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陆域而言,山东与辽宁并不接壤;但就海域来说,两者却彼此相邻。

既然是相邻,那自然就有“分界线”。观看地图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最明显的一段“海域行政区域界线”,是在“老铁山水道”当中。

所谓“老铁山水道”,即北隍城岛(山东省)和老铁山角(辽宁省)之间的那片海域。它呈东西走向,宽约42.2公里(22海里左右),占据渤海海峡五分之二的海面,是连接渤海和黄海的重要通道。

清朝康熙福建水师(清康熙五十三年)(1)

老铁山水道作为山东和“辽宁”之间的海上分界线由来已久(注:此处的辽宁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古代有别的称谓,如清代一般称作盛京将军辖地或者奉天)。更远的年代且不说,至少在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官方就曾有过一次明确的海上划界举动。

这次海上划界,主要是因为山东和奉天之间的海巡分工“纠纷”而起。

在此之前的康熙五十年,管理奉天将军事务的都统嵩祝就曾上朝廷建言:“奉天所属锦州、铁山,离山东所属隍城岛只半日程途。嗣后请令山东之防海水师官兵巡哨至锦州、铁山。”

也就是说,奉天方面将原本属于自己辖区内锦州和铁山的海巡事务都推到了山东那边(可能是因为奉天方面擅于骑射,不擅水师;也可能就是单纯为了减少工作量)。而山东那边勉强坚持了几年,实在是有些吃不消,便在康熙五十三年由登州镇总兵李雄出面,向朝廷申请重新划定与奉天之间的海上巡查分工。

清朝康熙福建水师(清康熙五十三年)(2)

收到李雄的奏报后,清廷下令相关部门拿出具体办法。经过查阅海图旧档及讨论商议,相关部门最终呈报了这样一道方案:

“铁山、旧旅顺、新旅顺、海帽坨、蛇山、绍并头、双岛、虎坪岛、桶子沟、天桥厂、菊花岛等处、俱系盛京所属海汛。北隍城岛、南隍城岛、钦岛、砣矶岛、黑山岛、庙岛、长山岛、小竹岛、大竹岛、成山头、八家口之荣岛、小崆峒岛、崆峒岛、养马岛等处、俱系山东所属海汛。……查铁山与隍城岛中间相隔一百八十余里,其中并无泊船之所,恐有小盗往来行走,亦未可定。……自铁山起九十里之内,令盛京官兵巡哨。自隍城岛起九十里之内,令山东官兵巡哨。并令盛京将军、山东总兵官定为界限。”

古代的测量技术有限,文中提到的老铁山水道的宽度与今天的数据有较大出入,但这并不影响其自身的地标属性。这道方案经过清廷批准之后,随即以颁发上谕的方式成为“定制”。“老铁山水道”也明确成为山东和奉天之间的海上分界线。此后清代的官修史志,基本都采用这一说法。

清朝康熙福建水师(清康熙五十三年)(3)

如在雍正年间修撰的《山东通志》中,就有这样两段记载:“北隍城岛,九十里南为山东界北为辽东界……(登州镇水师营)北至北隍城岛九十里与奉天水师营汛分界。”

以上就是清代那次划界的大体经过,末了再说句题外话。老铁山水道40多公里的跨度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据说晴天时站在老铁山的高处向南眺望,就可以望见北隍城岛的轮廓。笔者曾到访过一次老铁山景区,可惜当日能见度不高,未能亲见此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