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国产科幻电影大家谈

曾有人说,中国做科幻电影不可想象。

但《流浪地球》火了。很多人说,中国硬核科幻电影,终于迎来了创作元年。

科幻圈人士又是怎么看国产科幻电影的?南方日报、南方 记者特意邀请了“网红”科学家李淼,科幻创作研究者林天强,科幻文学创作者孙俊杰(笔名“卧牛真人”),展开了一场跨界对话。

三闻娱现推出林天强专访实录,李淼、孙俊杰的专访,请关注南方号“科技能见度”及“珏嘉秀”。

对话嘉宾:

林天强,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科幻创作研究者

流浪地球能开启我们的科学精神吗(流浪地球的成功)(1)

《流浪地球》爆红,提振了信心改变了产业生态

南方日报:如何看待《流浪地球》的爆红?作为一部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会给中国电影带来哪些影响?

林天强:曾有人说,中国做科幻电影不可想象,现在,终于有硬核科幻片破土而出了。

我认为,首先它提振了信心。之前鉴于没有成功先例,从投资方到制作者、观众,对中国做科幻电影都相对谨慎,《流浪地球》之后,创作者可以挺直腰板说,中国可以做科幻电影,而且是硬科幻电影。

第二,改变了产业生态。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迅速,但不管类型题材还是利益结构都相对固化,没有给科幻留出足够的空间,随着《流浪地球》被市场和评论界认可,形成的效应是资本会认可中国的科幻类型,电影生态、利益结构、资源分配都将发生变化。这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这两天很多科幻圈的朋友说,《流浪地球》至少给科幻领域带来五年的好年景,要抓紧这个机遇,多出作品,快出作品,要出好作品。我也说过,《流浪地球》是中国电影工业升级换代的一个仪式,重工业电影时代到来了。

南方日报:国产科幻电影IP炒了几年,但基本没有作品激起水花,问题出在哪里?

林天强:我认为国产科幻电影成为“爆款”的关键,包含以下几个因素:信心、生态、资源、制作、营销。之前的国产科幻片没有收获很好的反响,一定是这五个因素当中,某个或某些因素没有做好。

例如,在硬核故事、制作工艺方面,影片没有科幻感。又如业内外还没有建立中国科幻的信心,当东方脸以主角身份出现在科幻片中,大家会不适应。

流浪地球能开启我们的科学精神吗(流浪地球的成功)(2)

而改变生态的核心是改变行业内的既定观念和利益结构。之前宫斗剧、喜剧备受欢迎,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能成功的是喜剧?中国有过科幻电影,但是没有科幻大片,或者是谈得上工业水准的科幻大片。当然,我相信每个制作者都很努力,但确实,《流浪地球》的爆红是天时地利人和。这次《流浪地球》作为一部科幻灾难片,在春节档成功,而且观众都觉得没有违和感,这就改变了行业生态。

另一方面,《流浪地球》的爆红也与我国工业和科技的进步有关,与航天科技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有相关性。近日,“嫦娥四号”软着陆至月球背面,这样的航天成绩很能振奋人心。电影和航天有时起的作用很相像,即提振信心。当社会心态期待这么一部科幻片出现的时候,《流浪地球》适时出现了。

科学是一个共同体,没有东西方之分

南方日报:大家谈到拍科幻片,经常会强调本土化的问题,您怎么看科幻电影和本土特色的结合呢?

林天强:郭帆导演一再强调,《流浪地球》有异于美国科幻大片的特点,比如带着地球去流浪,就很中国化,这说法是对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科幻电影是基于科学想象之上的电影创作,科学是一个共同体,没有东方科学和西方科学之分,拍科幻片同样没有东西方差别。

