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读者有没有读过大明1566和万历十五年这两本书?当我们从一个小事开始入手,像职业历史研究者那样,剥茧抽丝,就会发现很多我们常人无法探寻的问题。万历十五年只是一个例子,今天我们就影响明朝整个时代的土木堡之变展开一个小小的分析。为什么说这桩公案是千古之谜呢?因为它的疑点太多了。我们抛开官方和阴谋论两个极端的视野,用一种侦探的方式,问问元芳你怎么看?

土木堡之变有多危险(为何说土木堡之变是千古迷案)(1)

土木堡事变从开头到结尾,都有太多我们用正常思维难以解释的问题。这个直接让大明王朝一下就损失50万精锐之师的战争,从开始到结尾都透露着一种诡异和神秘。仅仅一个小小的外交事件,为何能让年轻气盛的少年天子御驾亲征呢?有人说是王振等奸佞之人的纵容和挑拨,才使年少无知的皇帝迷失了心智。反正太监就是一个尿壶,用时拿一出来用用,不用时就用来背黑锅,这也是常态,但事情真的有那么简单就好了。

我们普通人为什么是普通人?是因为生活环境。出生在皇宫那个到处弥漫着阴谋和诡计的地方,从他们的胎教开始,就充满着人类智慧最高端而又残酷的较量。这时的朱祁镇真的什么也不懂吗?如果他真的没有天子的权谋和气概,也不会在土木堡兵败之后,不失帝王之风,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在敌营好吃好喝那么久,还感动了那么多人甘愿为他而死了。也不会在被囚禁中,化敌为友,最后夺门成功了。在中国所有皇帝中,有朱祁镇聪明,传奇的皇帝,能超过三个吗?那这样一个人精为什么会因为一件小事而率军出征,最后又兵败被俘呢?这一切看似毫无关联,却处处充满玄机。

土木堡之变有多危险(为何说土木堡之变是千古迷案)(2)

朱祁镇自幼登基为帝,但却一直都是一个儿皇帝,根本没有实权。而当时大明真正的操纵者有人说是著名的“三杨”或老太后。但无论是谁,都极大地刺激了这个十分重感情的真性情天子。他决定用马市这个小小的外交事件为借口,以王振等人为工具,用战争的形式来铲除异己,并以此来收回军权,从而达到亲征的目的。他的计划看似完美无缺,却不知道他这样豪赌的背后触动了多少人的利益,那张无形之手正向他悄悄伸来。

土木堡之变有多危险(为何说土木堡之变是千古迷案)(3)

朱祁镇出征时几乎携带走了当时全国最优质的武将精英和最精锐的部队。有兵部尚书,有名将之后,有全世界装备最为精良,人数最多的火枪队,还有领先欧洲几百年的三线式战术和庞大而又严密的情报结构锦衣卫。就这样一个团队,在自己的国土上,仅仅离军事重镇不到一天行军路程的地方,以50万人的兵力被敌人3万人给全歼了,这可能吗。而且更加离奇的是,在此之前作为边防重镇,为何没有提出给自己的皇帝报警?事后为何不出兵救援?那可是自己的老大?帝国的核心,不觉得奇怪吗?而且在自己国土上,离自己的军事基地那么近,后勤补给居然出现了问题,是不是觉得很搞笑?而这一切之后,居然没有一个官员被处分,而且看笑话不出兵救援的那个重镇将领反而被升职了,这又是为什么?

土木堡之变有多危险(为何说土木堡之变是千古迷案)(4)

朱祁镇被俘之后,朝廷内的大臣仅仅用了三天时间,就安排好了一切。不但调回了大量的兵力和物资,还舍弃朱祁镇以及他的儿子,让一个藩王来继位。问题是这个藩王啥也不懂,不但一群文官可以在金銮殿前,视他为无物,当着他的面,不经过任何司法程序,也毫不顾忌朝廷的尊严和脸面,直接用群殴的方式打死几个人,还有人直接用牙齿从一个人身上咬下来一块肉,这是一群什么人?就是那群整天大谈孔孟之道的“谦谦君子”,就是那帮代表着各大地主阶级利益的文官集团。

土木堡之变有多危险(为何说土木堡之变是千古迷案)(5)

看着眼前这一群平时温文尔雅的读书人,瞬间变成了人间之恶魔。朱祁镇那个软弱无力的弟弟直接吓尿了,他是封建帝国的皇帝,居然什么也干不了,连最基本的朝廷礼仪都维持不了,难怪他后来被人玩弄于手掌之中,也难怪后来夺门会成功,他根本不配做一个帝王,也不懂做皇帝,这也许才是他的生存之道吧!看看那个落水“感冒”而死的正德,再看看那个“暴毙而亡”的天启,还有他那个蠢蠢欲动的哥哥朱祁镇,谁敢向权力之柄伸手,谁就死的不明不白。在那些大家族眼里,什么皇权,什么帝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利益。

朱祁镇的土木堡只是一个开端,后来的十几年的“抗倭”运动,难道不是皇权和土族的之间的海权之争吗?还有张居正的变法,魏忠贤和天启的工商税,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资料,崇祯的外忧内亡,财政吃紧,这时那些大家族又在干什么?在忙着偷渡,忙着和李自成和八旗做生意,忙着拼命捞银子,至于帝国的兴旺,那是老朱家的事。朱家倒了,爱新觉罗来了,这些个门阀、世族换身衣服,真正受到牵连的又有几个呢?那个口口声声说自己烧毁了郑和下西洋资料的刘大夏,自己家却成了明朝后期最大的海商家族,这一切都是巧合吗?

土木堡之变有多危险(为何说土木堡之变是千古迷案)(6)

土木堡之变,仅仅只是一桩说不完的迷案。里面到底隐藏着多少秘密,恐怕真的不是我们这种市井小民能够看得明白的。还好,如今有了网络,可以看到各自不同的声音,这才是第一位的。历史永远没有定论,历史只有在不断被人发掘。对于土木堡事变和明朝的地主阶级代表文官集团,读者您怎么看呢?

土木堡之变有多危险(为何说土木堡之变是千古迷案)(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