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带你看懂苏轼(七分钟看完苏轼的一生)(1)

苏轼,一位超人气偶像,在古今中外拥有众多粉丝。这当然不仅是因为他极高的艺术造诣,更多在于他面对挫折时的态度。

苏轼一生跌宕起伏,充满挫折打击,但苏轼总能从容面对挫折,不论境遇如何,不论身处何处,苏轼总能为心灵找到舒适的栖所,也能在生活中发现别样的美,让心田开出有趣的花。

书香门第

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

母亲程夫人知书达理,深受邻里的敬重,对苏轼兄弟从小就悉心教导,勉励他们苦读诗书,练就本领,长大为国家效命,不辱苏门,无愧国家。

父亲苏洵博学多识,精读六经百家之说,却在科举中三次落榜,后面索性就不考了,把精力放到培养苏轼、苏辙两兄弟上来。

他亲自编写教材让苏轼、苏辙两兄弟读,教他们多看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的文章。因为苏洵认为当今辞藻华丽的科举风没得前途,要写语言质朴,流露真情实感的文章才有出息。

他还把自己三次考试落榜的经验传授给两兄弟,告诉他们怎么答题,要怎么写才能得高分,考场上不要嘻嘻哈哈,要认真作答。

在指导孩子们阅读经典的同时,也鼓励他们要广泛接触社会,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不要死读书。

在这样良好的素质教育下,苏轼、苏辙两兄弟基础打得很牢。

这些都为后来苏轼、苏辙两兄弟一举中第、名震京城埋下了伏笔。

一篇文章带你看懂苏轼(七分钟看完苏轼的一生)(2)

三苏祠。图源:图虫创意

名震京城

嘉佑元年(1056 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两兄弟进京应试。

苏洵对进京之路那真是驾轻就熟,年轻时就四处游玩,什么路好走,走哪条路风景好,苏洵拿捏得死死的。

嘉佑二年(1057年),全国统一科举考试拉开帷幕!

当时的主考官是作协主席欧阳修,小试官是副主席梅尧臣。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当时他们出卷一改以往辞藻华丽、不求务实的风格,改用质朴真实的古文风。

一众考生拿到试卷就呆住了,这出的是啥题啊!和所复习的内容完美避开,当年考场上“哀鸿遍野”。

苏轼一上考场,拿到卷子就惊呆了。

“这不是送分题嘛!全是平时练过的,这进士看来是稳了。”他直接洋洋洒洒地写起来,很快就完成他的大作。

当评卷老师改到苏轼的卷子时,直接被他清新洒脱的文风震动了,我滴个乖乖!这写得也太中了!

欧阳修看了苏轼的文章后,更是“惊喜以为异人”,准备取为第一名。但欧阳修转念一想,这么好的文章,肯定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

为了避嫌,便取为第二。后来放榜才知道,这是苏轼的大作。

就这样,苏轼进士及第,这一年,苏轼22岁。

后来欧阳修回家说,自己要好好读书,不然以后大家就不知道我欧阳修了,只知道一个叫苏轼的人。

一篇文章带你看懂苏轼(七分钟看完苏轼的一生)(3)

苏轼(1037年-1101年)名列“唐宋八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宋四家”。图源:网络

放榜后,许多考生表示不服,凭啥他籍籍无名的苏轼能拿第二名,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曾巩却没有。

但在欧阳大佬的多次称赞下,众考生也接受了事实,不再说啥,这也让苏轼名声大噪。

苏轼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三人名震京城,正要大展身手时,苏轼母亲程夫人病逝,兄弟二人随父回川奔丧。

服丧期满后,他们启程回京,沿途饱览名山大川,苏轼写下《南行前集叙》。在文中,苏轼强调:“文贵自然,师法自然,不要为作文而作文”的观点。这也是苏轼后来写文章一直所遵循的原则。

签书凤翔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回到京城,参加了直言极谏科的考试,考中制科优入三等。

在宋朝,百年的制科考试中,没有一人入一等、二等,这就是摆出来好看的。能入三等,苏天王已经相当厉害了。

不久,苏轼被任命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三年。这一时期是苏轼诗歌创作的初步活跃期,诗歌内容以关心国家百姓民生为主,艺术风格趋于成熟。

以《和子由渑池怀旧》为代表。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慨。

初任杭州

治平二年(1065 年),苏轼回到京城学士院考试,再入三等,授官直史馆。但此时家庭发生变故,夫人王弗病逝,次年父亲苏洵又病故。

苏轼、苏辙两兄弟扶柩回川,守孝三年,这也是苏轼最后一次回到家乡。

熙宁二年(1069年),苏轼回京,此时震惊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虽然主张改革,但是反对王安石(点击阅读)的变法理念。

