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钓金龟见灵堂不由人的伴奏(关于像不像京剧和)(1)

【按:本文选自《戏剧报》1964年第5期“关于京剧演现代戏的讨论”,观点争鸣,各抒己见,近半个世纪来,关于这个话题其实一直没有停止过讨论,小号特别选刊,供各位师友回顾、探讨。】

京剧演现代戏还要不要像京剧?

关于像不像京剧

有的同志认为京剧演现代戏不像京剧也是可以的。他说:"传统的京剧本身也是改出来的,是从徽腔、楚調、山西梆子等等之中改出来的,但是一旦改出来了,它就得了个'京剧'的新名字,不再叫徽腔、楚調或者山西梆子了。当年京剧如此,现在我们为什么不能打破‘改了之后还是不是京剧’的框子呢?……其实,杨白劳穿破棉袄,挑豆腐担上场, 不管唱的是西皮还是二黄,这确确实实已经不再是‘京剧’。不是有人挖苦它不伦不类,不像'京剧'吗?不像就不像,改革者又何苦一定为了争‘京剧’这个 名称,就束缚了手脚呢!"(邓龙贵:《先拿出戏来最要紧》,1964年2月29日《北京日报〉)

有的同志认为京剧演现代戏,首先要求生活和人物的真实性,同时形式上也要求是京剧的:“我们认为,京剧表现现代生活,首先要求的应该是生活和人物的真实性,同时形式也要求的的确确是京剧的。但关键在于:如何创造性地运用京剧这种传統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现代生活,塑造出真实可信的工农兵的艺术形象。所以,如果是从生活出发,从内容出发,我们运用京剧形式反映现代生活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所谓像不像京剧的问题,而是首先考虑像不像剧中人的问题。‘'文章还说,如果 "说来说去,所谓像与不像的标准只是一个:即旧的、定型的、凝固的京剧艺术形式。这实际是一种保守思想的反映,也是一种形式主义观点。……在他们看来传统是万能的,他们所谓京剧演现代戏, 就是以传统形式来套现代人物,把传统表演程式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就行。我们说,这不是用京剧形式来演现代人物,而是用现代人物来演京剧传统形式了。”(佃基:《从“像”与“不像"谈京剧表演艺术革新成败的标准》1964年第4期《山东文学》)

有的同志认为应该重视群众的欣赏习惯,京剧演现代戏不能离开原来的基础,不能丢掉京剧的特色:“艺术是属于群众,而不能强加给群众的, 我们的各个古老剧种,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任意放弃剧种,也就是放弃了阵地,脱离了群众。我们一定要使各个剧种既能表现好现代生活,又不随便丢掉本来可以不丢掉的剧种特色,这样才能扩大阵地,争取群众。''(陈光炎:《批判、继承、创新都是为了发展戏曲艺术》,1964年4月11日《北京日报》)

京剧钓金龟见灵堂不由人的伴奏(关于像不像京剧和)(2)

京剧《林海雪原》剧照

关于“话剧加唱”

有的同志认为"话剧加唱"必然会受到群众欢迎。他说:“有的人看了秦剧、京剧、豫剧、越剧演出的现代剧以后说:'这是话剧加秦腔','这是话剧加京剧'……含有轻视和鄙薄的意思,也有人感到不习惯,思想上转不过弯来。……可以断言,西皮加二黄的京剧受到了千百万人的喜爱,京剧加话剧这个新歌剧,也必然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戏曲上演现代剧,用话剧的表演方法来表演社会主义时代的新生活,是打破旧框框,脱离旧轨道,转上新轨道,使整个舞台打了个颠倒。''(陈人之:《为 现代剧喝采》,1964年第4期《甘肃文艺》 )

有的同志认为在今天"话剧加唱”好得很。他说:'话剧加唱',对于我们今天来搞京剧现代剧,是意味着向话剧学习的问题。……把话剧的优点取来,再加上戏曲的特点——唱,使之能够更好地表现新的英雄人物,这有什么不好呢?因此,我以为:京剧的现代剧,在今天,如果能达到'话剧加唱'的程度,那就应该说是好得很!而且,我还以为:在今天来搞京剧的现代剧,就必须'话剧加唱':——当然,将来是一定会创造出京剧现代剧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式的。‘'(张艾丁:《明确认识, 深入生活》,1964年第4期《北京文艺》)

很多文章认为"话剧加唱"的状况是应该避免或逐步加以克服的。如有的同志认为:"京剧演现代戏,一定要向话剧学习,而且也要向其它兄弟艺术学习。可是,总要以'为我所用'为前提,使其尽量化为京剧的东西。用'加法'是不成的。京剧的特点,我想也绝非仅止是唱,还有表演、念白和音乐等等。……认定今天必须'话剧加唱',那将来它的 '独特风格和形式'又从哪里来呢?''(张胤德:《也談"话剧加唱》,1964年4月25日《北京日报》)更多‬内容请‬关注“天蟾京戏”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