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3月31日,履新任职的市委书记于立新、代市长姜宏上任后,先后听取了关于呼伦湖保护治理情况的汇报,分别就下一步呼伦湖治理作出重要指示和部署。在此之际,我们将本报记者采写的今年严冬之际额尔古纳河流域冬季科考队见闻予以刊发。时值呼伦贝尔大地万象更新,呼伦湖保护治理任务依然艰巨。谨以此记励志擂鼓,同担重任,宏毅前行。

额尔古纳河名称由来(穿越额尔古纳河右岸)(1)

额尔古纳河名称由来(穿越额尔古纳河右岸)(2)

额尔古纳河名称由来(穿越额尔古纳河右岸)(3)

引 子

额尔古纳河名称由来(穿越额尔古纳河右岸)(4)

北纬52°弧线祖国版图内,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额尔古纳河右岸。

作家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写的正是这个区间的故事,她以独特的视角和清雪洁冰般的笔意,对这片山川林泽的民俗民情作了生动的描述。那里的山水林泽、民俗民风独一无二,是域外奇境。

这道弧线区间的故事之所以生动而迷人,缘于有一条额尔古纳河在此蜿蜒奔腾、千回百转。这条河承载着蒙古民族历史,见证着中俄历史的变幻风云。在《唐书》里额尔古纳河称“望建河”,《蒙古秘史》里这条河的地位名气异乎寻常的重要,元史称其为“也里古纳河”,1689年9月清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代表中国政府(文本中第一次在国际条约上使用“中国”)与俄罗斯使团御前大臣戈洛文签定《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额尔古纳河以南属中国,北属俄国”。额尔古纳河作为两国界河因此而蜚声中外。

额尔古纳河名称由来(穿越额尔古纳河右岸)(5)

时至今日,额尔古纳河流域的生态系统又一次被世人所瞩目。权威人士称,呼伦贝尔的生态坐标是呼伦湖,这个坐标系即是额尔古纳河生态体系。诚哉斯言!不仅如此,额尔古纳河又是黑龙江的源头。著名的克鲁伦河、乌尔逊河、海拉尔河在呼伦湖汇集吞吐后一泻向北,浩浩汤汤在恩和哈达与俄罗斯石勒喀河汇合转而东下称黑龙江。换言之,东北三省白山黑水的源脉发端于此。

额尔古纳河全长970公里。沿河流域地貌形态千姿百态。草甸、草原、滩泽、沼泽、山峦、冰凌、森林都甚是奇伟。在这一区域,聚居着蒙古族、汉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等民族,因而这里的民风民俗文化悠久绵长,独成一脉而又多姿多彩。

历史的时针指向2018年寒冬之际。因为呼伦湖生态体系的极端重要性,治理保护好呼伦湖成为国之大计。由呼伦贝尔党委政府组成的额尔古纳河流域冬季科考队第一次踏进了这片冰封的土地。这是一次特殊日子里的环保科考、生态科考、极寒科考,也是一次探险之旅、文化之旅、心灵之旅。科考见闻资料无疑是十分珍贵的,必将载入史册,传之后人。

严装待发

额尔古纳河名称由来(穿越额尔古纳河右岸)(6)

额尔古纳河名称由来(穿越额尔古纳河右岸)(7)

为了这次不寻常的科考,考察队做了几个月的酝酿和筹备。继2017年7月末夏秋之际环呼伦湖科考之后,科考队长巴树桓即有一个心愿,要科学治理保护呼伦湖,必须对呼伦湖的水系做全面科学的了解,以严谨科学的数据为参照才有说明力。夏秋之际的科考数据成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业内权威专家的重视,也匡正了不少人云亦云似是而非的认知。那么,冬季额尔古纳河水系流域的生态、水文、动植物生存状态与呼伦湖又是怎样的关系?至今为止,这还是认识呼伦湖整个生态体系的一个盲区。没有一个人为生态科考专门走过这段路,也没有人能说清楚这道风景线冬天无与伦比的地理状况自然景观。作为对呼伦贝尔山川地理痴心钟情的他心向往之。揭开这个谜底,走进探求这一域冰雪之地,是庄严神圣的使命,也是前无古人的壮举。基于此,在呼伦贝尔政府的安排下,以巴树桓为队长的冬季额尔古纳河流域科考队组成。他们的足迹将在奇寒的冬季踏入这人迹罕至的冰雪之域、林海雪原、冰封世界。科考队成员有:原市政协主席、呼伦湖生态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科考队队长巴树桓;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专家郭玉民;清华大学硕士、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工程师肖鹏;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水利部信息中心国际河流水文处工程师华东;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刘松涛;呼伦贝尔市北方寒冷干旱地区内陆湖泊研究院院长窦华山;市水利局局长银山;市水利设计院院长兰有庭;市环境监测总站李建华、永亮;市气象灾害防御中心曲学斌以及呼伦湖生态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邹伟东等。随行记者有呼伦贝尔日报社的丁凤泽、娄万飞同志。这个科考队汇萃了国内顶级专家和本土专业人士及新闻界高手。他们中最大年龄63岁,最小年龄30出头。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他们盘马弯弓,志在拿云。几经酝酿,精心谋划,准备好了地图、指南针等所有的科研仪器和图文资料,配备了防寒级别最高的衣衫鞋帽,庄严誓师,壮怀出征!

