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的本质(宋元戏曲的艺术特征研究)(1)

编辑|可以鸭文史

图文|可以鸭文史

前言

戏曲是一种以音乐为主,同时与其姊妹艺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其姊妹艺术主要包括文学、美术、舞蹈等。我国戏曲由来已久,春秋时期便有优孟扮演孙叔敖的表演,汉代有百戏,南北朝有歌舞戏,唐代有参军戏,直到宋元时期市民音乐的兴起,戏曲艺术发展繁盛,产生了北宋杂剧、金院本、南戏、元杂剧等众多戏曲种类。到了南宋,宋杂剧在众多艺术形式中已占有重要地位,元杂剧的大力发展则掀起了中国戏曲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戏曲艺术的本质(宋元戏曲的艺术特征研究)(2)

宋元戏曲的包容性特征

宋元戏曲拥有广泛包容性、兼收并蓄的特征,戏曲的基因源自民间,是劳动人民吸收多方民间元素从而融合而成的艺术产物。杂剧最早可以追溯至唐代,在太和三年,李德裕上奏曰:“其中一人是女锦锦,杂剧丈夫二人,医眼太秦僧一人;余并是寻常百姓,并非工巧,”从文献可见,“杂剧丈夫二人”即可证明杂剧这一名称在唐代已存在,唐代杂剧泛指歌舞表演以外的类似于杂技的各种表演,从真正意义上的剧种层面而言,杂剧在此时期已初具雏形。

宋曲

在宋代,由于说唱音乐、歌舞、百戏、器乐等多种艺术形式迅速发展与广泛传播,市民音乐发展得极为繁盛,音乐逐渐平民化,戏曲便在此背景下正式确立,并掀起了中国戏曲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北宋杂剧的包容性特征体现在构成要素和音乐方面:首先,在构成要素方面,北宋时期的杂剧已形成了一种包含了音乐、歌舞、故事、杂技、滑稽戏、傀儡戏等元素的新的戏曲艺术形式。

戏曲艺术的本质(宋元戏曲的艺术特征研究)(3)

其次,在音乐方面,北宋杂剧的音乐是吸收了众多姊妹艺术的精髓而形成的,其中包括唱赚、诸宫调、百戏、歌舞大曲、法曲等曲调。例如《崔护六么》《莺莺六么》《王子高六么》等宋代杂剧是采用了唐代歌舞大曲《六么》的音乐曲调,《诸宫调霸王》《诸宫调卦册儿》等宋代杂剧采用了诸宫调的音乐曲调,《藏瓶儿法曲》《孤和法曲》等宋代杂剧采用了法曲的音乐曲调等等。

戏曲艺术的本质(宋元戏曲的艺术特征研究)(4)

一方面,传统音乐曲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积淀,其本身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对于戏曲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创作源泉;另一方面,北宋杂剧创造性地运用各种传统音乐曲调,使得杂剧音乐包罗万象。

相对于产生于北方的宋杂剧,南方则流行南戏。南戏是一种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其形成于北宋与南宋之间,由于南戏最初萌芽于温州一带,因此又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或戏文。

戏曲艺术的本质(宋元戏曲的艺术特征研究)(5)

南戏的包容性特征体现其音乐方面,南戏以当时南方民间流行小曲、歌谣为主,宋室南迁之后,南戏又吸收了唱赚、诸宫调、词调、杂剧、大曲等多种元素,继而成为了一种成熟的戏曲形式,元末明初发展到真正的繁盛时期。

《南词叙录》载:“南曲固无宫调,然曲之次第,须用声相邻以为一套,期间亦自有类辈,不可乱也。如《黄莺儿》则继之以《簇御林》,《画眉序》则继之以《滴溜子》之类,自有一定之序。”

南戏的成套曲词经常使用唱赚中缠令的形式。宋代南戏在音乐上博采众长,大胆创新与实践,对元、明时期传奇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杂剧形成于金元之间,其以唱曲为主,亦被称为“北曲”。元杂剧的包容性特征体现在音乐、曲牌、故事情节方面

戏曲艺术的本质(宋元戏曲的艺术特征研究)(6)

首先,在音乐方面,元杂剧的音乐为曲牌体,其是在北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之上吸收了诸宫调、词调、大曲等音乐元素而构成。元杂剧分为四折,其中每一折都是由多个单体曲调串联而成,这些单个曲调的来源不尽相同,其中包括南北各地民间盛行的曲调,以及少数民族音乐曲调、外国音乐曲调等。