这次最重大的区别就是主创不同,操盘手换了。影片由中国人来拍摄,在情节和台词上包含有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等中国神话的意象,包括带着地球去流浪,西方制作者也说很中国。我认为,《流浪地球》的成功,并不在于影片里突出了灾难中的中央电视塔、东方明珠等中国地标,抑或东方民俗,或者最近爆红的“北京第三区交通委提示”,而是大家觉得《流浪地球》很有科幻感,其实就是说,它跟我们之前看到的好莱坞科幻大片质感很相像,制作是专业水准的。观众已经被好莱坞科幻大片熏陶许久,如果不从制作上达到那个水准,观众自然会拒绝所谓某个特色的科幻片。

流浪地球能开启我们的科学精神吗(流浪地球的成功)(3)

其实刘慈欣的小说创作,他所建构的世界,同样不分中国或西方科幻。郭帆导演改编后的故事,是一个经典的故事设置,同样没有东西方差别,是一种灾难中成长的英雄故事设置。差别就是谁来写,谁来拍。写的人、拍的人能不能把你想传达给大家的,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通过非常具有科幻感的形式传达给大家。

刘慈欣小说中对应于流浪地球还有不同的方案,他认为流浪地球的意象很浪漫,就选择了这个方案。而郭帆导演在拿到这个独特的选题后,选择认真严格学习西方科幻片的制作流程,包括分镜设计,包括角色场景道具,包括制作流程,包括任务众包,完全按照数字经济时代的重工业电影标准去做,然后摸索出了一套中国制作科幻片的经验。我曾提过新文化产业的概念,在电影领域,已由过去以胶片为主的电影制造业,转变为数字化云计算大数据的大电影全产业链的新的工业流程,后者的体系是全球化的,不分中国和西方,不仅包含电影逻辑,也包含商业逻辑,更包含资本逻辑。

我们希望,《流浪地球》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不仅在中国,在世界科幻小说和世界科幻电影中都有它的分量。我们讲人类命运共同体,电影也突出了拯救地球过程中的国际合作,希望今后科幻片也没必要强调这是中国的科幻片,不只是拍给中国人看的。中国人能够拍给世界看的科幻电影,当然还需要一个过程。

从沉浸于“宫斗”到关心未来,哪年是“科幻元年”并不重要

南方日报:因为《流浪地球》,被炒了几年的“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概念被重提,“元年”真的来了吗?

林天强:“科幻电影元年”本应是史论概念,不管是电影史或者科幻史。近年所谓“元年”在我看来,是被当做一个营销手段或是吸引人眼球的方法。不过,前几年我就意识到中国科幻电影即将崛起的势头,提出“中国科幻电影正处于好莱坞的前夜”,我认为中国国产科幻电影崛起是中国电影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是不是“元年”,要看未来是否连续出现好作品,是不是持续投资拍摄科幻,整个电影行业是否对科幻电影建立信心,整个社会是否议论科幻。

流浪地球能开启我们的科学精神吗(流浪地球的成功)(4)

南方日报:从以古装武侠片为代表的国产大片“回望历史”,到如今“面向未来”,您怎么看这样的变化?

林天强:以往我们的影视,更多地沉浸于过去,沉浸于历史,或者沉浸于宫斗,当我们非常扎实地基于科学地关心未来、讨论未来,讲述面向未来的故事的时候,我觉得哪年是“科幻元年”不重要了。

就电影角度而言,我希望借着科幻电影的东风,更多国产科幻片能得到资本的支持,把《流浪地球》系列打造成功,同时推动中国故事、中国神话、中国传说的科幻化。今天的电影产业和之前的制片厂时代不一样,是面向未来的,全球分工的,产业链非常完整,从产业逻辑讲的话,产业链每个环节都能获益;从商业逻辑讲的话,能带动全社会的周边产业蓬勃向上;从资本逻辑来讲,能让投资获得收益,形成闭环,无限增值,这样,经济新动能就出现了。

我们的观念不能被过去的逻辑所绑架,当整个社会的心态面向未来时,那工业体系、资本体系、商业体系,以及文化的观念,都会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生态,这对中国社会是有好处的,对世界是有好处的。

【校对】蓝淑茹

【作者】 刘长欣;毕嘉琪;王腾腾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南方号~深度~三闻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