额尔古纳河名称由来(穿越额尔古纳河右岸)(8)

额尔古纳河名称由来(穿越额尔古纳河右岸)(9)

零下32℃的感觉

额尔古纳河名称由来(穿越额尔古纳河右岸)(10)

2018年1月19日,科考队乘越野车从陈旗阿巴该图出发。车队辗过白雪覆盖的草原,形成一道寒冬雪域少有的流动风景。从此出发,他们踏上了一条极寒的科考之路。仿佛上苍在考验他们的决心和毅力,在连续9天的行程中,白天气温持续下降至―42℃,夜间气温在―50℃以下。一路坎坷,愈走愈难,愈行愈艰,愈进愈寒。如此连续极端气温在呼伦贝尔也是近几十年罕见的。 这是一次非凡之旅,是一次考验意志决心勇气智慧胆识之旅,这也是令每个队员惊心动魄终生难忘的探险之旅,在中国最北部额尔古纳河边界上,他们探寻科考的足迹会深深印记在这片雪域山川上。

额尔古纳河名称由来(穿越额尔古纳河右岸)(11)

额尔古纳河名称由来(穿越额尔古纳河右岸)(12)

这天早晨,苍宇碧蓝、阳光明媚。陈旗旗委书记赵达夫视此行科考为难得的机遇,他陪同科考队并把旗里环保水利部门专业人士全带上,一同与科考队取样科考研讨。他们借势还对境内26座湖泡的水全部采样化验。他们一路随行,向北京专家介绍本旗境内的环境保护、水文地理、河长制等等情况,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专家们听了既新奇又兴奋。他们对呼伦贝尔的环境保护感到兴致勃勃和欣慰。科考队沿河岸行至长着高大河柳的岸边,队员们兴奋地摆好仪器测试拍摄。巴树桓手持钻机踏着积雪在河中心打下第一处取水探眼,清澈的河水喷出冰面,汩汩流淌。这是在冬季取出的第一瓶额尔古纳河水样。由于是严冬雪封,可供专家寻找的痕迹标本特别少,但北京来的郭玉民、肖鹏、华东特别的严谨精细,一枝一羽一痕一印都不放过,把狼狐狍犴的粪便收集起来以备科研检测。在这里踏察之后,科考队一路穿行一路拍摄,植物学家动物专家气象专业人士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凡有所见,都身体力行下车拍照记录。中午时分,科考队在一个叫孟可西里的地方驻足。这段河面诸岛特别多,据说有33道河湾。从生态环境上讲,这实际是一个十分珍贵的湿地系统。这片洲诸地带,是额尔古纳河流域鸟类鱼类的家园。鸟类专家郭玉民十分兴奋,他告诉我们这片湿地的候鸟应有天鹅、白鹭、灰鹤、大雁等20余种,如果在夏季,万鹤争飞的景象会极为壮观。下午,科考队来到了胡列也吐,除了科考测绘,我们随行记者见到了“阿尔斯楞纪念碑”,这是一位蒙古族戎边军人的名字,一首《阿尔斯楞的眼睛》传唱草原流行大江南北,至今仍感动着我们。傍晚,我们来到了旗内一个防火小站过夜。晚饭后科考队不顾一天的疲劳,在这里召开第一次碰头会。大家交流心得,就各自的领域抒发己见,讨论得十分热烈。小站住宿条件当然很苦,七八个人共住一个房间,但大家谈笑风生的交流和初程收获的兴奋,使屋里的气氛特别融洽。这一夜风寒凄紧,夜间的温度应在零下30℃还要低些,所有的车辆由于没有暖库只能是夜不熄火。司机们夜间还要轮番起来查看一番车况。

额尔古纳河名称由来(穿越额尔古纳河右岸)(13)

一觉醒来,第二天气温又降了10℃,8点30分我们准时出发了。冬天草原的晨景十分单调,洁白宁静、山舞银蛇、惟雪茫茫。举目望去,纵横的河汊中只有一丛一丛的芦苇和柳枝在风中摇曳,点缀这单调的雪景。

