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雯 图/光明 扎西

教文化闻名世界的五台山,是许多人心中的圣山。

五台山在1992年就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2001年1月又被国家旅游局审定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09年6月的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8个世界遗产,第二个世界文化景观。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五台山:“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浓郁的佛教文化闻名海内外。五台山保存有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享有‘佛国’盛誉,五台山由五座台顶组成,珠联璧合地将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典型地将对佛的崇信凝结在对自然山体的崇拜之中,完美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成为持续1600余年的佛教文殊信仰中心——一种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型文化景观。”

旅行五台山梵仙山(清凉佛国五台山)(1)

清凉胜境 神圣佛国五台山

五台山历史悠久,北魏孝文帝、隋炀帝、宋太宗、元英宗、清圣祖、清高宗等都曾驾幸五台山。历朝历代皇帝、皇后遣使朝拜,自北魏到清朝,更是从未间断。五台山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被称为“金五台”,以文殊菩萨的道场闻名,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当地导游介绍说,传说很久以前,五台山本来叫五峰山,那时并不是现在的这种清凉胜境,气候终年炎热,久旱无雨,当地人们深受其苦。文殊菩萨来此传教,见百姓受苦决定用法除灾,造福万民。文殊菩萨运用神通从东海龙王那里巧妙借来一块清凉石,清凉石一落地,整个山区顿时就清泉潺潺,草长花开,气候变得凉爽舒适起来。此后,人们就把这块宝石叫做清凉石,放置清凉石头的山谷被命名为清凉谷,在此又建了一个寺院,取名清凉寺,五峰山更名为清凉山,这里就成为了气候宜人的“清凉佛国”。后来五峰山被改名叫做五台山,也跟这块清凉宝石有极大的渊源。据当地人们相传,文殊菩萨从龙王那里带回了清凉石,而龙王的几个儿子不高兴了,于是发怒用龙尾把五峰山的五个峰顶扫成了平台,用利爪把山顶岩石刨得乱七八糟。导游说这些石块至今还遍布满山,俗称“龙翻石”,原来的五峰山也从此更名为五台山了。

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组成,据说这五大高峰分别代表着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和法界体性智。五台山虽以佛教文化闻名世界,但风景毫不逊色于其他名山。当地流传着这么几句话:“东台看日出,西台赏明月,南台观山花,北台望雪景,站在中台顶,伸手摸星星。”五台山的东台叫做望海峰,位于五台山最东端,是观日出云海的最佳地方,海拔2795米,因海拔高,台顶气温低,盛夏时上山仍要穿棉衣。望海寺主要供奉聪明文殊菩萨。北台叶斗峰主要供奉无垢文殊菩萨,是华北地区的制高点,有“华北屋脊”称号;北台的妙处在于观雪,每年农历八月起,这里就开始下雪,从山顶俯瞰云海雪山,使人心旷神怡的同时还能净化心灵。中台高峰翠岩峰主要供奉儒童文殊菩萨,是东南西北四座台顶的中心,也是观察气象的好地方,夏季时晴时雨,经常出现山下倾盆大雨山上却红日当空的奇景。西台叫挂月峰,其名字源于每到秋日月夜,月亮就像一面镜子悬在峰顶,触手可得。西台法雷寺主要供奉狮子吼文殊菩萨。南台锦绣峰,主要供奉智慧文殊菩萨,每年到农历六、七、八三个月,漫山遍野都是姹紫嫣红的山花,夏天到五台山,这里是必游之地。南台再往下去可以到佛母洞,之后下山就到了白云寺。

旅行五台山梵仙山(清凉佛国五台山)(2)

有求必应的五爷庙

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历史上曾有佛寺数百座,可谓寺院遍群山,钟磬不绝于耳。现几经兴废,仍留有庞大的寺庙建筑群。其中不少建筑中的殿堂楼阁、古塔经幢,以及附属于这些建筑的雕塑、壁画、碑记、匾额等,已成为佛教文物中的瑰宝。

我们来到传闻中有求必应的五爷庙,五爷庙是一座龙王庙,位于五台山台怀镇的万佛阁内。万佛阁创建于明代,由文殊殿、五龙王殿、古戏台三座主体建筑构成。在五台山众多寺庙中,五爷庙看似不大,却是五台山香火最旺、名声最大的的寺庙之一。

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奉龙王的,为何五台山修了龙王殿呢,这又要从前面提到的文殊菩萨向东海龙王巧借清凉石的故事说起了。这清凉宝石原本是龙王的五个儿子播云布雨回来坐在上面驱暑歇凉的,当他们发现歇凉宝石被文殊菩萨带到五台山后,便尾随而来大闹五台山,但文殊菩萨法力无边,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龙王,还让他们分别住在五座台顶。五龙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专管五台山的耕云播雨。都说五爷庙许愿很灵验,每逢初一、十五朝拜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祈雨、唱戏、赶集等一系列活动。据说龙五爷是南山寺三十三观音堂的南北财神殿供奉的财神,多数来五爷庙的人都是想求财,为此导游还提醒大家千万别上当受骗。

旅行五台山梵仙山(清凉佛国五台山)(3)

塔院寺与大白塔

如果说五爷庙都想去许愿的话,那么塔院寺肯定都想来瞻仰大白塔。塔院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侧,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这里原来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后独成一寺,塔院寺坐北朝南,由横列的殿院和禅堂僧舍组成。塔院寺中轴线上建筑有影壁、牌坊、石阶、过门、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塔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文殊寺塔等,气魄雄伟,有殿堂楼房130余间。寺前有木牌坊三间,玲珑雅致,为明万历年间所筑。寺内有五台山标志性建筑——大白塔,通体洁白,塔顶悬有两百多个铜铃,声音清脆悦耳,凌空高耸的大白塔也是朝圣佛教信徒心中的偶像。许多虔诚的香客绕行白塔还愿,边走边念经或叩头或一边抚转法轮。蒙藏族佛教徒到五台山,首先要朝拜是大白塔。

在大白塔东边还有一座小白塔,相传这小白塔内藏有文殊菩萨显圣时遗留的金发,故又称文殊发塔。传说北魏年间,大孚灵鹫寺每年三月庙会都要设“无遮斋”,不分僧俗、贵贱、男女老幼,来的人都分给一样的食物。有一年,文殊菩萨化作一位叫花女还带着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和一只狗前来讨饭,虽说是施斋,但按照习惯布施多少还是得放点的,这叫花女没有钱,留剪下一缕头发作为布施,布施不多但要求却不少,知客师耐着性子给她和两个孩子及那条狗都分了饭,但这女叫花子说肚子里还有个孩子要吃饭,惹得大师大发雷霆。这时文殊菩萨腾空而起,现出真身,并念了一句偈语:“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尽,其如憎爱何?”事后知客师为弥补心灵内疚,他把所看到的文殊菩萨、于天童子、狮子腾空而起的形象,刻在一块矩形石板上,偈语四句话也刻在石板的右上方,以示留念。

文殊菩萨无尽大智慧、大慈悲,教导我们要有平等心慈爱大众。年年岁岁,五台山往来的香客游人延绵不绝,或是一种信仰,或是一种追求,又或是一种心灵的洗涤。

旅行五台山梵仙山(清凉佛国五台山)(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