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亦作枇杷,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种类很多,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关于琵琶,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白居易的《琵琶行》,弦上说相思,琵琶声停欲语迟。

一、概况

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中国出现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共鸣箱两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鼗发展而来的。

南北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颈琵琶由波斯传入我国,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唐代燕乐的兴盛,使我国歌舞音乐进入了鼎盛时期,也迎来了琵琶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唐诗中描写琵琶的作品很多,尤以白居易的《琵琶行》最为著名。

四弦琵琶与五弦琵琶(一弦一柱思华年)(1)

二、《琵琶行》

《琵琶行》中有很多描写音乐的句子,琵琶的声音深深印刻在人们的心中。即便没有亲临现场亲耳听到那美妙的音乐,但是通过白居易的描写,琵琶音乐的节奏感不自觉地在心中响起,那个弹奏琵琶女子半掩面容,美好的画面似乎映人眼帘。"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普通的字词组合到一起,音乐的节奏感马上就出来了。里面还有描写琵琶音乐声音的经典词语。”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一系列的比喻,将琵琶女的演奏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引人回味无穷。其实,韩愈、李贺、李欣等人都写过关于琵琶演奏的诗词,但是白居易的《琵琶行》跟他们相比更加贴合实际,不仅语言运用灵活熟练,感情的赋予也是完美至极。目前,有许多的网络平台将白居易的《琵琶行》改编成了网络歌曲,曲调优美动听,赋予了《琵琶行》具有现代意味的不同的音乐节奏。

四弦琵琶与五弦琵琶(一弦一柱思华年)(2)

四弦琵琶与五弦琵琶(一弦一柱思华年)(3)

三、文化精神

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之一,因为它的表现力比较丰富,所以琵琶被称誉为“弹拨乐器之王”。我们所知音乐与情感是互通的,情感可以通过音乐释放出来,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礼记乐记》对音乐的特征解释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琵琶作为一种乐器,它无论从造型或是它的音乐性、表现风格,都具有浓郁的民族审美特征,展现出华夏民族清丽典雅的文化气息。作为一种音乐的传播工具,它已远远超越了乐器这一单纯的含义,而成为文化的一种标志,成为民族意识和精神内涵的象征。琵琶最初作为“马上乐”,一直到跻身于中原,登上大唐帝国的音乐宝殿,从没有泯灭和削弱它民族性的这一属性。在传统文化中,它存于不同的文化群体之中,既存在于宫庭士大夫上层阶级高雅的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中低层人民的世俗文化之中。这意味着两种并存的文化价值观,都能用同一种文化心理和民族感情来审视琵琶这一民族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