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新中国解放后的第一个深秋,香山枫叶飘红的季节里,刘少奇在百忙中抽出几天时间,带着新婚不久的爱妻王光美,离开北京南下,来到南京雨花台,深切悼念他曾经志同道合革命伴侣何宝珍。

那天,天气很好,瓦蓝的天空,飘着几片白云。刘少奇与王光美久久地站在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他们的表情严肃庄重沉痛,迎着斜射过来的太阳,眯起了眼睛。

刘少奇深情地说:几十年来,无数的革命先烈被处死在这里,何宝珍同志便是其中的一位。

记忆把刘少奇带入了那个欲血奋战难忘的年代

刘少奇志同道合的爱妻(刘少奇志同道合的爱妻)(1)

何宝珍油画

一 何宝珍与刘少奇第一次相遇是在毛泽东与杨开慧家

1918年,何宝珍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在学校因参加革命活动,被学校开除,暂住在长沙的毛泽东与杨开慧家中。

那天,何宝珍与杨开慧还有毛泽东正在家中说话,听见有人敲门,接着走进来一位神采弈弈的年轻人。他,皮肤微褐,中等身材,不胖不瘦,20多岁。

毛泽东马上笑吟吟地上前迎接,接着他们到隔壁房间商谈工作。

他们从共产国际方面的最新指示,到红色政权的斗争纲领、再到如何领导工人罢工,谈话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旧房子的墙都不隔音,虽然毛泽东与刘少奇的谈话是在另一间房子里,那时毛泽东与刘少奇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说话声音很高,他们的话声,隔着墙壁断断续续地传到了何宝珍的耳边。

刘少奇来到毛泽东家里,主要是商量去安源发动工人罢工的革命行动有关事宜。

毛泽东与刘少奇的谈话内容,让何宝珍大开眼界,听得她热血沸腾。

谈完话,毛泽东与刘少奇结伴走出了房间,何宝珍久久地望着刘少奇离去的方向,一直到看不见为止。

何宝珍问杨开慧:刚才来的那位年轻人是什么人?

杨开慧告诉她:他叫刘少奇,刚从苏联回来,还在莫斯科大学读过书。”

听说刘少奇是从苏联回来的,何宝珍脸红了,心中顿时升起一股敬佩之情,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那里的人民过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那是她做梦都想去的地方。

这是何宝珍第一次见到了刘少奇,从这次见面,何宝珍就对刘少奇产生了爱慕之情。

 何宝珍带着对革命新生活的向往,带着对刘少奇爱慕之情的向往,向毛泽东请求,她想去安源协助刘少奇组织工人大罢工。

毛泽东同意了何宝珍的请求,并安排她给刘少奇当助理

刘少奇志同道合的爱妻(刘少奇志同道合的爱妻)(2)

何宝珍就读过的女子师范

何宝珍和刘少奇再见面,就已经是领导和助理的关系了,他们一起奔赴安源,组织工人罢工。

她跟随刘少奇来到安源路矿后,分配在安源工人补习学校第三分校担任教员,兼任俱乐部书报科委员。

1923年春天,何宝珍加入中国共产党。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使两个年轻人的心越贴越紧;朝夕相处,了解日深,两人的感情与日俱增。

同年4月,又在李立三的热心撮合下,刘少奇与何宝珍喜结连理。

何宝珍和刘少奇从相识到相爱,仅用了几个月时间,他们属于自由恋爱,他们有共同的信仰,堪称是完美的结合。

1923年对于何宝珍而言,可谓是双喜临门,一是她成功加入了共产党,二是在当年4月,她和刘少奇结为革命夫妻。

 刘少奇与何宝珍在毛泽东与杨开慧家相识,接着何宝珍被毛泽东派遣做了刘少奇的助理,因此,也可以换个角度说,是毛泽东促成了刘少奇与何宝珍的幸福婚姻。

二 漂泊不定的革命夫妻生活

1932年冬,刘少奇奉党组织安排,离开上海,前往中央苏区工作,何宝珍则带着小儿子留在上海,继续从事地下工作。

分手的前一个夜晚,刘少奇忧心重重,不断地在地上走来走去,欲言又止,刘少奇是替爱妻何宝珍的安全担忧,也为他们分别担忧。在那个兵荒马乱的特殊年代里,常常是分别就变成永别。

刘少奇志同道合的爱妻(刘少奇志同道合的爱妻)(3)

在分别前,刘少奇不无担心地说:在白区斗争很危险,尤其是营救进步人士的这份工作,你做好思想准备了吗?