今天我们选定的第一个科考点是根河河口。昔日奔腾急湍的根河口在严寒的冬季波澜不惊。但令科考队惊喜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还有冷水鱼在游弋。北京来的郭玉民教授在河口驻足良久,仔细观察,分辨出有细鳞鲑鱼、拟赤梢鱼、瓦氏雅罗鱼、船钉鱼。这样的冷水鱼在今天已显得很是珍贵了,必须有极好的水质环境才能存活。大家纷纷寻找自己的采集标本,巴树桓队长则骑上雪地摩托带上同伴去河段中下游分别采取水样。

车队逶迤着一路向北,积雪达到了十几厘米,不知前面还会有什么样的路程,草地的天黑得特别早,我们必须在太阳落山前赶到宿地黑山头。此时,每个人心里只有一个信念,路是人走出来的,半途而退是不可能的,前进是我们惟一的选择。当年红军长征走的就是一条没有退路的远征。

茫茫雪暮,风寒凄冷,黑山头微茫的灯影令我们兴奋不已。黑山头古城遗址已湮没在落日风雪之中,当年哈萨尔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历史也已往事如烟。额尔古纳市的地方领导阿晋勒饶有兴趣地向北京的专家介绍额尔古纳的历史、额尔古纳的变迁以及这里的湿地生态景观,特别是对额尔古纳河长制做了一一介绍。大家边进餐边交流,一直到夜幕深深还余兴未尽。这一夜,呼啸的寒风似乎一刻也没有停息。

翌日,依然是零下三十多度的天气。我们在寒风中艰难地启程。越往北走,山势越是逶迤起伏,山峦变成了山峰。穿过林草结合带,白桦和落叶松成了这雄丽高寒山川的主人。在奇乾河段采集样本时,我们看到了清代宣统年间赵春芳留下的一副对联,“同心同德愿与九分卡而共誓;我疆我土当朝千里边界无虞”。赵春芳是值得呼伦贝尔人民尊敬的英雄人物,他是东北地区杰出爱国人士宋小濂任呼伦贝尔副都统时倚仗的爱国志士,时任呼伦贝尔地区总“卡伦官”(卡伦,满语,相当于今日设立的边境哨所)。宋小濂的伟大杰出贡献在于筹边固防,他在风雪飘摇的大清王朝没落时代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加强东北边防,他亲自踏察了1500多公里的国境线,写出了《呼伦贝尔边防调查报告》,整顿重设了21座边防卡伦,与当时沙俄就边界领土交涉140余次。今天科考队走过的路,宋小濂赵春芳都实地踏察测量过。宋小濂的一首《达赉晚行》让今天的呼伦贝尔人读了特别的亲切感动:

“平原衰草接天荒,夐绝人烟见雁行。湖气远涵斜日淡,边声秋挟朔风凉。泛舟室建怀雄略,饮马胪朐有战场。今古兴衰难预料,停车欲话暮苍茫。”

这是呼伦湖畔秋季风光景色的生动写照,平原衰草,大雁南飞,边风秋朔,夕阳落照。宋小濂这位杰出的爱国人士在额尔古纳河(即诗中的室建河)泛舟,在克鲁伦河(即胪朐河)边饮马,心忧国事,沉郁雄浑,壮歌慷慨。诗中的英雄爱国之气至今读之依然心潮澎湃。

在零下42℃的雪域中穿行

额尔古纳河名称由来(穿越额尔古纳河右岸)(14)

尽管所有人员出行前都有充分的思想心理准备,但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寒冷还是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从蒙兀室韦出发是科考的第四天,一夜之间气温又下降了10℃,白天已达到零下42℃,夜晚更加寒冷。从这里北征,没有补给地,没有信号,这意味着队员们在今后几天的行程里,要在零下四五十度的雪域绝地中穿行。

积雪越来越厚,风也越来越大。车辆只能在拱雪开路中缓慢前行,车体在起伏的冰凌雪包中摇摆颠簸。刚劲的寒风似已把车体穿透,气温低得似乎要把车窗冻裂。连续的冰包冰凌清沟每一处都有险情。我们正是在这样的处境下来到了额尔古纳河最奇险的地段——激流河谷。

