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城隘口长城(井陉杨庄口长城)(1)

在史称“天下九塞之第六塞,太行八陉之第五陉”的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有一个“人杰地灵钟秀域,淳风仁里古雅村”一一千年古村一一杨庄村。

杨庄村又称杨庄口,古称“九江口”是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河北省民俗文化名村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前瞰甘陶河,背靠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苍岩山,不仅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人文历史悠久,而且其地势险要,扼冀晋通衢咽喉,为古燕、趙国之国界,曾有名联詠之:“涛急九江关自锁,峰矗兩岸燕难飞",历属兵家必争之地,是重要的军事要地,至今仍保留着一段明代长城。

杨庄口长城,始建于明代,长达二十佘公里,遙望,犹如一条巨龙,逶迤于扬庄东南的崇山峻岭之巔,跨越于深壑大夼之中,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在扬庄村东,跨越甘陶河,分別向东北(经朱会沟村的岱家脑到国家风景名胜区苍岩山)和西南方,蜿蜒而去。在长城脚下的甘陶河南岸,立有崇禎九年的一座石碑,上书"扬庄口地束火城”。碑文如下:畿辅之右,地连荒塞,南接太行,循山××。咸置墙垒关隘,所以固內地而获神京者也。乃其关设,若固关、娘子关诸处,崇山峻岭,险可恃也。唯是扬庄一口,兩山中断,大河橫开,其阔五十余丈,夏秋水溢,则奔腾凶涌,城垒不能施;冬春水竭,则万马可驰,宇御无所恃。……一日,谒按君于署中,相与雄谈边政,议及扬庄,而以地束火城之策进。其制于口中,橫建九墩五门五空,有急則张网于上,使賊火不能焚,力不能拔;缓者,则收置其网,又使水不能冲,险可长恃。……"井陉杨庄口长城在这崇山峻岭间,循形依势而建,历经沧桑,迄今,兩側山梁仍存有2一3米高的墙体,仍就陈迹斑瀾,蔚为壮观!

营城隘口长城(井陉杨庄口长城)(2)

井陉长城杨庄段,有敌楼八座,与朱会沟敌楼共计九座,后人简称“楼”。“敌楼"建筑外形相似,内构各异,大小不同。其根基以青石白灰而筑,根基以上全部以青砖白灰砌成,建造工精而坚固,城墙墙基以当地麻岩条石铺就,墙体也以褐色片麻石混储沙石填筑,外包以青砖。长城青石多呈条状,大的重七、八百斤,小的也在百斤以上,而青砖有长方形、方形、瓦脊式样三种。长方形青砖,大的重二十五斤,小的重二十斤:方形青砖重五斤;瓦脊式青砖则重达三十斤以上。

杨庄长城的古道,如今已是野草丛生,曾经感受过富足和悠闲的日子,每天都是车马辚辚、商贾云集,那是何等的景象?惜如今只剩残垣断壁与残碑断碣,在它阅尽繁华,历经沧桑之后,趋于无言。那巍峨险峻、孤独、残破的敌楼、蜿蜒的石头墙体在野草掩埋下仍在提示人们:在这里,隆隆的车轮曾通宵达旦响起;在这里,无数的将士曾奔向战场挥洒热血;在这里,无数的商贾、农夫曾为了生计匆匆过往……

有幸的是楊庄段长城,曾有国家文物保护专家、著名古建专家、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罗哲文老先生,先后三次到此考察,被列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九江口长城是明代崇祯大将吴玉中筑城御敌,击败闯王。近代,晋奉两军曾在此鏖战一月有余。抗日战争期间,绵阳司令部,井陉(路南〉县委县政府、井陉(路南)抗日游击大队均在杨庄口成立;日军川岸师团,曾四次围剿楊庄口并多次经扬庄口入晋作战,我八路军一战而胜之“七亘大捷"扬名中外;井陉县第一所抗曰期间的高级小学在杨庄口成立;从明代至今,看管长城的世代姚家后人祖宅、祖坟都建在长城界内。

附诗四首:

杨庄长城赞

(杜海星 )

历经战乱貌虽丢,

风侵雨蚀陈迹留。

饱经沧桑仍矗立,

身残自坚仍风流。

九江口(杨庄口)怀古

(高 谦)

捍门雄峙逼云帆,

一口森森锁钥严。

水漲南来九江涌,

墙高西去固关衔。

干城浴火曾无敌,

表里通衢早不缄 。

明月清风何处是,

空留故垒说喃喃。

九江口(杨庄口)怀古

(杜海星)

城高雄峙逼云帆,

捍门阴森锁九江。

雄关漫道曾无敌,

故垒空留话沧桑!

贺营子岩观音寺

( 杜海星)

香雾绕悬崖,

芳树荫古刹。

明月迷幽谷,

飞瀑舞艳花。

花艳舞瀑飞,

古刹荫树芳。

谷幽迷月明,

崖悬绕雾香。

(杜海星 杜建文 张辉庭 张海峰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