何宝珍明白丈夫的担忧,为了让丈夫放心,她淡然地说:你放心吧,我什么都不怕,早就做好思想准备了。

刘少奇与何宝珍深情地对视着,说着临别前互相珍重的话。

革命中的每一次分别,都充满着不确定性,刘少奇也没想到,他与何宝珍这一别也变成了永别。

刘少奇与何宝珍完婚后,在那个兵荒马乱的特殊年代里,作为一对革命夫妻,根本不可能像现代年轻人一样,享受蜜月,享受婚假,享受刚成家二人世界的乐趣生活。刚完婚,他们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工作中。

何宝珍跟着刘少奇,为革命事业到处奔波,开始了漂泊不定的生活。

何宝珍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单身姑娘,变成了刘少奇的妻子,一个革命领导者的妻子,身份的转变,让她变得异常忙碌,她既要照顾家庭,又要辅助刘少奇的工作,每天都忙得像个陀螺一样没有一点停歇的时候。

何宝珍毫无怨言,相反她很兴奋,和心爱的丈夫,一起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这难道不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吗?

1925年春,组织上安排刘少奇南下广州,开始新的斗争,作为妻子和革命同志,何宝珍告别了工作了两年多的安源,随丈夫奔赴广州,

后来因革命工作需要来到上海等地。

 1927年,对于革命党人而言,无疑是最恐怖的一年,随着四一二和马日事变的发生,大革命彻底失败,无数进步人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婚后三年间,他们先后有了一儿一女。

因革命工作,她们四处奔波,漂泊不定,无法将孩子们留在自己的身边。

送走孩子的那几天。刘少奇与何宝珍轮流抱着孩子,恋恋不舍,是啊,孩子还很小,孩子才二三岁,孩子小小的年纪还需要在母亲身边,需要母爱。天下父母之心,都是最爱孩子,望孩子在父母身边健康成长的。

但为了革命事业,刘少奇夫妇只能将一双儿女送给走,儿子允斌送回了老家,女儿毛毛则送给了一户工人家庭。

不久,刘少奇与何宝珍又有了自己的第三个孩子。

刘少奇志同道合的爱妻(刘少奇志同道合的爱妻)(4)

何宝珍

但是这个孩子何宝珍再也不想送走了,留在自己身边。

刘少奇走后,何宝珍,担任全国互济总会会长兼任营救部长。所谓营救部长,争取社会力量,想尽一切办法,营救落入敌人手中的同志。

她化名王芬芳,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四处奔波, 很快,何宝珍引起了敌人的注意。

1933年3月的一天,天气乍暖还寒。何宝珍,正在上海的租房里,邻居的大嫂慌慌张张告诉她,外面,敌人包围了。

她吃了一惊,很快恢复了镇静。当敌人出现在她面前时,她深情地在孩子的脸蛋上亲了几口,儿子也看着他……随手将三岁的儿子交给了邻居大嫂。心里对孩子说,儿啊!妈妈不在你身边,你要好好保重,健康成长。

何宝珍原计划等生活稍微安稳些,就回来看孩子,可是当时局势太那么紧张,何宝珍身兼重任,她致死都没有看到送走的一双儿女。

 三 南京雨花台英 勇不屈的烈士

1934年深秋的一天,清晨,朝霞映红了天际,映红了大地,映红了肃穆的雨花台,何宝珍与一批革命者,高唱着《国际歌》,一步步走上刑场,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终年32岁。

何宝珍牺牲时,刘少奇正走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的路上,他听到爱妻牺牲的消息后,他悲痛不已,这对志同道合的革命夫妻,共同走过了11年幸福而艰难的生活,是刘少奇一生最难忘的11年,也是最幸福的11年。

何宝珍(1902-1934),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道县。1918年考取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因领导学潮被校方开除。

192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与刘少奇结成革命伴侣。从此,随刘少奇为革命多方奔走,先后在上海、广州参加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工作。1926年10月与刘少奇来到武汉,任汉口市妇女协会组织部长。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又随刘少奇辗转于华北、东北、上海等地,参加妇女群众工作。

1932年何宝珍留在上海坚持地下斗争,1933年3月被国民党宪兵逮捕,在狱中受尽酷刑拷打。1934年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壮烈牺牲,年仅32岁。

现代作者殷云等人还写了《红色恋情》,写的是刘少奇与她的爱情故事及她的英雄事迹。

对其革命的一生,刘少奇有过这样的赞语:“英勇坚决,为女党员之杰出者。”

刘少奇志同道合的爱妻(刘少奇志同道合的爱妻)(5)