关于激流河,蒙古史学者近年对它格外感兴趣,诸说纷纭,考据甚多。其中呼伦贝尔原宣传部长孟松林先生的考据史识在国内学术界尤其有影响。专家们面对这段河谷驻足良久。在这里,科考队见到了河谷冬季最奇绝的景观。科考队员都忙着拍摄测量采集样本,在这里,我们发现动物的足迹越来越多。有狍子、雪兔、狐狸、狼、猞猁,有些雪地动物足迹反复踩踏,说明活动频繁,数量也不少。鸟类专家郭玉民、刘松涛、窦华山边观察记录边讨论。这个科考点,我们还看到猞猁猎狍为食留下的皮骨。鸟类专家在河岸边的白桦树上发现了密密匝匝摆列的众多鸟巢,郭玉民教授用专业计数器很快测定足足314个。他以专业的眼光推测这里是苍鹭的家园,刘松涛则认为是达乌里寒鸦的巢穴。两位专家在雪地上拍照用仪器度量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郭玉民教授则是“刨雪寻羽”小心翼翼地包好以备回去作DNA检测。由于极度的寒冷,在外几分钟,最好的防寒服也失去了保暖作用。上车后,巴树桓叮嘱大家一定要车队首尾相望,车车相衔,保证绝对安全。其实每前行一步,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战栗恐惧毛骨悚然的心理。

行至第五天,零下42℃的气温依然坚挺而倔犟。这天早晨,我们从奇乾哨所出发,两岸山峰耸立、危巉崔嵬、树高林密、白桦苍松。岸边不时有从山顶直通山下的“鹿道”(食草动物下山喝水、舔食碱类的道路)。在此处,我们行走的路越来越窄,清沟冰凌堆雪不时成为行车的路障,有丰富经验在前开路的老司机也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晚上借宿在伊木河边防哨所。这一路,我们又观测到最为奇绝的冰凌奇观。这是中国北疆最北的哨所,有“雪域孤岛”之称。杜宏烈士,一位共和国军人在这里戍边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呼伦贝尔日报社于雪丹采写的《血样忠诚,诉与国人说》在全国众多媒体转载,感动了三军将士。

怀着对戍边烈士的景仰,1月23日考察的第六天,我们一头闯进了冰海之域。在这里,有一个在蒙古史上有重要一笔的奇乾乡。有不少的中国俄罗斯族和俄式建筑,是中国首批民俗村。在这个乡有一个西口子村。远在天边,静谧幽远,夏秋之际风景如神话仙境一样妙不可言。而且这个村历史上盛产黄金,有“沿河无处不黄金”的传说。这里巴里巴河水是国家一级饮用水。上个世纪初,这个天边小村因淘金而兴,曾是生活一万余人口的大镇,可以想见当年这里的熙攘繁华。现在当年的“西口子”村已几无生活的痕迹。在这里考察,我们经过了米汤沟、狼狈沟、永安山。这些地名都是汉族淘金者起的名字,由此可以想见当年这里豺狈野兽之多。“太平川”“永安山”,这些名字,也由此可以想见当年淘金者付出的生命代价和对平安吉祥的祈福。当年来这里淘金的大都是河北、山东以及中原地区的流民。他们背井离乡,跋涉辗转千万里才能来到这里。为什么叫“西口子”,为什么独独“妓女坟”被人们传记至今,这里有怎样悲欢离合的故事?由此令人想到了“走西口”、“闯关东”的种种传说,这些流民为什么如此之多,他们又流向何处?这些都已无稽可考,无证可征,只有民间老者的口耳相传。但它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遐想。

遥远的边塞,下午三点多时太阳就快落山了,我们正是在落日照大荒的时分到达了恩和哈达,见到了黑龙江江口。正是冰封万里时节,江口处见不到额尔古纳河与石勒喀河水并流的壮丽奇景。但河口的神圣庄严令我们不由得肃然起敬,一种登临圣地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这段行程,我们观测到中国最北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地域最冷绵延纵横的泰加林原始林区,这片珍贵的原始森林区,今日愈加珍贵。再往北,则是完全未开发的原始森林区奇乾、乌玛、永安山三个林业局。森林覆盖率在95.36%,湿地3046万公顷,孕育大小河流400余条。在这片区域,还有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林区、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林区。三大保护区河道纵横、水量丰沛,是哺育黑龙江上游的源头,对维护额尔古纳河和黑龙江流域生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中国东北部的“三江源”。

额尔古纳河名称由来(穿越额尔古纳河右岸)(15)

满归,满归,满载而归。1月25日是科考队行程的第八天,气温依然僵持在零下42℃以下,有四辆车的底盘均已冻坏,上了公路也只能缓慢行驶。在恩和哈达我们绕道黑龙江漠河在满归镇留宿,而后怀着久经磨难终成正果的心情满载而归。一路归途,我们有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觉。一路的艰难困苦,依然在每个人心中潮水般起伏,九天的日日夜夜,我们经历的风霜雪寒,经历恐惧惊喜收获满满的情感跌宕起伏,经历的心灵精神的磨砺淬炼,这是一次永生难忘的挑战之旅。

致敬,额尔古纳河右岸!