一篇文章带你看懂苏轼(七分钟看完苏轼的一生)(4)

苏轼雕像。图源:网络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强行上书对王安石的变法理论进行批驳。随即遭变法派诬陷,苏轼双拳难敌四手,自请出京,出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度过了美好的三年。

大街、小巷、湖边、酒馆、山川......全都留下了苏轼潇洒的身影。

他与朋友一起饮酒,一起赋诗,一起游玩,小日子过得滋润极了!还写下大量描写杭州湖光山色的诗篇。

最有名的就是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苏轼眼中,西湖如西施那样的美人,温婉动人,令人沉醉。

赴任密州

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调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两年任职期间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比如免除秋税,由官府每月补助贫民粮米。

正是生活的艰苦使他写下了许多佳作,其词作在这一时期形成豪放词风。如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全词表现出苏轼想要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充满昂扬向上的乐观情怀。

如果说这一篇是豪放派的开山之作,那么这首《水调歌头》则是充满人生哲理意味,充斥复杂情感的婉约佳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可以说,此词一出,其余中秋词皆废。

这一时期还有一首婉约词风的佳作不可不提,就是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词是苏轼怀念亡妻王弗时所作,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乃悼亡词的巅峰之作。

一篇文章带你看懂苏轼(七分钟看完苏轼的一生)(5)

苏轼剧照。图源:纪录片《苏东坡》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 年),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用语暗讽朝政,随后又拿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引发“乌台诗案”。

苏轼被捕入狱,差点遭至杀身之祸,他经历了人生中的至暗时期,这也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

期间有人落井下石,欲置他于死地,有人惟恐避之不及,也有人想办法多方营救。

在王安石、苏辙等人的营救下,加之宋太祖定下的不杀士大夫的国策,最终苏轼免于死罪,从轻发落,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被贬黄州

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在这里渡过了近五年的岁月。

苏轼贬居黄州,虽是他生活落魄、政治受挫之时,但在文学创作上却达到了高峰。

一篇文章带你看懂苏轼(七分钟看完苏轼的一生)(6)

苏轼《黄州寒食帖》纸本,行书,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源:网络

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苏轼想到历史上的风流人物,不禁感叹:“当年周瑜咋就那么风光呢?老夫我才华不比他低呀!不曾想被朝廷这帮狗东西陷害,被贬至此。唉!还是写首词快乐快乐吧!”

随即写下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词作中虽有苦闷彷徨,但是思想还是乐观旷达、昂扬向上,带给人气势磅礴的力量,被誉为“古今绝唱”。

他泛舟游赤壁时,怀古伤今,写下《赤壁赋》一文。

文中既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表达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苦闷,又有“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表达乐观旷达、昂扬向上的态度。

即便是生性乐观的苏轼,在经历一系列打击后,也会感到孤单寂寞冷。如这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但苏轼的豁达乐观自然不会让自己沉浸在悲伤里,他只emo一小会。他在《临江仙》一词中写道: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即便是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苏轼也毫不在乎,他在这首《定风波》中写道: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风雨又如何?我自超然洒脱,不畏艰难,任你雨打风吹去,我就是不倒!”

谁说人老就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积极乐观的生活就可以如少年一般。他在《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中写道: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休要感叹时光易逝,好好奋斗是正途。

苏轼虽属豪放派大叔,但写起婉约词来,那心思细腻得就像小女子一样,如这一时期写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苏天王写起婉约词来也是如此细腻缠绵。

一篇文章带你看懂苏轼(七分钟看完苏轼的一生)(7)

苏轼《潇湘竹石图》绢本,水墨,中国美术馆藏。图源:网络

重回京城

元丰七年(1084 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今河南临汝)任职。在途经江宁(今江苏南京)时,主动拜访了王安石,与之交游数月,并且向王安石推荐了秦观(点击阅读)。

他沿途游览了名山大川,写了不少作品,诗中著名的为这首《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词中有名的为这首《浣溪沙》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不论境遇如何,不论身处何处,苏轼总能为心灵找到舒适的栖所,也能在生活中发现别样的美,让心田开出有趣的花。

元丰八年(1085 年),宋哲宗继位,高太后临朝听政,重新起用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苏轼重回京城,好运当头,官职连升几级,被提拔为翰林学士,深得皇帝的信赖。

一下过上了平稳安定的生活,苏天王很开心。

“老子再也不用四处漂泊了,一群狗东西还想整死我,没想到吧!我苏轼又回来了!”

