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忘了自己有多少年中秋没赏月了 夜辰说事69不识(1)

  撰文/夜辰·河南郑州

  编辑/渝夫·天津河东

  【渝言不止】

  哈哈,作为中国人,有谁不曾认错字或读错字?如果真有,那一定不是人,而是《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古汉语词典》。

  可怕是不是认错字,而是知错不改。

都忘了自己有多少年中秋没赏月了 夜辰说事69不识(2)

  “圭臬”,敲五笔忘了“臬”字怎么写,打拼音输了几遍又没这个词。不是很生僻的一个词,怎么会打不出来呢?百度上一搜,吓了一跳,这个词组居然是读guīniè,指土圭和水臬,古代测日影、正四时和测度土地的仪器,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成语“奉为圭臬”。还有些不死心,又查了字典,看“臬”是不是多音字,结果令人失望。

  这些年来,我一直以为这个词读guībó,现在它突然变成guīniè了,陌生的让人无法接受。这种感觉,不亚于电影《变脸》里尼古拉斯·凯奇被人换了脸,醒来照镜子那一瞬间的惊恐,你都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是谁?记忆和现实的冲突,可以震惊到你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蝴蝶”还是“庄周”。

  慢慢平静下来,沿着记忆的线头,一点点的思考和追溯guībó的由来,反复比对,我觉得自己是把“帛”认成了“臬”,直到现在读“圭帛”还是更顺口些。

  当年,东坡年少轻狂,写了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一老人拿了本册子上门求教,东坡一看之下,竟然一字不识,不由得面红耳赤,在对联前分别添了两字,“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北大校庆120周年,校长林建华在讲话中将“鸿鹄”的“鹄”念成“hào”,一时引发热议,遭到众人讥讽。普遍心理是:堂堂北大校长,鸿鹄之志这么常见的成语都念错,真是丢人。潜在心理是:我都认识,北大校长居然不认识,连我都不如还当北大校长?在人们心里,北大校长,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掌门人”,念错“鹄”字不应该,其实压根就不应该念错字,念错哪个字结果都一样。顶多是人们的心理变成:我个平头老百姓不认识,你北大校长也不认识,要你干啥吃的?

  我以为,念错个字挺正常,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境遇,这字在你看来是常见,在他看来就不常见,没什么大惊小怪。人家当校长不是凭认识字多,是为师之德与学术之才。

  先说东坡,又提北大校长,有些扯远了。咱老百姓不认识“圭臬”,那根本就不叫个事,汉语博大精深,咱不认识的字多了去了,深谙(ān),我以前一直就读深谙(yīn)。发扬阿Q精神,我都是以认识的字为荣,不以不认识的字为耻。

  我疑惑的是,一个错字,可以如此根深蒂固地植入脑海,当见到正确的字时,可以惊诧到令你怀疑人生,这是多么强大的念力!

  一个字如此,推而广之,一个想法、一个感觉、一个认识、一个观念、一个信仰,应该也是如此。可怕的是,这种执念不分对错,它的力量源于栽的早、种的深,经过千百次的重复强化,谬误亦成真理。试想,一个人如果从小认为天是绿色的、小白脸不可靠、说谎是生存手段、谦虚本质是虚伪、金钱是万能的、资本家邪恶无比、唯心主义者都是傻蛋、佛教就是封建迷信,长大了想校正这些观念,真是难于上青天。

  一个朋友说起他90多岁的奶奶,每次带老人家吃火锅,老太总会随身带个袋子,吃饭的时候一会儿抓把菜放锅里,劝过好多次,也说不来,索性就当成吃火锅的一个科目了。

  潜意识的作用,习惯成自然的力量,已经成为人们的机械化“言行”,无需思考,本能反应。这种本能,是久以前接受的“正确”认知的延续和养成。佛教常说“执念”,引导人们破“我执”。我们的说法是“解放思想”,都是同一个道理。现在想来,世间多少争吵、辩论、误解,犹如摸象的盲人,各执一词,互相掐架。说起来可笑,人人却深陷其中。

  何时,我们能够打破思维禁锢,破除“我执”,勇于怀疑自己,以一种实事求是的全新视角观察世界、倾听他人,也许会走进一片新天地,至少不会被别人背地里指责“老顽固”。

  “圭臬”,是我的一枚“化顽符”,时刻提醒自己:思想不会因为“我一直认为”而正确,我长久守护的、奉为圭臬的也可能是谬误。谬误守护久了,也会爱不释手。

  【作者简介】夜辰,本名张烨琛,“80后”,生于鹿城,军装在身,奔走四方;以劳作砺志,以读书修行,以文章会友,涵养心智,求索人生,现已出版多部个人作品。

都忘了自己有多少年中秋没赏月了 夜辰说事69不识(3)

都忘了自己有多少年中秋没赏月了 夜辰说事69不识(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