我的笔端,倾注了对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神圣敬畏!

九天的行程,我们走完了额尔古纳河全程近千公里,穿越了奇寒绝域之地。科考队拍摄了二百多帧影像资料;检测踩点22处;收集各类动植物及水文样本37个;观测到狼狐雪兔野猪犴熊活动印迹30余处;发现鸟类至少32个品类。巴树桓在最后一次总结会上讲到,这是一次旅途最长,历险最多,天气最寒冷,考察专家级别最高,收获最大的一次冬季科考。

我们观测到极寒时节额尔古纳河最壮丽的冰雪奇观。雪沃松样、林海雪原、玉冠琼花、冰雪世界。九曲松风的激流河谷、蒙古族圣地室韦小镇、精美童话般神秘之乡奇乾、纵横千里的泰加林海、棕熊野猪出没的“熊谷”,肃穆神圣的黑龙江河口都是大自然卓绝之笔,神奇之作。

我们经历了极寒的洗礼。近零下50℃的野外极寒是极少数人才有的体验,那是怎样的一种寒冷感觉哟!罡风野大、冷断冰河、周天寒彻、日月峻严、冰封万里、一色霸天、雪沃千山、江河寒凝、铁铸冰裂、冰封苍穹、铁甲银霜、哈气成霜、冷艳冰华、繁霜雪压。在野外停上一会,就有寒透彻骨,肤裂指断的感觉。有过这种经历的人,对生活事业一定会有新的感悟。

我们也经历了极寒中的温暖。当地的各级党政领导一程一程接力而送,他们对本地生态保护、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向科考队作以详尽的介绍,对各地辖区的生态保护治理同专家进行广泛的交流,为科考队提供尽可能的便利。其忧国之心,戍边之情,守土尽责之忱令科考队感动不已。市水利局长银山作为专业局干部和本土专家全程随行科考。北京专家不畏严寒、严谨细心、平易近人的专家风范敬业精神给我们每个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老教授郭玉民“刨雪寻羽”,“狼博士”窦华山“兽粪收集”以及专家们“鹭鸶寒鸦”之争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巴树桓关于为什么在无霜期只有81天的极寒地域有蒙古栎黑桦的生存,地转偏向力(科里奥力)对额尔古纳河走势的影响,以及沿途关于呼伦贝尔山川地理民俗掌故的博学令我们由衷的敬佩。刘松涛同志以苦为乐,路上身患重感冒仍带病卧雪攀山的精神更是令人难以忘怀。每到一处,凡苏木嘎查、林区牧点、军营哨所,所有当地的人们给了我们极大的关怀和鼓励,牧民生动的讲述,林区同志滔滔不绝的话语,军营哨所子弟兵的热情周到等等都给了我们无穷的慰籍和勇气。行文至此,借记者之笔对他们表达深深的谢意!

额尔古纳河名称由来(穿越额尔古纳河右岸)(16)

我们更感受到历史的召唤。此次沿额尔古纳河右岸之行我们除了自然科考之外,也了解到我们的先辈为这片土地付出的卓绝努力。血样忠诚的杜宏烈士碑,阿尔斯楞的驻营地,吕瑞甫的墓碑,发动“西口子暴动”抗日反满的赵春芳以及他豪迈慷慨的戍边对联,特别是为守护国家主权,在那个年代跋山涉水,连续走了1500多公里,详细绘测勘察界山界河的宋小濂,其爱国情怀深深地感动激励着我们。“筹边节钺思苏武,守土幢麾定远情。”他们为国戍边的英灵日夜守护着这片壮丽的山川。

英灵在天,如永恒的星辰。祖先开拓留下的每一寸山河,我们该怎样世代忠诚地守卫爱护它?追踪先辈披棘戍边的足迹,我们愈感此行的神圣庄严,壮怀激烈,我们也更深切地感受到保护好这片土地的责任在肩,任重道远。

迟子建在她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写到:“世上有两条路,一条有形的横着供人前行徘徊或倒退,一条无形的竖着供灵魂升入天堂或下地狱。只有在横着的路上踏着荆棘无悔,方可在竖着的路上与云霞为伍。”

朔风凛冽兮雪域茫茫,壮哉出行兮走边疆。历冰雪兮饮风霜,逸兴横飞兮慨而慷。古纳河水惊涛激荡,斯山斯水兮福禄永康。

谨以此文和这首《雪域大风歌》记录这次难忘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之旅,愿呼伦贝尔的山水永固,千秋永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