元杂剧

元杂剧在吸收前代传统音乐曲调的基础上,同时也融入了当时流行的各地、各民族民间曲调。其次,在曲牌方面,元杂剧的曲牌吸收与借鉴了北宋唱赚中缠令的形式,虽无“引子”的名称,但拥有着引子的作用,如《点绛唇》等曲牌常用散板歌唱。最后,在故事情节方面,元杂剧《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基本上借鉴了说唱本子《董西厢》,反映了强烈的反礼教精神

戏曲艺术的本质(宋元戏曲的艺术特征研究)(7)

由此可见,北宋杂剧、南戏、元杂剧均具有广泛的包容性特征。

“但在戏曲艺术确立之后,在其他多种艺术中,有的非但仍与戏曲同时并存,而且得到了戏曲音乐的滋养,而更进一步的发展,例如某些器乐;有的却为戏曲音乐所吸收、代替,而逐渐没有继续独立存在的必要,例如某些歌舞和《诸宫调》说唱音乐等。”

宋元戏曲不仅从其他艺术形式中汲取养分,同时,它也对其他艺术形式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戏曲艺术的本质(宋元戏曲的艺术特征研究)(8)

宋元戏曲的程式性特征

北宋杂剧的程式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戏剧结构、角色行当以及表演形式方面。在戏剧结构方面,北宋杂剧主要分为三部分。艳段为开场的小段,剧情较为简单,一般为日常生活场景的描述;正杂剧,为杂剧的中心环节,有正式且复杂的情节发展,常有戏剧矛盾冲突;后散段,也称为“杂扮”,是一种滑稽性质的表演,通常根据实际情况临时加演或不演。

戏曲艺术的本质(宋元戏曲的艺术特征研究)(9)

北宋杂剧的戏剧结构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在北宋时期,杂剧仅有艳段、正杂剧两个部分,称为“一场两段”,而后散段作为一个独立节目表演。到了南宋时期,杂剧的戏剧结构有时与北宋时期相同,但有时仍由艳段、正杂剧、后散段三个部分组成。在角色行当方面,宋杂剧已经有了明确的角色区分,此时的杂剧角色有副净、副末、末泥、引戏、孤、旦等名称,其中,副净这一角色是一种装疯卖傻、作滑稽表演的角色,副末是一种专门对副净进行打趣逗乐的角色,孤是一种扮演官吏的角色,旦为扮演女性的角色。

戏曲艺术的本质(宋元戏曲的艺术特征研究)(10)

在表演形式方面,在杂剧表演结束时,由乐工演奏器乐插段,演奏者叫把色,乐曲称之为“断送”。南戏的程式性特征主要体现在音乐风格、曲牌运用方面。在音乐风格方面,南戏采用五声音阶,音乐带有南方较为委婉、柔和的风格特点。

在曲牌运用方面,南戏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即曲牌联缀,不仅如此,南戏吸收元杂剧的曲牌,创作了“南北合套”的新形式,即将同一宫调的南北曲牌相间联缀成套,这种创作手法的运用大大丰富了南戏音乐,对后来的南北曲合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戏曲艺术的本质(宋元戏曲的艺术特征研究)(11)

在宋代南戏的曲牌中,亦采用了一种集曲的创作手法,即将几个不同曲牌中的若干乐句组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曲牌,这种手法为戏曲音乐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南戏不仅具有程式性特征,相对于杂剧而言,南戏在演唱形式、宫调运用、剧本结构等诸多方面也较为自由。在宫调使用方面,南戏结构颇为自由。在剧本结构方面,剧情的长短取决于剧情的需要,较为灵活。

在演唱形式方面,南戏有独唱、齐唱、对唱等表演形式,这与宋杂剧每折由一人主唱不同。元杂剧的程式性特征体现在戏剧结构、宫调运用、音乐风格、演唱形式、角色行当方面。在戏剧结构方面,元杂剧一本通常分为四则,有时也有五折,有时在第一折之前或者折与折之间加上一个短小的“楔子”,其以说白为主,相当于序幕或者过场音乐。

戏曲艺术的本质(宋元戏曲的艺术特征研究)(12)

