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新年是人们最看重的节日,每个地方的都会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也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节日。特别是彝族、壮族与藏族等民族春节最有特点。

一、彝族春节习俗

少数民族有哪些新年习俗(农历新年由来已久)(1)

彝族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

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前一天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到来的这一年里雨水充足。

彝族过年家家户户必须做豆腐,过年前提前做好豆腐,做豆腐过程中,点碱时不许外人进来,豆腐的软硬程度卦来年的凶吉,硬示来年吉祥平安,否则相反。

少数民族有哪些新年习俗(农历新年由来已久)(2)

过年前几天,家家户户必须把屋脊屋檐、屋里屋外、园坝、家俱、床上用品、厨房用具等都要清理得干干净净,以示辞旧迎新。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大年初一妇女被免除所有的家务活动,以示对妇女在过去一年中的辛劳的感激之情。

彝族历史悠久,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民间文化艺术丰富。解放后根据彝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彝族。从汉文字义上来讲,有庄重古老、丰衣足食之美意。

二、壮族春节习俗

少数民族有哪些新年习俗(农历新年由来已久)(3)

壮年即壮族新年。时间比汉族早一个月。过去,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合家祭祖,联寨拜社,喜迎新年。

壮族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

春节是壮族最隆重的节日。年三十吃过丰盛的晚餐后,人们便围着火塘四周等待新年的到来,是为守岁。人们立即焚香点烛,在神台上供满了猪肉、整鸡、汤圆、米酒等祭品。

少数民族有哪些新年习俗(农历新年由来已久)(4)

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有不少地方的壮族妇女马上提着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边打“新水”,讨个吉利。男人则提着灯笼奔向庙社烧香化纸。

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壮族过春节的节期虽然是受汉族春节的影响,但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则具有本民族的特点,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三、藏族春节习俗

少数民族有哪些新年习俗(农历新年由来已久)(5)

藏历年和汉族农历春节相近,藏历年一般是在汉族春节过后的几天内来临的。在除夕前一天,当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把脏水污物往西边倒掉,以示辞旧迎新,盼望人丁兴旺。

藏族除夕这天,要举行隆重、盛大的跳神会。人们穿着艳丽的服装,戴上奇形怪状的面具,在海螺、大鼓、唢呐等乐器伴奏下,高歌狂舞,以示去旧迎新,驱邪降福。

除夕晚上,藏民们喜欢吃的食物是油饼、奶饼、血肠、手抓肉等。大年初一早晨,妇女们僦先去河边或井旁背“吉祥水”,象征全家吉祥,健康长寿。

少数民族有哪些新年习俗(农历新年由来已久)(6)

​传说藏族最初是由“神猴”和“岩魔女”结合而产生的。据记载藏族源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羌人,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而发展成为今天的藏族。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其歌舞、音乐、戏剧、绘画都有独到的特色。春节期间,亲友和邻居之间,互相拜年,互赠哈达,祝愿愉快幸福。并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

总之,中国春节是世界上最为隆重的传承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各位看官,你都知道哪些少数民族春节习俗呢?

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分享、点赞、评论、收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