这使得这一时期他的诗作趋于平淡,充满乐趣。如这首《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写得极富有生活气息,充满情趣,平平淡淡才是真。

一篇文章带你看懂苏轼(七分钟看完苏轼的一生)(8)

苏轼《题王诜诗帖》纸本,行书,纵29.9厘米,横25.7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图源:故宫博物院

苏轼在政治上虽属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当苏轼看到旧党上台后,疯狂打击新党人物以及废除新法,为人正直的苏天王哪能看得惯这副做派,于是进行抨击。

苏天王怼得倒是过瘾,但是寡不敌众,为旧党所排挤。我说不过你们,我还躲不起吗?于是他再次请求外调。

再任杭州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出任杭州知州。到任之时,恰逢杭州大旱,瘟疫肆虐。苏轼向朝廷请求减免杭州供米三分之一,又想办法得到大米来救济饥饿的百姓。

苏轼还疏浚河道,修造闸门,控制西湖水的蓄积与排泄,使得钱塘江潮水不再进入杭州城内。

他将修复六井挖出来的淤泥堆积在西湖中,修筑成长堤以来往行人。

他又雇人在西湖中种菱,使水草不再生长,把种菱的收入备作以后修浚西湖的费用,又在堤上种植芙蓉、杨柳,望去美景如画。

为纪念苏轼对杭州的贡献,杭州人把长堤命名为“苏堤”

一篇文章带你看懂苏轼(七分钟看完苏轼的一生)(9)

杭州苏东坡纪念馆。图源:网络

贬官惠州

元佑六年(1091年),苏轼被召回朝廷,但苏天王还是那副脾气,又是狂怼朝中那帮人,没办法,他又怼不过,但过过嘴瘾也挺好,怼完那就出任地方知州吧。

元佑八年(1093年),高太后崩逝,哲宗亲政,北宋政局大变,新党再度上台执政。身为旧党的苏轼一下就被盯上了,这哪能放过苏天王。

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州),当时惠州属岭南,经济落后,条件艰苦,要是换做一般人,估计人都麻了,心凉如水。

但苏轼是何人?他是天下第一乐天派,遇事都乐呵呵的,又喜欢写诗,人见人爱,在惠州生活得相当安逸!

他被惠州风光所感染,写了这首《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传到朝廷那帮人耳中,被气得要死,好你个苏轼,狗东西,你还日啖荔枝三百颗,小日子过得挺舒坦啊!再贬!

谪居儋州

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被贬至儋州(今海南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一篇文章带你看懂苏轼(七分钟看完苏轼的一生)(10)

苏轼画像,元·赵孟頫绘。图源:网络

苏轼在这里生活了三年,生活十分凄苦,“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泉”

但苏轼生性乐观,随遇而安,人见人爱,到哪都有人给他送吃的、喝的,活得快活极了。

本是被贬南荒,硬是让苏轼过成了公费旅游。

他还开学堂,兴学风,教化当地百姓,与当地黎族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

他在《别海南黎民表》中写到“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他把海南当成了第二故乡,生性乐观的苏轼到哪都是“此心安处是吾乡”

身逝常州

元符三年(1100 年),哲宗驾崩,徽宗继位,旧党火速上线。苏轼接到上头电话,让他速速回京做官,苏天王开心极了。

“一群小王八蛋,还想整死老夫,嘿!老子活得快乐着呢!瞧瞧吧!我苏轼又回来了。”

在北归途中,他写了《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一诗。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被贬南荒,他一点不悔恨,只当是一次奇绝的远游。

啊!世界上的乐观莫过于苏东坡!苏天王就是乐观的代言人。

次年七月,苏轼卒于常州(今江苏常州)。他留下一首名为《自题金山画像》的绝笔诗,对自己的人生作了最好的总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困境是吓不死人的,只要我们乐观面对,并尝试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我们也能像他一般,活得洒脱、活得自在、活得快乐!

生活并没有许多苦,有的只是你心里的罢了!如果你正遭遇挫折、失意苦闷、彷徨难行,那么读读苏轼吧!

在失恋分手时,你可以在苏轼这得到安慰:天涯何处无芳草。

在容貌焦虑时,你可以在苏轼这得到安慰: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遭遇挫折时,你可以在苏轼这得到安慰: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思念家乡时,你可以在苏轼这得到安慰: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是他生活的从容,这才是不朽的。

东坡去矣,精神犹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