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联,是楹联百花苑中一个多姿多彩的品类。

姓氏对联代表的是血缘关系,家族史的来源和发展。

百家姓戚字签名(百家姓姓氏对联)(1)

献策安邦尊博士;

明经训诂号通儒。

上联典指西汉初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东)人。他18岁时就以能读诗书、善文章而为郡人所称道。文帝时,被推荐为博士,又迁大中大夫,后为梁怀王太傅。他曾多次上书,批评时政,建议用“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他主张重农抑商,“驱民而归之农”,并力主抗击匈奴贵族的攻掠。因好议论国家大事,受大臣周勃、灌婴等人排挤,年仅三十三岁抑郁而死。所著政论有《陈政事疏》、《治安策》、《过秦论》等。

下联典指东汉经学家、天文学家贾逵(公元30-101年),字景伯,扶风平陵人。继承父亲贾徽的学业,二十岁时能背诵《左传》及五经,兼通五家谷粱学说。曾任侍中及左中郎将等职。永平年间,献上所撰《左氏传解 诂》三十篇、《国语解 诂》二十一篇,深受明帝重视;又与班固同撰东汉史。章帝时,在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讲授《古文尚书》、《左氏传》,提出了古文经学的地位。精通天文学,提出历法计算中应按黄道精确计量日、月的运动,并指出月球的运动是不等速的。他在天文学上是位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其贡献不可磨灭。贾逵一生,著作等身,所撰经传义概 及论难达百余万言,又作诗、颂、词、书、连珠、酒令凡九篇,“学者宗之”,被称为“通儒”。贾逵还教授了许多得意弟子,著名的有许慎(《说文解字》编撰者)、崔瑗等人。

百家姓戚字签名(百家姓姓氏对联)(2)

尊重人权刑尚德;

研修谱牒策安邦。

上联典指西汉著名的司法官吏路温舒(生卒年不详),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以提议改革司法著名。他信奉儒家学说,起初学习律令,当过县狱吏、郡决曹史;后来又学习《春秋》经义,举孝廉,当过廷尉奏曹掾、守廷尉史、郡太守等职。宣帝即位,他上疏请求改变重刑罚、重用治狱官吏的政策,主张“尚德缓刑”,“省法制,宽刑罚”。

下联典指唐朝时著名学者路敬淳(? -公元697年),贝州临清人。少有志学,足不履门。居亲丧,倚庐不出者三年。后举为进士,迁崇贤馆学士。天授中,再迁太子司议郎兼修国史、崇贤馆学士。多次受诏纂辑庆恤仪典,深为武则天所倚重。奉诏编辑庆邮仪典,又著有《姓略》、《衣冠系录)等书百余篇,为以后柳冲、韦述、萧颖土、孔至等撰述谱牒之所本。《新唐书·柳冲传》云:“唐兴,言谱者以路敬淳为宗,柳冲、韦述次之。”《旧唐书,路敬淳传》云:“唐初,姓谱学唯敬淳名家。其后柳冲、韦述、萧颖'二、孔至各有撰次,然皆本之路氏。”故尔唐朝初期细研姓谱学,唯路敬淳为名家,后有撰次者皆本之路氏。尽究姓族之根源及枝脉,当时无出其右者。唐初朝廷修谱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当时门阀观念在社会上还存在着极大的影响,唐王朝是靠关陇士族、山东士族、江南士族和一部分庶族地主的支持而建立起来的。因此,如何打击像山东士族崔、卢、李、郑这样一些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士族势力,以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主要是士、庶间的矛盾),巩固新王朝的政权,是当时统治者非常关注的问题。所以,唐朝统治者看到了修纂谱牒。

百家姓戚字签名(百家姓姓氏对联)(3)

献策和亲宁塞外;