何宝珍

刘少奇对何宝珍的感情,也犹如毛主席对杨开慧的感情,至醇至浓

20世纪30年代,许多共产党人和抗日进步人士,被国民党政府南京警备司令部分别关押在南京军人监狱和南京江苏省第一监狱(即老虎桥监狱)。

其中,女政治犯大多关押在老虎桥监狱。当时被关押的女共产党人有孟奇、肖明、夏之栩等。

1933年夏天,女监3号来了位教师模样的“女犯”,年约30岁,身材细瘦,个子不高,身穿咖啡色旗袍,清秀的脸盘上一双美丽的眼睛闪烁着坚毅的光芒。她就是何宝珍。

何宝珍被逮捕后,她的身份一直都是小学老师王芬芳,虽然敌人觉得她可疑,可是没有抓住确实的证据,最后只能判她15年有期徒刑,希望慢慢找到突破口。

 就这样,入狱一年左右,何宝珍都完好地掩饰了自己的身份。

但不幸还是发生了,何宝珍被叛徒出卖了。

何宝珍,面对敌人的利诱,不屈!

何宝珍,!面对敌人的酷刑,不屈!

特务们动用了毒刑。先上“老虎凳”,又灌辣椒水。一连几天,特务们用尽了毒刑,包括跪钉板、电麻等各种惨无人道的刑具都用遍了,都没能从何宝珍嘴里“掏”出一字半句。

此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何宝珍天天像这样受尽折磨,但她始终坚贞不屈。

种钢一般的毅力和铁一般的意志,是源于对自己的信仰坚如磐石,源于她刚健的人格和钻石一般的高贵的品质。

,敌人用尽了一切可以利用的办法,都不能让何宝珍屈服,敌人见何宝珍如此顽强,他们决定送何宝珍上刑场。

 面对死亡,何宝珍毫无畏惧,从她入党那天起,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但是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为革命燃烧自己的生命,她无怨无悔。

只是可怜了自己三个年幼的孩子,从此后没有了母亲,还有她心爱的丈夫,从此后就天各一方了

,何宝珍坚信,孩子长大后,会理解母亲的选择,而丈夫也会支持自己,她们是革命人士,为了中国的未来,牺牲自我也值得。

刘少奇志同道合的爱妻(刘少奇志同道合的爱妻)(6)

刘少奇家乡

四 何宝珍青少年

 1902年5月,在荷花即将盛开的季节里,何宝珍出生于湖南道州一个农民家庭中,其父何瑞蓉依靠做点小生意,养育了一家五口。

宝珍,长得眉清目秀,聪明伶俐,深受父母喜爱,虽然是女孩子,也送让她读书识字,1914年入县女子小学读书。

何宝珍学习刻苦努力,读书专心,成绩优异。小学毕业后父母便不想让她继续读书了,想让她找个好人家,早点嫁出去。

在父母看来,嫁人才是女儿最好的出路,在何宝珍17岁时,父母便张罗为她寻一个好婆家。

在旧时代,女人的出路就是长大嫁人,生子,然后在男人的阴影里,为人之妇,为之母,过完自己单调艰难的一生。

而何宝珍,从小就表现出与旧时代一般年轻女子不一样的眼光与勇气,她要自己选择男人,她要学文化,她要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主,她要过与一般女人不一样的生活。

1918年秋,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她的理想是将来当一名教师。

1918年,何宝珍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从此远离了那个封建的家庭。

 入学后的何宝珍,也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除了努力刻苦学习外,她还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成为湘南学生运动、妇女运动的组织者之一。

1922年,何宝珍因积极活跃,被学校开除。

当时的何宝珍,可以有更多选择,她可以选择安稳的生活,安心读书,学有所成,在社会上谋取一份不错的职位,再找一位心地善良的好男人,组建家庭,相信日子一定会过的很舒心。

刘少奇志同道合的爱妻(刘少奇志同道合的爱妻)(7)

但国家危难之际,何宝珍比任何人都清楚,国无宁日,哪有个人的岁月静好,作为一名有良知的中国人,她要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幸福,而是国家的安定与和平。

是,何宝珍放弃了最好走的那条路,和多数热血青年一样,走上了最艰难的为革命而生、而奋斗的道路。

在学校时,何宝珍还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就包括毛主席、杨开慧、蔡和森等人,和这些人接触后,何宝珍的人生目标更清晰了,那就是做一个坚定的革命主义者。

--------------

乘风破浪666

洑水河畔,莲花飘香。湖南省永州市道县梅花镇贵头村的英雄烈士何宝珍故里,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们络绎不绝。何宝珍故居、纪念馆和铜像广场已修缮一新,一代革命英烈的英勇事迹,远播四方。

何宝珍的革命情怀和英雄斗志激励着家乡人民。

2015年以来,道县党委和政府募集资金对何宝珍故居进行修缮,并广泛征集革命文物,对故居文物进行复原陈列布展。

2017年4月,何宝珍故居正式对外开放,现被列为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永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