会做起了群众思想工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向农民解释,生活的困苦并不是“命苦”“八字差”,而是“洋财东”(帝国主义)和“土财东”(地主)互相勾结,压迫剥削农民所致,动员农民起来斗争。并先后在毛氏宗祠、毛震公祠等处,利用原有族校,创办了20多所农民夜校,既教识字、算数,也向农民进行思想启蒙教育。

当年湖南大旱,大地主囤积居奇,高抬米价,并且关闭韶山米市,偷运粮食到湘潭倒卖牟利,农民买不起米,也买不到米,许多人只得挖野菜充饥,还有一些人被迫拖儿带女沿门乞讨。

毛泽东索性以发动农民搞起了“平粜阻禁”,并以此为契机在韶山组织成立了20多个乡农民协会。 这是一次成功地发动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买办阶级斗争的经历,让他坚定了自己的答案,农民,就是那堆干柴,只要一颗革命的火星子落下,就可成燎原之势。

于是,他写下这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寥寥千字,深刻又精辟地阐述了他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深刻认识。

阅读完整版《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张牧之的首要问题》,

点赞关注头条号、微信公众号“@唯物洞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