屯田拒敌定河源。 西汉初智士娄敬(生卒年不详),齐国卢人。刘邦在洛阳时,他建议定都长安,被采纳,赐姓刘氏,改名刘敬,封关内侯。当时,匈奴冒顿(Mò dú 音墨独)单 于兵力强大,多次侵扰汉朝北方边境,他又献上与匈奴和亲的政策,并受命与匈奴签订和约。因吕后不愿女儿鲁元公主远嫁,又以宗室女代替。后建议迁徙战国时六国贵族的后裔及豪强大族十余万人充实关中,以削弱关东旧贵势力。 下联典指唐代名宰相娄师德(公元630-699年),字宗仁,郑州原武人。进士出身,上元初任监察御史。仪凤年间,参加对吐蕃的战争,八战八捷,因功升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并担任营田事,带领将士屯田,多次受到武则天手诏嘉奖。后两任宰相,主持朝政,又出任河源等军营田大使。他 常 识 渊博,器量宽宏,勤于政事,主持边防事务三十余年,政绩显著。

百家姓戚字签名(百家姓姓氏对联)(4)

筑垒安民防盗寇;

分羹度厄拯遗孤。 上联典指五代时后梁危仔昌(生卒年不详),南城(属江西抚州)人。乾符年间江淮盗贼横行,危害乡里。危仔昌聚集丁众,立壁垒保护乡里,大破寇盗,保护了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朝廷因此召他做官,他历任虔州防御使、信州刺史。后来他投奔吴越,子孙都在吴越当了官。 下联典指明代慈善家危应宗(生卒年不详),光泽县(今福建光泽县)人。值国变荒乱,亲族中那些无依无靠的孤儿、他都收养下来,说:“与其我一家人吃饱,不如大家共度饥荒。我侥幸活了下来,怎么忍心他们流离失所啊!”

百家姓戚字签名(百家姓姓氏对联)(5)

文藻原来因笔灿;

珠光未许及梅芳。 上联典指南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江淹(公元444-505年),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人,历仕宋、齐、梁三朝。少年时孤贫好学,十三岁丧父。早年就以文章著名,六岁能诗,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齐高帝闻其才,召授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明帝时为御史中丞,先后弹劾中书令谢朏等人;武帝时任骠骑将军兼尚书左丞。相传曾在梦中见神人(一说郭璞)授以五色笔,于是文思大进;晚年又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索还五色笔,故所作诗文不如前期,人称“江郎才尽”。 下联典指唐玄宗的妃子江氏,因爱梅花,号为“梅妃”。失宠后,玄宗赠她一斛明珠,她拒不接受,回赠一首诗,有句“何必明珠慰寂寥。”

百家姓戚字签名(百家姓姓氏对联)(6)

千秋祠立缘身正;

四境民安赖力行。 上联典指东汉时童恢(生卒年不详),字汉宗,琅琊姑幕(今山东省诸城)人。早年在州郡当过下等官员,奉公廉洁,为人称道。司徒杨赐对此十分赏识。便把童恢召到自己府中担任职务。后来杨赐官场遭难,以往的追随者纷纷离走,只有童恢有忠心、有胆量为杨赐表白,直到杨免罪获释。童恢的忠贞不贰令人钦佩,光和五年(公元182年)杨赐推荐他担任了不 其县令。童恢到任后,忠于职守,勤于政事,深入民众,很能体会百姓的甘苦。他宽以待人,逢下属或民众犯了过错,他以理服人。而当下属尽职效力,有了成绩,他总是褒奖有加。但对自身,童恢总是严以律己,不以权贵自居,不图荣华富贵,致力于发展地方经济,除抓紧农业生产外,还大力倡导发展林桑、畜牧、纺织等的生产。经济的繁荣促成了不少地方的社会安定,县境内富裕祥和,无人再去做鸡鸣狗盗之事,竟使县狱多年无事可干。这等消息传出来,邻县民众羡慕不已,许多人迁居前来。童恢的政绩也得到官方的首肯,后来他被升为丹阳郡(今安徽省宣城)太守,肩负起更重要的岗位职责。后来,童恢死于任上。不少百姓感念他的功绩恩德,为他推广“童公祠”,将他的衣冠葬于傅家埠山下,寄托百姓的崇敬之情。童恢是青岛古代历史上治理有方、关心民众疾苦、得到百姓衷心爱戴,以至当作圣人敬祀的少有的地方官。在青岛的民间传说中。有不少关于童恢为民除害、驯虎治虎的故事,表达了民间舆论对童恢勤政爱民业绩的神化,不乏感人之处。 下联典指南宋时官员童 居易,字行简,浙江慈溪(今属浙江宁波市辖)人。嘉定16年(公元1223年)进士,曾任天长县(今安徽省东北)、诸暨县主簿,泰宁县(今福建省西北)知县、夔州通判、吉州通判、本州同知、太学博士和德庆知府等,官升中奉大夫。在天长县任主簿时,元兵攻城急,县令与主将不和,童极力从中调解,协同捍卫,确保了安城安全。任诸暨县主簿时,有一伙恶棍为非作歹,县尉无能为力,童诱捕了他们,为民除害,群众有民谣说:“童主簿,威如虎,爱百姓,擒跋扈。”任太学博士时,言传身教,深得学生敬仰。任广东德庆知府时,当地多民族杂居,时生争斗,他谆谆教化,三年后和睦共处,夜不闭户,狱室屡空。晚年归居杜湖之滨,很多人跟他学习,世称杜洲先生。著有《宁吾集》。