在宫调运用方面,与南戏宫调不受限制不同,元杂剧每折都要采用同一宫调的若干个曲牌,组合成一个有引子和尾声的套曲。一本四折,皆用不同的宫调,从而形成了四个不同的宫调布局。在音乐风格方面,与南戏采用五声音阶不同,元杂剧的音乐以北方音乐作为基础,七声音阶在其音乐中较多采用,并运用了北曲联套的形式,具有北方音乐中比较刚健、豪放的风格特点,其所使用的伴奏乐器大多以打击乐器为主,辅之以吹奏乐器,如鼓、锣、拍板、笛等。

戏曲艺术的本质(宋元戏曲的艺术特征研究)(13)

在演唱形式方面,元杂剧一剧四折,每折皆由一人主唱。在角色行当方面,元杂剧中的角色较为丰富多样,这些角色根据剧情需要进行安排。从现存剧本可以找到元杂剧中存在的角色行当,有旦、末、净、孤几大类,其中,“旦”有正旦、老旦、贴旦、外旦、大旦、小旦、色旦等等;“末”有正末、副末、充末、二末、小末、外末等等;“净”有净、副净、二净等等;“孤”有孤、细酸、邦老、禾旦、伴哥、曳刺、卜儿等等

在元杂剧中,正末和正旦主要担任杂剧中的歌唱,因此这两个角色在杂剧中是最重要的角色。元杂剧由曲、宾白以及科三个部分组合而成,曲即歌唱部分宾白即语言部分科即动作部分,科亦称为“科泛”“科范”。一般来说,正末或正旦其中一个角色担任全剧中的歌唱部分,连唱四折,其他角色除了偶尔在楔子中演唱一两个曲调,平时主要担任言语和动作部分。

戏曲艺术的本质(宋元戏曲的艺术特征研究)(14)

宋元戏曲的文学性特征

北宋杂剧主要由民间艺人创作,在剧本质量上较为低下,“今教坊杂剧约有千本,然率多俚浅,其可阅者十之三耳”,在文人眼中,此时的杂剧剧本略为肤浅,因此并未吸引文人参加歌词写作。宋杂剧的剧本至今已经全部散佚,目前可见的仅有二百八十个剧目名称,保存于宋代周密所撰的《武林旧事》中。与宋杂剧不同,元杂剧受到了众多文人的关注,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戏曲艺术的本质(宋元戏曲的艺术特征研究)(15)

在元代,文人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汉族文人受到统治者的歧视,科举制度长期废除,因此,众多文人进而投身到杂剧的创作中,使得元杂剧得到大力发展。文人在现实生活中亲历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在元杂剧的创作中将对此境遇的反抗精神充分体现出来。杂剧的创作也不完全由文人独立完成,文人常常对民间艺人的本子吸收和借鉴,经过自己的加工处理,使之成为新的杂剧作品,由于文人拥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大大提升了元杂剧的文学性

戏曲艺术的本质(宋元戏曲的艺术特征研究)(16)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对元杂剧给予了评价:“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元杂剧较北宋杂剧与宋时南戏而言,由于文人的参与创作,其剧本内容的质量相对较高,具有文学性特征。十三世纪末期,元杂剧的剧作家和作品众多,据《录鬼薄》记载,现存元杂剧剧本就有一百六十多本,参与创作的目前可考的有一百二十人左右。

较为著名的元杂剧剧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郑光祖、马致远等人,正是他们的竭力创作,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元杂剧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元代最杰出的剧作家是关汉卿,他也是元杂剧的奠基人,其剧作有六十余种,代表作有《窦娥冤》《单刀会》《望江亭》《救风尘》等。

戏曲艺术的本质(宋元戏曲的艺术特征研究)(17)

结语

综观宋元戏曲全貌,宋元戏曲具有包容性、程式性、文学性的艺术特征。宋元戏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戏曲的正式确立到第一次高峰,无不得益于那个时代伟大的创作者们,他们创作出众多脍炙人口的优秀剧作,为宋元戏曲的发展增添活力,同时也对中国戏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戏曲艺术的本质(宋元戏曲的艺术特征研究)(18)

参考文献:

[1](唐)李德裕.李文铙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9.

[2](明)徐渭,著.南词叙录注释[M].李复波,熊澄宇,注释.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3]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4]沈德符.顾曲杂言[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