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文化编者按: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对这一美德都倍加推崇,流传的美谈也不胜枚举勤俭,是有效的使用,是不恣意挥霍,须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到一粒米饭,大到地球资源,都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勤,为创造价值;俭,为生存发展这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甚至全世界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当今物资充盈的社会,人们更应重视勤俭这一美德,薪火相传,代代不息,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下半句?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下半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下半句

半山文化编者按: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对这一美德都倍加推崇,流传的美谈也不胜枚举。勤俭,是有效的使用,是不恣意挥霍,须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到一粒米饭,大到地球资源,都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勤,为创造价值;俭,为生存发展。这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甚至全世界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当今物资充盈的社会,人们更应重视勤俭这一美德,薪火相传,代代不息。

刘仪职 1949年10月生于丰顺县黄金镇。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和教育研究,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省家庭教育金牌讲师”、“梅州市劳动模范”等殊荣。退休前为丰顺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中学语文教研员、《丰顺教育》主编。刘老师是梅州市嘉应教育学院首批社会导师、梅州作家协会会员。其先后在《初中生》《读写月报》等全国二十多家报刊发表各类文章近千篇约50万字,著有个人专集有《村夫斋文集》《村夫斋杂谈》,现居广州。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勤俭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要想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这两个字,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

在《增广贤文》中有关“勤俭”方面的集句条文不少,下面就涉及“勤俭”方面的集句作一简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其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关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出处,有两种说法:一是出自《颜氏家训》;二是出自明朝朱柏庐《治家格言》,不管是《颜氏家训》,还是《朱子家训》,这条集句应是来自民谚(即民间普遍流传之俗语)。

当:应当,应该;思:想到;恒:常常;物力:物资、财力;维艰:维,语气助词。维艰,即艰辛。整句话的意思是:每当吃饭时,就应该想到这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每当穿衣之时,就应当常常思念财力得来的艰辛。告诫人们要珍惜粮食,不要铺张浪费钱财。

其二: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语出宋代司马光之《训俭示康》。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针对当时官家子弟奢靡之风盛行的现实,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司马康要崇尚节俭,不要追求奢靡,并列举大量的事实,教育儿子要以俭作为美德。文中有两句话值得我们深思:一是“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告诫人们有好品德的人都是由节俭而来的)。二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其意思是: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很困难。这句话说得相当有道理,一个平时节俭的人,一旦交上了一些喜欢吃喝玩乐的人,不出几天,就会变成挥金如土的人,这个变化过程是相当简单,而且是容易的事情;然而要一个原本花天酒地的人要想变成节俭的人,那就千难万难了。这一点,不但古代的人明白这个道理,我想当今社会的人,也应懂得这个道理吧!请大家记住,千万不要追求奢靡,应崇尚节俭,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请输入图片描述

其三:奢能折富,俭可养廉。

奢侈会毁掉富有,节俭可以养成廉洁的操守。这个集句劝告人们要节俭不要奢侈。反之,即使是再富有也会因奢侈而毁之一旦。

其四:富从升合起,贫困不算来。

这两句出自《朱子家训》。升合:古时容量单位,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升合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意思。不算:不会划算。整句话的意思是:富贵是从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贫困是因为不会划算导致的。告诫世人理家要会划算,要注意节俭,要做到“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说道这里,我想起了《广州日报》刊登的一则消息:2009年8月9日首届亚洲能源论坛在广州召开,亚洲能源论坛主席吴建民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这么一段话:中国人吃饭是全世界最浪费的,我们中国人的宴会,要上多少道菜?有多少菜倒掉了?吴建民还说,权威人士告诉他,在中国有两三千万人对酒精有依赖。(意思是说,这些人要靠酒来维持生命。)吴建民先生还提道,今年7月16日美国商业部长骆家辉能源部长朱棣文请他吃午饭的事,吃什么呢?两个叉烧包,两个春卷和两个小包子、米饭,一点素菜,喝的是水,有一点饮料。看看人家请客吃饭是多么的节俭。

再说一件瑞士人的事情。

瑞士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但瑞士人在花钱上却是相当节俭的。

报载瑞士有家公司举办一次由几十个国家参加的多层次的学术交流会,主办单位周详地编制出最佳的预算方案,在选择开会地点时,既要考虑会议厅租金低廉、交通方便,还要看是否代办午餐,以节俭伙食费开支。开会期间,一日三餐都是固定的:早餐每人一份,午餐每人可在普通菜单上任选一种,晚餐费发给个人但数额不大。

对于瑞士人的这种做法,不少国人认为太小气,其实这是难得的“可贵理财精神”,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勤俭治家,同样,节俭也可兴国。瑞士是个富有国家,但瑞士人在花钱上从不浪费,说它是“小气”,瑞士人反而以“小气”得到国际人士的高度赞誉。

然而,在我们中国,正如吴建民先生所说浪费现象时有发生。不但如此,连青少年也染上奢靡的习俗。近年来,一些大城市的许多有钱人盲目追求高消费,给许多中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据报载:南京市某重点中学对150名不同年级学生的零用钱情况作了调查统计,每月零用钱在30元以上者45人,还不包括家长给他们购买物品的钱,还有不少中学生穿的是高档的运动衫、运动鞋,甚至穿的是名牌西服,戴的是名牌手表,不少学生还配备了手机等,这种现象,实在令人担忧。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正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最佳时期,必须对他们进行传统的美德教育,其中俭朴教育就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请输入图片描述

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800多年前,司马光以亲切的笔调写下了《训俭示康》,告诫他的儿子司马康要“以俭省为美”,不要“以奢靡为荣”。明朝时,海瑞以三斤肉为母亲做寿,传为清官节俭之佳话;敬爱的周总理规定自己的主食要吃三分之一的粗食;毛泽东同志的一件睡衣补了73次,穿了20年,在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要求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20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主持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只有一大盆肉丸,几碟咸菜,主食是烧饼。这些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在俭朴方面给我们作出了表率,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让俭朴的美德不息不灭,代代相传。

至于“疏懒人没吃,勤俭粮满仓”。“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穿不穷,吃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等《增广》集句,这里就不作一一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