百家姓戚字签名(百家姓姓氏对联)(7)

一瓢巷陋贫居乐;

半世萍飘家训传。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贤人颜回(公元前521-前481年),字子渊,所以也被称为颜渊,春秋末期鲁国(山东曲阜)人。他是孔门十哲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儒家五大圣人之一,尊称颜子。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论语·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孔子对颜回称赞也是最多的,赞其好学、仁人。为孔子得意门人,于弟子中最贤,后世称其为“复圣”。自汉高帝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历代帝王封赠有加。《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 下联典指南北朝时文学家颜之推(公元531-约591年),字介,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他是颜回34世孙,生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的一个南渡的士族官僚之家,南齐治书御史颜见远之孙、南梁湘东王萧绎镇西府谘议参军颜协之子。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生活年代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间。著有《颜氏家训》,在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他早传家业,12岁时听讲老庄之学,因“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传》”,生活上“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他博览群书,为文辞情并茂,得梁湘东王赏识,19岁就被任为国左常侍。初仕梁元帝为散骑侍郎,西魏破江陵,之推以国仇不仕魏,投奔北齐,历20年,官至黄门侍郎、平原太守。公元577年,北齐为北周所灭,他被征为御史上士。公元581年 ,隋代北周,他又于隋文帝开皇年间被太子召为学士,极为礼遇,不久病逝。依他自叙,“予一生而三化,备苶苦而蓼辛”。叹息“三为亡国之人”,故其诗篇多有伤感怀旧之情。传世著作有《颜氏家训》《还冤志》《集灵记》等。《颜氏家训》共二十篇,阐述立身治家的方法,是颜之推为了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孙,以保持自己家庭的传统与地位而写出的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这是他一生关于士大夫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后世称此书为“家教规范”。其所著《颜氏家训》问世以后,起到深远的影响,被推为我国家训专著的鼻祖。

百家姓戚字签名(百家姓姓氏对联)(8)

妙术奇占休叛晋;

忠心柱国定安 唐。 字景纯,两晋河东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建平太守郭瑗之子。郭璞为正统的正一道教徒,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喜好古文、奇字,精天文、历算、卜学,也擅诗赋。既是文学家和训斥学家,又是道学术数大师和游仙诗的祖师;他还是中国风水学鼻祖,所著《葬经》为术数奇书、风水学的圭臬。西晋末年,郭璞被王敦任为记室参军。公元324年,敦欲谋反,命他占卜,璞言必败,被杀,时年49岁。王敦心平后,璞被追赐为“弘农太守”。晋明帝在玄武湖边建了郭璞的衣冠冢,名“郭公墩”。曾注释《周易》、《山海经》、《穆天子传》、《方言》和《楚辞》等古籍,现今的《辞海》或《辞源》上均到处可见郭璞注释。郭璞花了18年的时间研究和注解《尔雅》,并为它注音、作图,使《尔雅》成为历代研究本草的重要参考书。文学方面的代表作是《游仙诗》十四首和《江赋》。 下联典指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中唐名将郭子仪(公元697-781年),出身于官吏之家,父亲是郭敬之,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累迁至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任朔方节度使,率军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又平定仆固怀恩叛乱,并说服回鹘酋长,攻破吐蕃,朝廷赖以为安。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史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年八十五寿终,追赠太师,赐谥忠武,配飨代宗庙廷。

,