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讯(记者 赵艳艳)提起北京评书,大家第一时间想起的肯定是《岳飞传》,以及说《岳飞传》的刘兰芳。

刘兰芳,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评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刘兰芳岳飞传七十六集(一鸣惊人岳飞传演古说今四十年)(1)

刘兰芳原名刘书琴,1944年出生于辽宁沈阳,6岁开始跟母亲学唱东北大鼓。1958年,14岁的刘兰芳拜师杨丽环门下学艺。1959年,考入鞍山曲艺团,拜师孙慧文、赵玉峰等著名艺人,系统学习评书说讲。

1979年,一直在鞍山电台说革命故事的刘兰芳接到任务:说一个传统书。刘兰芳第一时间想到了《岳飞传》。“我学过这个,也喜欢这部书。”但难题也是现成的。《岳飞传》没有书道子,即“故事梗概”,而刘兰芳一天要说两万多字,还得连续说上三四个月,怎么办?

有人在图书馆的废墟里找到一本钱彩原著的《说岳全传》送给了刘兰芳。这本书的故事虽从岳飞出生开始,但文字局限性很大,“比如一个很重要的情节,说书可能要说两个小时,需要两万字左右,但书上却只有很短的一段文字。”没办法,刘兰芳只能对原著进行删改增补,重新编书。

刘兰芳岳飞传七十六集(一鸣惊人岳飞传演古说今四十年)(2)

刘兰芳和爱人王印权共同创作《岳飞传》

那段时间,刘兰芳上午去电台录书,下午上台说《明英烈》,晚上听书,半夜才能写书。上半夜她写,下半夜把老伴叫起来帮忙修改,五六点钟她起来默稿。有时候写好几千字,一看不是人话就撕了,刘兰芳气得直哭,“我写的这什么玩意儿”。但也得继续写。

一段《岳飞传》是28分钟,七千多字,录三段就是两万多字。再能写也写不完,怎么办呢?只能靠现场发挥。“开机,啪,醒木一拍,上回书说到……脑子就开始像过电影一样,把积累的东西加到里面。”刘兰芳说,就这么说完了《岳飞传》。

1979年开始,先后有百余家电台播出刘兰芳播讲的长篇评书《岳飞传》,轰动全国,影响海外。

刘兰芳岳飞传七十六集(一鸣惊人岳飞传演古说今四十年)(3)

1983年刘兰芳在万人体育场演出的情景

有人回忆:每当刘兰芳评书播出的时段,大街上行人出奇的稀少,导致刑事犯罪和治安犯罪都大大降低。因此,鞍山市曾颁给她“治安模范”的称号。

其他的荣誉也纷至沓来。“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 “70年70人·杰出演播艺术家”、2019“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但刘兰芳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儿”,注重用作品体现民族精神的她把目光投向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全国道德模范。

刘兰芳岳飞传七十六集(一鸣惊人岳飞传演古说今四十年)(4)

2018年,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走进武汉

“‘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故事让我非常感动。”刘兰芳说,他隐姓埋名,白手起家,用了30年的光阴研制出了核潜艇。“我觉得应该把他的故事讲出来,用以教育当代的年轻人,让观众铭记他为国家做的贡献。”

说干就干,刘兰芳和先生王印权一起把全国道德模范们的故事改编成了百余集的评书,并参加了“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巡演。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传承就是讲故事留下来的。”刘兰芳说,希望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充满趣味的故事,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更多的人、让年轻人们知道这些道德模范的故事。”

模范们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刘兰芳的倾情演绎引人入胜。有观众评价:刘兰芳的道德模范系列评书“于平凡中诠释伟大,以人性之美净化心灵,似精神礼赞如春雷惊空、振奋人心。”还有观众评论说,“非常震撼人心。希望这样的演出今后能够广泛开展,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感受道德的力量。”

刘兰芳岳飞传七十六集(一鸣惊人岳飞传演古说今四十年)(5)

2016年2月20日,刘兰芳先生在马街为老百姓说书

身为北京评书国家级传承人,刘兰芳一直致力于北京评书的传承工作,她与辽宁鞍山师范学校达成一项意向:开设一门曲艺学,真正让评书进入了学校教育。此外,刘兰芳建议挖掘评书成果,建立声、像、文一体化的评书曲艺数据库,同时整合相关的出版物,进行系统的课题研究。

因为刘兰芳,很多人知道了北京评书,也有很多人学会了北京评书。“非遗传承人这个荣誉是责任、是担子,激励我们把中国的传统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刘兰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